爱弥儿教育启示(16篇)

爱弥儿教育启示(16篇)爱弥儿教育启示  爱弥儿——论教育读书心得  卢梭的《爱弥尔》虽然是阐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教育启示(16篇),供大家参考。

爱弥儿教育启示(16篇)

篇一:爱弥儿教育启示

  爱弥儿——论教育读书心得

  卢梭的《爱弥尔》虽然是阐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对如今的小学教育还是有借鉴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1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局部关于孩子啼哭的阐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现将其总结如下。一、孩子啼哭的原因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搅他,于是就啼哭。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假如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受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绝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冲动和愤怒的性情。二、孩子啼哭的本质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恳求,假如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恳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场,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伺候。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意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致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假如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假如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间隔,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间隔,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在上述

  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展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将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

  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挖苦,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答复下列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开展。

  建立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篇二:爱弥儿教育启示

  《爱弥儿》读后感(精选10篇)

  爱弥儿读后感篇一

  《爱弥儿》从1762年问世到现在已有200多年了,欣赏书中优美抒情词句、逻辑严密的推理令人惊叹。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身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儿童要适应自然,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尽早地养成支配自身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明确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也是有其不科学的地方。

  《爱弥儿》在教育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向压抑、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发起了挑战,开创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教育之先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其所处时代之前的封建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把儿童视为有人格和价值的独立的个体,而不但仅是教育所要塑造的对象。

  以这种“性善论”和“人格平等”为坚实基础的自然教育便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给儿童自由、澄澈的环境来发展自我,成为社会中的优秀的“自然人”。

  毋庸讳言,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完美至极,我们仍需要带着开放的视角来看待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其局限性在于,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教育观,教育者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推动儿童的发展,而是避免沾染恶习;不是引导儿童向科学与知识的目标前进,而是让理性在儿童期休眠。

  我们应当合理看待其局限的部分,吸收《爱弥儿》中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我国现阶段及今后的基础教育注入营养。

  爱弥儿读后感篇二

  假期里,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在书中,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卢梭看来,人必然要走向社会。道德教育要重视道德实践,他主张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去养成美德。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爱弥儿》中体现的公民教育,只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明确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有一些经验,因此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因此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因此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明确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儿童尽管弱小,但他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我非常欣赏这段话:要使孩子们保持他们的天真,只有一个不错的办法,那就是:所有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不这样做,则我们对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控制办法迟早是要同我们预期的目的产生相反的效果的;微微地笑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或不经意地做一下手势,都会使他们明白我们在竭力隐瞒他们什么事情;他们只要看见我们向他们掩饰那件事情,他们就想知道那件事情。文雅的人同孩子们谈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因此对孩子们讲话决不要那样的修饰辞藻;但,当我们真正尊重他们的天真的时候,我们同他们谈话就容易找到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语句了。有一些直率的话是适合于向天真的孩子们说的,而且在他们听起来也是感到很喜欢的:正是这种真实的语言可以用来转移一个孩子的危险的好奇心。同他说话的时候诚恳坦率,就不会使他疑心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告诉他。把粗话同它们所表达的令人厌恶的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窒息想象力的第一个火花。我们不要去禁止他说那些话和获得那些观念,但我们要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一想起那些话和那些观念就感到厌恶。如果人们从心眼里始终只说他们应当说的话,而且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则这种天真烂漫的说话方式将给他们省去多少麻烦啊!

  爱弥儿读后感篇三

  近几天在看《爱弥儿》读后感,一张张的纸,一个个的观点,一个个的例子,正面的,反面的,赞同的,愤慨的。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我唱歌的经历。

  本人天生五音不全——只不过,专家表示,唱歌不在调上,其实并不是嗓子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出音高。我说呢,我的声音一再被人表扬好听,唱歌不行原来是听觉有问题(耳朵听进去后,自身想象出一种音高加以模仿,可因为开始就听得不对,因此模仿出来的也是错的。声乐老师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没有音乐的耳朵,也就是天生的音准不行。)朋友小聚,结束后有人建议去歌厅,我内心实际是很不情愿的,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我总是装着兴高采烈的样子。到了,我就忙着喝水,一可以润嗓,二可以频繁地上厕所排毒,以逃避被人叫唱的时刻。别人在唱时,我为了融入,就在旁边扭啊扭的,跟着节奏跳跳,可以抽空锻炼一下。有时,一个一个唱过了,朋友说,每个人必须唱一首,不能放过。我一听,头就大了。这个时候我是不接口的,怕被第一个叫上。我总是推托,让别人先来,也总希望多出现几个麦霸,这样就轮不到我了。有时,我知道逃不过,便在心里想,唱什么呢?儿歌?小朋友的歌曲?算了吧。记得有一年,刚毕业那会儿,单位开联欢会,我主持,在同事们的起哄中,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唱了首《小燕子》,我知道我唱不准的,唱时,台下的同事们笑得花枝乱颤。

  但我坚持唱完,谁让我是主持呢?我的任务是要让大家开心的,权当给大家讲个笑话吧,让大家乐一乐。就年轻时会有那样的勇气。后来,我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但在小范围,在亲密的好友一起时,我的胆子就在朋友们的鼓励声中渐渐大起来了。记得师范里的有一个暑假,我在听收音机,有一首歌重复听了好多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跟着在心里哼,次数多了,歌词有点熟了,心里就有了一个跃跃欲试的念头。一个一个都轮过了,话筒就那样传到了眼前,没办法,得邀约上另外唱得准的陪我。还好,朋友唱得准,我就被人带着,手拿着话筒,让自身出声了!声音肯定是轻轻的,透着极度的不自信,有时,朋友不出声了,我就找不着北了。然后就很歉意地笑笑。大家也包容我,不笑话我,朋友依然接下去,我就有勇气再发出声音来。有时,夫陪着一起去,他比我有勇气,在大家的鼓动下,他要拉着我唱《选择》,虽然音不准,但情却是真的。我在心中默念歌词,跟着哼哼,夫唱得很投入,唱毕,掌声鼓励。家里也有唱歌的设备,新搬家那会儿,朋友们常来唱,有时,我们两个开着也学唱。可惜房子不隔音,影响到楼下邻居。那个房间就那样空着了,那套设备也被冷落了。

  我说这个唱歌的事是我的亲身体会,我就想到了写文章这件事。这两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我可以很愉悦地欣赏歌曲,但我怕唱歌;就像有人可以很快乐地读文章,却怕写文章!我现在所做的事,就像在歌厅里极力要我唱歌的朋友一样,他让我为难,我又不能拒绝;我布置让大家写这个写那个,我知道,我让大家很为难,但我没权力让大家不写。我就在想,我的听力通过训练应该可以提升(专家说的,只不过我本人没这个动力),那,写文章的能力也应该可以提升的。我觉得可以模仿,

  可以借鉴,但一定要是自身的观点自身的体会。能把自身的思想通过写文章这种形式与别人共享,那是一件很让人开心的事!

  爱弥儿读后感篇四

  《爱弥儿论教育》是一本教育名著,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里面虚构了一位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来探讨人从出生到成年所将经历的自然反应和人为教育。他强调:人从出生时裹在襁褓里的婴儿,到儿童,到青年,到成人,发展,都应该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所有的东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人的手里都变坏了。

  读了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要顺应孩子自然生长,不能人为的把他们绑的一动不动。

  文中作者喜欢把孩子放到乡下,认为乡下的空气是清新的,乡下的人是最淳朴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来自于最天然的材料,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成长,可以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跌倒的疼痛,感受亲手的触摸,这样,孩子所学的知识都来自于大自然的教育,真实,淳朴。相反的,城市里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各种各样的人为教育束缚着,他们没有自由的空间,没有清新的空气,接触的所有事物都是人为安排好的,被迫养成的习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的个体,他们只有自由自在的,才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在大自然中,会跌倒疼痛,需要让他感知痛苦的滋味,才能慢慢地经受更大的疼痛,去经受生活的磨砺。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滋味。这里教会了我们要把孩子放到大自然的环境里去,去感受教育的精彩!

  第二,父母需要自身亲自哺育,教育孩子,而不是花钱请奶妈子,保姆,家庭教师来替代自身的职责。

  乡下的孩子,都是父母亲自哺育,陪伴,自然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孩子的性格平和,不急躁。但城市孩子的父母都不愿意亲自哺育孩子,而是花钱请奶妈子,保姆,家庭教师来替代自身的职责,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弊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会有很多不好的心理问题,性格孤僻,内向,急躁等。所有这些,是三百年前卢梭时代的真实写照,延续到今天,也正是现在社会的真实反映。这是在告诫我们父母论陪伴的重要性!

  第三,成人的态度和行为造成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文中提到如果孩子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

  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导致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

  就如今,新教育时代,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让自身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是知识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的时间,父母的教育的过于紧张和焦虑,传递给了我们孩子,孩子就如同是学习的机器,只追求文化课分数的提升,牺牲了儿童的本性和身心自由发展,导致教育的失败。

  整个教育,应该是来自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结合,去接近教育的成功。文中的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承担孩子教育的老师,家长,都不妨来读读这本书,读了这本书后,就会对教育有个全面,系统的体会与感悟,从中寻找教育的真谛。

  爱弥儿读后感篇五

  最近读了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的旷世名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主张的教育观念,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而如何来平衡好孩子的现实压力和保持天性自然,的确也是我们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

  卢梭崇尚的自然教育,渴求孩子的“个性解放”,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身。我们家庭的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但遵从天性自然在现实中做起来感觉挺困难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身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如今社会上教育内卷已经成为了常态化,虽然政府颁布多项举措来缓解家长的焦虑,以期望改变教育内卷现状。但家长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身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肆行,家长陪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现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想法,需要被尊重,被肯定,我们家长需要的是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探讨未来,给予他们试错的勇气,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上既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也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只是一味的保护他们,更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去保护自身,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适应现实的社会。

  以前,在教育内卷的影响下,有一段时间,我也偏离了教育的轨道,没有遵守孩子的天性,将我们大人的期望强压给了孩子,一度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的源泉,每天只一味的上课学习,他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某一天,突然惊觉孩子好像很久没有笑了,我开始反思自身,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对孩子最终的期望,难道我们对孩子只是希望他考试成绩优异,只是希望他能考上某一所重点初中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实现自身的理想。我们开始聆听孩子的梦想,尊重孩子的选择,寻找孩子快乐学习的源泉,他又开始有了笑容,更神奇的是他的学习没有下降,反而有了提升,那一刻我明白了,发掘孩子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比一切的填鸭式学习更有效。

  因此,我们的教育既需要保持孩子的天性自然,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平衡好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这样才能创造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既要遵从孩子的自然天性,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又要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有自身的目标,能为了自身的理想而奋斗。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六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因此,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明确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有一些经验,因此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因此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因此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认为卢梭在《爱弥儿》里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是很有道理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爱弥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身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自身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者身上。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我们都要更加用心地学习关于学生的教育方法。

  爱弥儿读后感篇七

  “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著作《爱弥儿》第一卷的第一句话,是很多人推崇的一句话,也是对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人类因为自身的需求,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破坏者。这是因为人们不愿看到事物自然形成的样子,总是习惯自身的意愿行事,想把事物打造成自身理想中的样子,结果大都不遂人愿。由于人类不愿意接受大自然本来的样子,大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去肆意改造,制造了混乱不堪的状况和面目全非的东西,把一切都变得很糟糕。改造出来的丑陋之物,不接受大自然“不健全的培养”,按照自身的喜好行事,最终泯灭人的天性。

  人是脆弱的,而教育会使得他不至丢失人的本性,回归到自然中去。顺其自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消极的放弃与逃避,而是为其提供最适合的成长条件,找到更合适的方式顺其成长,那样才算是自然的。

  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个12岁孩子的教育时说“要想当好学生的老师,就必须实现当好自身的老师”,要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要让他们从经验中获得教训,要多让他们去探索大自然,要用关心和善意去敞开你的心扉,要有谨言慎行的朴实。还要“让他相信,他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能毫无顾忌地伤害别人,以致伤害了别人自身却不知道”,要用能让儿童明白的词语教他们,要让孩子萌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作者明确提出,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也就是说,对幼年的儿童教育,不学习反而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这时他利用自身的理智去寻找答案,因而也就不会被他人的意见所摆布。他相信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零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要让自身对知识的探求去唤醒他沉睡的心,让好奇心去带领他找到他渴求的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去读万卷书”,坐啃书本的死记硬背远不如去亲身实践。这样的学生是幸福的,他这个懂他的老师。反之,作为他的老师也是幸福的,因为“教师的荣耀不是体现在自身身上,而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要让学生成为和教师并驾齐驱的人”。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句,让人受益匪浅。

  “在所有的事情上,你们的教育应该是实际行动多于口头传授;因为儿童很容易忘掉他们曾经说过的和别人曾对他们说过的话,却忘不掉他们做过和别人教他们做过的事情。”实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走向实践之路的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

  “事实明摆着的,我越是为他提供独立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不受别人意志和判断的干扰,我就越能让他懂得撒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撒谎是孩子逃避惩罚或指责时对真相的隐瞒,是他对危险的提前预知而对事实的掩盖,正当的谎言也是不符合自然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许诺和撒谎都是为了从当下的困境中解脱,他们并不知道自身做了哪些承诺以及为了遵守这些诺言要做些什么。因此,就算儿童答应了做些什么,他也什么都做不了。为了让儿童说真话,就要用真理去抵御谬误而不是把诺言变成谎言。因此,说真话才能继续让孩子保持天真和纯洁。

  “亨利四世说过:‘他们撒了那多的谎,直到最后他们才说了实话。’谁要是想讲几句俏皮话,只要他多讲几句傻话就行了。”作者说这种讲几句俏皮话的人是“没有其他什么长处值得庆贺的赶时髦的人物”,相信他们就像相信一个说了一千句总有一句语言准了的星相学家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他这一生都难以具备思考能力”,对这句话我深表同意。

  “你如果想培养学生的智慧,就要培养他有教育智慧的力量。”这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用自身的头脑去指挥他的双手,用锻炼身体去利于思想活动,用习惯和服从去取代理性。作者说:“他们的身体越活动,思想就越灵敏;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都在同步增长,相互推动。”

  “最初你什么也不教他,结果你却创造出了一个教育奇迹”,这是一种颇有些难度的教育方法。当你办事不因循守旧,不对你的学生施教的时候,你就把什么都交给他了,还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作者甚至说“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我想说这就是不教是为了教吧。

  爱弥儿读后感篇八

  我读“论教育”中,讲到对子女不要过分溺爱后,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现在上学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这是由过去时代特殊形势和特殊政策导致的。就此,对孩子的生长和教育谈一点感想。

  现在孩子仅有一个,虽然己放开二胎,但到我们这个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条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为仅一个孩子,因此自然特别珍惜,把他们培养到今天,长这么大更不容易,因此对他们过多溺爱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从小都吃过些苦,因此就想,这些苦再不能让孩子吃了,因此物质尽量创造好的条件与环境让孩子过,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身舍不得吃,也要让孩子吃。孩子有时喊苦了,心中总舍不得。读了“论教育”以后,深深感到这种想法要不得,其实小时候我们吃过苦,才有今天生活中的韧性,吃过苦,身体才强壮,吃过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适应这激烈竞争的社会与生活。

  现在孩子,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中,没有我们过去那种苦吃了,但决不代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不会遇到苦,要让他们生活与学习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壮成长,我们就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无条件给予满足,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合理的,尽量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要对孩子充分讲明原因,给予婉转的甚至坚决的拒绝。

  我出生来自安吉农村,从小吃过苦,尽管对孩子也有一些溺爱,但也认识到决不能过分。我觉得现在学校搞军训,尽管很苦,但坚决支持,这是他须的。我经常带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时间,让她了解今天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让她参加一些劳动,了解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与一些艰苦。

  中国自古以来有俗语“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少年福不是福”等等,这些话虽不全正确,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鉴的。

  总之,今后我们在与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细心教育,去掉过分溺爱的“慈母心”,细心分析对待子女生活与学习成长中的每件事,包含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注意他们一言一行,着力引导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甚至见苦而上。现在正是子女青春期,这种培养,将让他们受惠一生。

  我向老师,向大家保证,将为此而努力!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九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身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因此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

  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身的最小的部分。”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

  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

  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十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缘由是卢梭,卢梭另一个不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之一便是是《爱弥儿》。在拜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后,我忽然想起同为思想大师的卢梭,便开始了新的读书之旅。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而言,同学们表现了异常高涨的热情,不论是去福利院探望残障的孤儿,还是到文峰广场捡拾垃圾,或者到军营里参观,和同学一起到公园宣传安全知识。不论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带来哪些影响,但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幸福,亲眼看到生活里还会有那些不幸,培养了不错的品质,课堂上的话也不再是空话,体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纯真有着我们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现在的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因此,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重视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句话所言非虚。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卢梭是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篇三:爱弥儿教育启示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通用10篇)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通用10篇)卢梭《爱弥儿》读后感1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卢梭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思想家,卢梭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告诉人们,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什么样子。爱弥儿是他假想的学生,一个他要真心教育、成就的学生。

  卢梭认为,对人的教育可以分为三种:人的教育、物的教育、事的教育。只有三种教育的有效结合才可以说得上真正的教育。按现代教育的观点就是,教师、家长等人的教育、客观环境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观察、思考。

  卢梭也认为,教育中存在着别有用心的教育,存在着试图把人教育成某些人奴隶的教育,这要值得我们警醒。教育要先把人培养成为人,让他懂得人的权利,人生而自由和平等,谁比谁也不高贵,谁比谁也不低贱,人首先要做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自由人。高兴就是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该哭就哭,该乐就乐。压抑孩子的自然需要,压抑人的自然需要是违背教育道德的。不承认人的自然需要的合法性的,一定是伪道德,一定是欺骗性的道德。

  卢梭认为要培养人的感受美的能力,道德、技术、艺术无不是自然界中美的化身,在人的一生中追求事业、家庭和人生价值的成功过程,就是追求美的过程,人是不断追求完美的、打造完美的。

  教育的重要目的,还在于能够使人善于比较各种关系,在比较中抓住要害关系。

  -1-

  总的感觉,人生真正的学习是四十岁以后的事情,才能够看懂一些过来人的真实体会和感受,才懂得一些道理的珍贵。记得上大学时,教心理学的老师让大家读读这本书,但怎么也读不进去。今读爱弥儿,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感觉心有灵犀,卢梭的想法与现代社会教育理论竟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不得不佩服啊!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2

  首先,来谈一下《爱弥儿》这本书。此书由法国教育家卢梭创作。撇开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不谈,我看到得是爱弥儿在教育家的指导下,由婴儿长至成人并与自己的所爱结为伉俪的过程。爱弥儿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似乎从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已由父母绘制好—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头细想,教育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想我们是悲哀的。

  其次,在经典教育名著的选择上,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所谓“经典”,即经久不衰的作品。老师们给的著作名很多《最伟大的教育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众心理研究》、《梦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国外的,为什么?难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不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吗?难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不为我们感动吗?难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吗?我很失望。我想着去读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学记》,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师在课程上也说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读,可是,没有。我没有去批判,也没有走歪路,仍选择了老师所推荐的书。

  -2-

  这就是教育带给我们的“老师”,教育带给我们的“学生”,我也为自己蒙羞。

  最后,再说说教育名著了吧。我觉得这种另类的教学形式很好,但我没看到老师预想的结果。记得何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说“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读一本书,我们一百个人,最后,我们每个人就都读了一百本书。”然而,结果却不是的。再说说我们的老师,有的教师在学生讲时并不尊重学生,让我很失望。不过,中国的老话还是有用的—“万事开头难”,我想,在大家的评论中,何老师及众位老师会把《教育名著》课办的更好,一起期待!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3

  首先阐述了教育的意义,教育产生于自然、于物、于人。当三者趋向于共同的目标,生活就会变得有意义,这种教育就是好的。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爱弥儿的儿童期,当看到这独特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我期待已久的成果时,我很兴奋。12岁的爱弥儿开朗大方,眼神中依旧流露着天真明静,成规和习惯对他来说没有意义,更没有命令和服从,在他看来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工作和游戏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他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读到这里,想象一下爱弥儿游戏时如同

  -3-

  工作般的认真严肃的状态,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这样的成果很是令人欣慰,因为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到了读书的年龄多么的厌恶书本,把它们当作束缚,他更没有因此失去美好的童年。现在再回顾其“教学”过程,也并没有发现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只是顺着自然规律走,不给孩子强加任何不必要的束缚。

  但是,教育的确是一门深奥艺术,实现好的教育并不简单,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违背教育的规律。书中有一例子说到,我们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诚实的人,可是当你不恰当的问法却使他撒谎。当我们不在时,孩子干了一件坏事我们不应该向孩子问出“是不是你干的?”这种草率的问题。如果是他干的,如果他认为你已经知道是他干的,还在设置陷进问他,那么,他就会与你对抗。如果他认为你还不知道是他干的,那么,他就会自问:“我为什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这样一来,你的不谨慎的提问就促使他撒谎。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你必须首先仔细的观察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因此,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不过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去接受挑战。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4

  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儿童在这一时期有感觉,而没有思考能力,所以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具体论述了母亲应该让婴儿充分的活动,而不是束缚他们,怎样喂食,谨慎给婴儿用药怎样选择保姆,婴儿应该生长在城自然的环境中,以及慎重对婴儿进行言语教育等。

  -4-

  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12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对儿童继续进行大量的感知觉的接触,与教育,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日后发展他的智慧。这一阶段开始培养儿童的个人生活,使儿童懂得一些,道德观念,他对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儿童的一些方式,如恐吓,理性教育等,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给予学生适当的教育,绝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下一阶段的教育,如说重视这一时期的感官训练和身体发育,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第三卷中,他认为11岁至15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及知识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问题,卢梭把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

  并注意,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对学习内容的要求是有用且能增进两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对治愈的基本原则,虽然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自觉自动学习,反对啃书本和长篇大论的口头解释。

  第四卷中,他认为11岁至20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立开始,宗教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没有信念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因此还提出了青年时期的爱情教育和性教育问题,并把他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第五卷中,他认为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卢梭认为像男孩的教育一样,

  -5-

  对女孩也是首先培养健康的身体,但更着重于培养灵巧。卢梭《爱弥儿》读后感5

  爱弥儿童年的经历,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指导。这种指导,并不只是在理论的高度,而更多的是实践。爱弥儿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孩子们都会遇到的问题,如哭的时候、任性的时候、撒谎的时候……作为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和引导,书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及讲解。这些问题也是此时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

  书中尤其对教师提出了诸多建议与要求: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公正善良、热情淳朴、谨言慎行、做孩子的模范……细致的讲解与深入的.分析,带给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许多良策。“奇怪的是,人们除了向孩子灌输‘竞争、嫉妒、猜疑、虚荣、贪婪和怯弱’之外,竟然想不出其他的手段。而人们还以为自己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切不可让这愚昧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延续下去。

  “要想培养他们的智慧,首先要培养他的体力,锻炼他的身体。”不要认为锻炼就会影响学习,不要等到身体柔弱到不堪一击了才想起锻炼的好处。近年来,初中毕业考试中体育测试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可很多学生却是在进入九年级后才开始恶补体育测试内容的。真希望家长能从小就注意让孩子锻炼身体,真希望这种用考试来促进身体素质提高的方法早点结束,让健身成为人人自觉的行为。

  书中还对如何训练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做了详细的讲解。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先读读这本书吧,相信你会受益多多的。

  -6-

  我的宝贝,刚刚走进童年。经常看着天真可爱的她,想:“宝贝,我该如何爱你?”总想让她受到最好的教育,总想祈盼她有最平坦顺达的人生路,总想让她时刻都快乐幸福……我想,这也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吧。

  带着《爱弥儿》给我的启示,陪宝贝走过童年。卢梭《爱弥儿》读后感6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7

  -7-

  最近老师推荐了一本卢梭的书《爱弥儿》,对这本书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是很多人向我推荐过,他们都说这本书是如此值得一读,没有具体说为什么要看。学而不思则罔,翻翻这本教育界巨著,一窥究竟。

  先介绍下本书及其作者吧,《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

  这本书,我拿来时先仔细看过他的总序,中间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我所钻研的就是这种问题,其目的在于:即使说我提出的方法是很荒谬的,人们还可以从我的见解中得到好处。至于说应该怎样做,也许我的看法是很不对头,然而我相信,我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出人们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就从你们的学生开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你对他们是完全不了解的:如果你抱着这种看法来读这本书,那么,我不相信它对你没有用处。”

  我很想寻求当初的一份自然率性,不是作为儿童的天真无知,不是作为学生的乖巧好学,不是作为孩子的懂事伶俐,而是一个作为造

  -8-

  物主的产物的自由和自主,谁主宰着我们的思想,谁支配着我们的行动,谁让我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谁让我们觉得现在的自己是最完美的自己,而完美的标准又是谁定的呢?一切都不是自己控制的,想到这些,很无奈,但更多的是恐惧。我们都是被牵着线的木偶,绳子在不动声色的上帝手中,上帝在一层一层的梦境当中……

  寻求教育中的真实,寻求生命中的珍贵……卢梭《爱弥儿》读后感8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儿》,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

  -9-

  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9

  卢梭的《爱弥儿》以夹叙夹议的体裁,论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理论及孩子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各阶段发育成长的身心特点。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他细密的描述,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思考和借鉴。下面我谈谈读《爱弥儿》的第一点感想。

  要解放孩子。卢梭认为婴儿期也不能“把婴儿的手足束缚起来”,要让“新生的婴儿伸展和活动他的四肢”。孩子稍大了就不能让他呆在空气污浊的屋子里。“反而每天都要把他带到草地上去。在那里,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一百次”。他认为“从自由中得到的益处可以补偿许多的小伤”。这些观点宝爸宝妈们有吗?

  也许这些道理都懂。但是不妨看看我们的周围:多少孩子的身边不是“前呼后拥”?多少父母长辈对着孩子喊“不许跑!”、“不许跳!”、“别吵了!”之类的话?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过多少的要求、多少的束缚和多少的限制啊!解放孩子,让儿童成为自然的人、自由的人说

  -10-

  说容易,做到何其难啊。卢梭主张“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

  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即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觉得“事事由他作主,反而比你作主要好一百倍”卢梭的卓见把教育引入了新的轨道。

  尊敬的宝爸宝妈,解放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是我这次要对大家讲的要点。您看懂了吗?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10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而言,同学们表现了异常高涨的热情,不论是去福利院探望残障的孤儿,还是到文峰广场捡拾垃圾,或者到军营里参观,和同学一起到公园宣传安全知识……。不论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带来哪些影响,但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幸福,亲眼看到生活里还会有那些不幸,培养了良好的品质,课堂上的话也不再是空话,体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纯真有着我们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现在的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一个教师!啊,是多

  -11-

  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句话所言非虚。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卢梭是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12-

篇四:爱弥儿教育启示

  爱弥儿教育启示范文(通用多篇)

  爱弥儿教育启示5篇爱弥儿教育启示篇1《爱弥儿__论教育》读书报告作者简介: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1750年(庚午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surlessciencesetlesarts")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儿》(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

  歌》和《村里的预言家》。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1762年,卢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论著《爱弥尔》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7月2日于法国埃及迈农维尔与世长辞,享年66岁。

  框架结构:全书共分六卷,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部分,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第二部分,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部分,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第四部分,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第五部分,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评价与反思: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有观点称,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

  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

  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

  虽然本书有很多可取之处,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但是书中也有很多观点我无法苟同。

  卢梭所认同的教育遵从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下卷之中,很难看到他的指引,爱弥儿是在他的干预中受教育。与卢梭本身的观点自相矛盾。他选择的教育对象也不是那么全面,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本书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也有很多地方具有争议。例如: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但是在襁褓中的孩子是安全的,在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当今社会,适当的襁褓是保证婴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孩子没有健全的是非观念之前,是不能放任自流的。再如卢梭所说的指引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个词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孩子创造独立思考的环境,在思考中进步。爱弥儿教育启示篇2《爱弥儿》——卢梭的教育理想之花__董筱婷读完作为西方史上三大教育名著之一的《爱弥儿》,我的内心澎湃不已。人们对《爱弥儿》的历史作用评价很高,称其开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传统先河,对此我不甚了解,但是称卢梭是“发现了儿童”,“自然教育卓越的倡导者”,我深有感触,卢梭不仅是发现了儿童,而且还解放了儿童。他是真正热爱儿童、关心儿童福祉的人。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爱弥儿》一书是卢梭通过对他的假想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表达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以此来反对愚昧、专制的封建教育制度。因此,在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卢梭也是逐步渗透他的资产阶级思想,如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

  爱弥儿是自由的,卢梭说”我们要让孩子享受天赋的自由”,”免受非大自然强加于我们的束缚”,他把爱弥儿放在乡村培养,不仅由于那里比较空阔,可供舒展身心的空间很大,而且因为乡村的风气较为淳朴,开放和自由,受到束缚很少。“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所以爱弥儿只因自己的需要学习,游戏,工作,他不受权威的压迫,教条的控制。卢梭称爱弥儿“不是人培养起来的人,而是大自然培养起来的人”,所以他是一个彻底的自然人,“真正的人”,但是卢梭同时强调这种自由是有限制的,这个限制也是“自然秩序”对人的约束,如果他过分地行使自己自由的权利,超越与他身心适应的自然需要,那他必将受到障碍物的阻挡或是应有的惩罚,所以卢梭倡导的是“自然后果”,而不是人为的教训和惩罚。

  平等这个观念也是卢梭从一开始就灌输给爱弥儿的,他告诉爱弥儿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一个伟大的人和一个平凡的人,他们的自然需要都是一样的,他不把爱弥儿培养成本该符合他身份的上流社会的贵族,因为卢梭认为,“等级”这个概念原来是不存在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为附加在人的身上的,在这个动荡不安,变化万千的社会,大人物可能变成小人物,富人可能变成穷人,“凡是人所创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灭掉。”所以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卢梭给爱弥儿实施的自然教育是“可以使一个人适合一切人的环境的教育”。他能顺应环境的变化,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因此爱弥儿“从小要锻炼自己尽可能地

  依靠他自己”,虽然爱弥儿是个富有的人,卢梭还是主张他的学生掌握一门谋生的技术,并认为手工劳动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这个职业还能让他得到他“怎样也不会失去的地位”。

  在青年期,卢梭就开始对爱弥儿实施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这就是要在他的心里播下“博爱”的种子,他先使友谊,善良,同情心注入儿童的头脑,否则妒忌,仇恨、贪婪等一切毒害的观念便会折磨他。并且,“只有在有品德的人身上,我们才能看到睿智和理智发挥着伟大而高尚的作用”。所以他的爱弥儿不仅思想丰富,博学广闻,而且行为端正,平易近人。

  爱弥儿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新人,可以说卢梭对他的培养是由新的教育目的,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内容组成,并且遵循自然教育的法则。爱弥儿是一个智力寻常,一般的平常人,“我在普通人当中选择他以证明教育能够对人起巨大的作用”。卢梭也没有把爱弥儿当做一个天才来培养,他的教育是循序渐进的,顺应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天性,所以爱弥儿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如在婴儿期主要发展体力,幼儿期注意感官教育,避免坏习惯的养成,在少年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主要培养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卢梭很清楚每个发展阶段的孩子应该受到什么教育和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在书中,卢梭经常说到这样的话,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所有的知识都是他自己的,他没有想要尽快地发展他的智力,要比别人走在前面。

  如果现在的家长看到这本书,肯定觉得卢梭的想法落伍了。教育如今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最关注的问题,教育支出也占家庭总支出的最多部分,

  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了,许多家长都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教育观念,教育心得,比如“超前教育”,总觉的孩子提早识字,算术,提早进入学校,就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为这样是未雨绸缪,对孩子肯定有益,这些观念也反映在教育教学领域,比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就有专门的幼儿教材,提前教授拼音,识字,算术。对于掌握幼儿教育规律的工作者都知道,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就是游戏,这些拔苗助长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他们成人之前像一个儿童的样子”,“在万物的秩序中,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我们的民间也有句谚语,叫做“早熟的瓜不甜”,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很少有人这样做。由于对孩子总是要求“超前”,孩子的压力和负担必然剥夺了本该属于他那个年龄阶段应有的自由、快乐和幸福。爱弥儿是充分享受到他的童年时光,他没有书本的束缚,没有知识的困惑,他按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去施展他的天性,真是让我们现在的孩子羡慕不已,在卢梭看来,“如果你不肯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决不能教出聪明的孩子”,我想这对我们现在幼儿的家长、老师有着很大的启发,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优秀,出类拔萃,走在别人的前面,但是却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快乐作为代价,我们的孩子过早失去了朝气与活力,都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与他们稚气可人的面庞不相符合,是我们剥夺了他自由发展的权利,孩子的未来是未知的,而他们现在就要为他们的不可知的未来买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教育是农业产品,而不是工业产品,孩子就像是一棵幼小的树苗,它的生长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浇的水过多或是施肥太频繁,都会不

  利于他的健康成长。柏拉图有个理想的建国蓝图,卢梭也有个理想的育人方案,《爱弥

  儿》是他的教育理想,他也知道自己的观点较为激进,甚至是荒谬,会被人看成是“一个空想家对教育的幻想”。但是卢梭又说到,“我要叙述的不是别人的思想,而是我自己的思想”,这又一次启发了我的心灵。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也阐述了他的教育理想,我想对于我们学习教育,以后研究教育的教育学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有我们对教育的展望,有我们自己的教育理想。虽然现在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教育,读教育,我们现在的想法、观念会显得幼稚,不切实际,但是理想是美好的,让我们撷一朵教育理想之花,追寻先导者的脚步,不断前进。

  爱弥儿教育启示篇3

篇五:爱弥儿教育启示

  《爱弥儿》中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及启示

  摘要:卢梭借着爱弥儿的成长历程阐明了他的自然主义儿童观和发展观,这一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教育改革的启示在于:教育改革必须回到儿童这个原点。童年是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恰当的、必需的和有价值的阶段,是人发展中的累积阶段而不是一个片段,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用于学习和开展适当训练的准备性;学校不应该被看作是与儿童的环境分离的,而应当被看成是儿童环境的扩展。

  关键词:爱弥儿;自然主义儿童观;启示《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写于1757年的一本教育小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爱弥儿成了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愿景代言人。小说主人公爱弥儿所经历的自然主义教育,对世界教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成了20世纪进步主义教育理念的来源。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只要走进欧洲和北美的课堂,都可以触摸到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承轨迹。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对于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尤其富有建设性的意义。一、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小说中的爱弥儿,是一个体验了一场自然主义教育的男孩,他的性格也在这样的教育中被塑造。爱弥儿最初的“自爱”

  1

  意图过于发展,以至于他能够抵抗和克服通向“虚荣”的社会企图和压力。卢梭让爱弥儿在乡村的环境里自然成长,远离腐败的社会机构和习俗。

  在他的小说里,卢梭发展了对基于自然主义的进步主义教育改革有显著影响的几个主题。一是童年,作为人成长和发展的一个固有的、有价值的阶段,有它自己的教育时间表;二是在一个准备好的环境中教育才能最美好地出现。这个环境保持了它的天然特性,是为配合儿童的学习准备而设计的,这种学习的准备性必须是通过呈现刺激他的好奇心和采取行动的情境来完成;三是儿童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并做出有关他行动的基本选择,但也必须享受或承受他们选择的结果。此外,小说《爱弥儿》中最具现代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的是卢梭的自然主义儿童观与发展观。

  (一)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卢梭关于童年的概念与他写《爱弥儿》时期主流的儿童观点形成鲜明对照。18世纪早期,思想家约翰·卡尔文(JohnCalvin)的“把童年当做一个必要的罪恶必须尽快地穿越”的思想在人们心中仍然根深蒂固。他认为,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是肮脏的、吵闹的、恶作剧的,有邪恶和懒惰的倾向。在传统的观念里,“好孩子”就是如成人一样的孩子。“好孩子”,是微型的成人,是守本分的、安静的和顺从的。像孩子一样的玩耍、游戏和行为的经历,时间越短越好。[1]而卢梭却把

  2

  孩子看作是原始的单纯,認为童年是人类发展的最自然的阶段,应该享受和体味这个阶段,而且时间越长越好。

  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2]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势必很快至于腐烂。”[3]

  像许多追随他的教育改革家一样,卢梭拒绝让童年匆匆而过。童年确实是人成长发展的极富价值的阶段以至于卢梭想尽量延长它。受到卢梭的影响,裴斯泰洛奇也认为学习应该慢慢地、渐渐地、逐步地展开。由此,20世纪的进步主义教育家也强调直接经验、活动和项目,而不是过早地急于引入学术科目。

  (二)儿童自然的成长阶段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发展阶段组织学习。在每个发展阶段,爱弥儿都会发出他已经做好学习准备的信号,这种学习准备与他所处的阶段是相适应的。他的行动,或者学习的片段和活动,也都与他特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以这些阶段为基础,人的学习才能用已累积的教育结果依次地组织。在《爱弥儿》中,卢梭区分了人成长发展的5个阶段。

  3

  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5岁。这时期人是无助的,所以必须满足他们的需要。主要目的是提供简单的食物和自由活动以发展强健的身体。在第一阶段,人类作为一个天然的生物,是由本能和经验、快乐的感觉或者压迫的感觉支配的。记忆和想象力大部分是不活跃的,这个时候不能进行抽象推理和道德判断。根据语言的发展,首先接受的语言必须是极少的、简单的和清晰的,而且辅之以具体的物体。

  第二阶段,从5岁到12岁,特征是体力增加,为自己做更多事情的能力提高,是一个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的本能强烈的时期。爱弥儿这个男孩,主要与他的环境中的事物相处,接受一个社会腐败、犯罪和罪恶被纯化的消极教育。在爱弥儿的成长过程中,消极教育的概念是重要的。卢梭认识到早期儿童经历在建立未来生活图式中的力量,他想让这些影响开放而不是封闭,这样,人就可以从未来经验中完全获益。消极教育把那些限制向经验开放的“封闭、规定和禁止、生活习惯图式”挡在外面。这个时期是通过测量、计算、称重和比较所处环境中的事物来操练和培训感知的时期。卢梭反对急于引入那些培养“过早的智者”的书籍和语言课,认为这些东西只能机械记忆一些信息。

  爱弥儿发展中的第三阶段出现在12和15岁之间,他开始熟悉事物的功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自然现象和环境的观察有助于感觉和感情逐渐转变为思想。爱弥儿阅读他的第一

  4

  本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沉船之后一个男人在孤岛的求生故事。当这个阶段结束,爱弥儿已进一步发展了他获得知识的能力。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从15到18岁,爱弥儿已经做好了进入社会关系的准备。理解并体验了性驱动,他的导师给了他性教育——对问题直接而理智而不是粗劣和神秘的回答。基于他“自爱”的天然情感,爱弥儿遇到了穷人,他很同情他们。同情的情感促使爱弥儿感到了一股“超越自我的力量”,使“我们除了为自己的幸福而外,还能把多余的精力用于别人”[4]。

  到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爱弥儿明白了道德关系,体验了源自原始的情感经由理性启蒙了的善良和公正的价值观。爱弥儿进入了社会,培养他对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爱弥儿和索菲亚准备养育他们的孩子,因为根据自然的法则——爱弥儿已经受过了教育。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启示爱弥儿的教育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必须产生于周围环境里他们触手可及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产生于听课、说教和书本。卢梭反对当时经院主义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强迫儿童呆读死记的做法,强调儿童应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如果不是要冒多大危险,最好还是让他们去经历,至于在经历中儿童所受到

  5

  的惩罚,“也应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5]。“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那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6]《爱弥儿》中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对于今天中国教育的启示还有以下几点。

  (一)童年是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恰当的、必需的和有价值的阶段,课程与教学必须遵从儿童的冲动和天性

  儿童就是儿童,我们不能把儿童当作成人来看待或者把他们的发展纳入成人的轨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承受着比大人还繁忙的日程安排,他们除了拼命地在学校里苦读书本知识,还要在课外疯狂地弥补和扩展书本知识或者发展各种特长。当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有课程体系的时候,他们已经被推上了应试竞争的战车,直到他们学校教育生涯的终点。在这期间,学校、社会和教育管理者,没人关注过他们的冲动和天性,没人去发掘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只是一味地用分数测量他们的所有价值,这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摧残。

  (二)童年和少年是人发展中的累积阶段而不是一个片段,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用于学习和开展适当训练的准备性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性的,在什么年龄段,就该做什么事。而不是在像现在的学龄前儿童,已经在学习小学课程,而小学却在学习奥数之类科目,都在往艰深的学术性内容方面发展,远离儿童心智的实际和生活实际。学习

  6

  不能多快好省,当儿童的身心成熟到一定阶段,属于这个阶段的思维和能力自然就会到来,这个时候,辅之以适当的课程与教学,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就是自然和健康的,而不是快餐式的和掠夺式的。

  (三)学校不应该被看作是与儿童的环境分离的,而应当被看成是儿童环境的扩展

  和西方的学校比起来,我们的学校布置得很循规蹈矩,教室里呈现的一般都是黑板、讲台、整齐的课桌以及四周墙壁上粘贴的名人画像及名言。我们没有把学校當作儿童生活成长环境的扩展,只把学校定义为学生读书的地方。学校里可以有花鸟鱼虫,可以有学生稚嫩的各种作品,可以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把学校装饰得生机盎然,学生应该在“自然环境”中“获得

  新生”。三、结语总之,教育,一旦它远离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历程,远离儿童的生活环境,远离儿童的自然天性,“儿童的人格就会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7]。参考文献:

  [1]GeraldL.Gutek.PhilosophicalandIdeological

  7

  PerspectivesonEducation[M].Boston:AllynandBacon,1988:65-66.

  [2][3][5][6]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2,91,109,354.[4]戴晓光.爱弥儿与卢梭的自然教育[J].北大教育评论,2021(1):18.[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基金项目:本文为横向课题《幼儿发展导向的幼小衔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801619220。作者简介:孙来成(1968—),男,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学与研究。

  8

篇六:爱弥儿教育启示

  爱弥儿教育启示范文(通用5篇)

  《爱弥儿--论教育》读书报告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1750年(庚午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surlessciencesetlesarts")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儿》(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1762年,卢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论著《爱弥尔》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7月2日于法国埃及迈农维尔与世长辞,享年66岁。

  框架结构:

  全书共分六卷,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部分,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第二部分,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部分,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第四部分,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第五部分,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

  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评价与反思: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有观点称,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

  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

  虽然本书有很多可取之处,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但是书中也有很多观点我无法苟同。

  卢梭所认同的教育遵从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下卷之中,很难看到他的指引,爱弥儿是在他的干预中受教育。与卢梭本身的观点自相矛盾。他选择的教育对象也不是那么全面,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本书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也有很多地方具有争议。

  例如:

  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但是在襁褓中的孩子是安全的,在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当今社会,适当的襁褓

  是保证婴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孩子没有健全的是非观念之前,是不能放任自流的。

  再如卢梭所说的指引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个词语。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孩子创造独立思考的环境,在思考中进步。

  《爱弥儿》——卢梭的教育理想之花

  0812022董筱婷

  读完作为西方史上三大教育名著之一的《爱弥儿》,我的内心澎湃不已。人们对《爱弥儿》的历史作用评价很高,称其开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传统先河,对此我不甚了解,但是称卢梭是“发现了儿童”,“自然教育卓越的倡导者”,我深有感触,卢梭不仅是发现了儿童,而且还解放了儿童。他是真正热爱儿童、关心儿童福祉的人。

  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爱弥儿》一书是卢梭通过对他的假想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表达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以此来反对愚昧、专制的封建教育制度。因此,在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卢梭也是逐步渗透他的资产阶级思想,如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

  爱弥儿是自由的,卢梭说”我们要让孩子享受天赋的自由”,”免受非大自然强加于我们的束缚”,他把爱弥儿放在乡村培养,不仅由于那里比较空阔,可供舒展身心的空间很大,而且因为乡村的风气较为淳朴,开放和自由,受到束缚很少。“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所以爱弥儿只因自己的需要学习,游戏,工作,他不受权威的压迫,教条的控制。卢梭称爱弥儿“不是人培养起来的人,而是大自然培养起来的人”,所以他是一个彻底的自然人,“真正的人”,但是卢梭同时强调这种自由是有

  限制的,这个限制也是“自然秩序”对人的约束,如果他过分地行使自己自由的权利,超越与他身心适应的自然需要,那他必将受到障碍物的阻挡或是应有的惩罚,所以卢梭倡导的是“自然后果”,而不是人为的教训和惩罚。

  平等这个观念也是卢梭从一开始就灌输给爱弥儿的,他告诉爱弥儿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一个伟大的人和一个平凡的人,他们的自然需要都是一样的,他不把爱弥儿培养成本该符合他身份的上流社会的贵族,因为卢梭认为,“等级”这个概念原来是不存在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为附加在人的身上的,在这个动荡不安,变化万千的社会,大人物可能变成小人物,富人可能变成穷人,“凡是人所创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灭掉。”所以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卢梭给爱弥儿实施的自然教育是“可以使一个人适合一切人的环境的教育”。他能顺应环境的变化,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因此爱弥儿“从小要锻炼自己尽可能地依靠他自己”,虽然爱弥儿是个富有的人,卢梭还是主张他的学生掌握一门谋生的技术,并认为手工劳动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这个职业还能让他得到他“怎样也不会失去的地位”。

  在青年期,卢梭就开始对爱弥儿实施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这就是要在他的心里播下“博爱”的种子,他先使友谊,善良,同情心注入儿童的头脑,否则妒忌,仇恨、贪婪等一切毒害的观念便会折磨他。并且,“只有在有品德的人身上,我们才能看到睿智和理智发挥着伟大而高尚的作用”。所以他的爱弥儿不仅思想丰富,博学广闻,而且行为端正,平易近人。

  爱弥儿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新人,可以说卢梭对他的培养是由新的教育目的,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内容组成,并且遵循自然教育的法则。爱

  弥儿是一个智力寻常,一般的平常人,“我在普通人当中选择他以证明教育能够对人起巨大的作用”。卢梭也没有把爱弥儿当做一个天才来培养,他的教育是循序渐进的,顺应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天性,所以爱弥儿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如在婴儿期主要发展体力,幼儿期注意感官教育,避免坏习惯的养成,在少年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主要培养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卢梭很清楚每个发展阶段的孩子应该受到什么教育和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在书中,卢梭经常说到这样的话,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所有的知识都是他自己的,他没有想要尽快地发展他的智力,要比别人走在前面。

  柏拉图有个理想的建国蓝图,卢梭也有个理想的育人方案,《爱弥儿》是他的教育理想,他也知道自己的观点较为激进,甚至是荒谬,会被人看成是“一个空想家对教育的幻想”。但是卢梭又说到,“我要叙述的不是别人的思想,而是我自己的思想”,这又一次启发了我的心灵。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也阐述了他的教育理想,我想对于我们学习教育,以后研究教育的教育学人,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有我们对教育的展望,有我们自己的教育理想。虽然现在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教育,读教育,我们现在的想法、观念会显得幼稚,不切实际,但是理想是美好的,让我们撷一朵教育理想之花,追寻先导者的脚步,不断前进。

篇七:爱弥儿教育启示

  《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急功近利,家庭教育异化现象有加剧之势,“虎妈”、“狼爸”、“鹰爸”的出现使我们对当今家庭教育倍感担忧。《爱弥儿》作为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此书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仔细斟酌。因此,本文以《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为依据,联系当今家庭教育的现状,对正确实施家庭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爱弥儿;家庭教育;启示1《爱弥儿》和家庭教育《爱弥儿》,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1]书中详细记述了卢梭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家庭教育。家庭作为人类接受教育的最早活动场所,其影响可能贯穿人的一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弥儿》中卢梭第一次提出了“把儿童当儿童看待”的思想,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然赋予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种种特质,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爱弥儿》为我们成功的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理论,同时需要我们秉持扬弃的精神,在实践中验证其合理性,用客观的眼光去审视现实中的问题,对家庭教育进行探索。2当今家庭教育的现状2.1家庭教育中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近两年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虎妈”、“狼爸”、“鹰爸”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孩子的教育中有

  1

  些家长过分坚持功利的价值取向,以孩子成绩是否名列前茅、是否上名牌大学、是否出人头地等为目标对孩子进行教育,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据调查,我国儿童各个阶段的睡眠时间均未达到国家的规定,2/3的儿童没有午睡的习惯或没有午睡的条件;学校和家庭给儿童双重学习负担,超半数中小学生视学习为最大烦恼。97.6%的学生每天放假回家之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66.1%的学生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30.4%的学生上学业补习班,21.7%的学生上兴趣特长班。[2]

  2.2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性”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对孩子难以启齿的话题,因此造成性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内容中的一大缺失。20XX年《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当今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例如:家长在回答“碰到性骚扰该怎么办”的问题时,有54.0%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在回答“青春期生理变化怎么应对”的问题时,有41.6%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儿童出现青春期生理变化,往往“不知怎么办”、“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无助”。感到“心里害怕”的比例,女生高出男生10个百分点。[2]2.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令人担忧20XX年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中心随机调查了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的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结果发现:父亲对儿童的投入不足,尤其在与母亲投入的相比之下,更显薄弱。在小学儿童组,有9%的父亲回答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0,22.2%父亲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生活方面,在对“你经常去学校开家长会吗?”的回答中,125名学龄前儿童的父亲中,27.2%表示从来没有过,25.6%表示很少去。[3]3《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3.1让孩子在自然民主的环境中成长卢梭提倡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在自然中获得发展。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考虑孩子的真情实感,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然民主的环境,让其得到学习和锻炼。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真正的走出去,孩子只有亲自去实践,亲自去体会才能拥有最真实、最纯净的感受。在自然环境中,要让孩子的触觉、视觉、听觉都获得发展,孩子亲近自然才

  2

  能拓宽视野,才能更加真切的领悟生命的真谛。在社会环境中,要让孩子逐步学会与人相处,不要过多掺杂家长的意志,让孩子自己体会其中的人情冷暖、酸甜苦辣,每一次与人接触都会成为孩子一笔宝贵的财富。

  3.2点燃孩子的智慧之光在《爱弥儿》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孩子的智力培养,重点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孩子的智慧就像一支亟待点燃的蜡烛,需要家长去点亮,去呵护。作为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潜能,不要只看重孩子一时的“辉煌战绩”。其次,配合学校教育、密切与老师的联系,掌握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家校合作是提高孩子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对孩子发生作用的桥梁。另外,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孩子学习的动机。3.3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卢梭认为应该使青年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并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孩子如果在道德上出现偏差,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人、成才之路,对孩子实施正确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塑造孩子良好的品德,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家长要正确的选择爱孩子的方式,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严慈相济,理智施爱,奖惩得当,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其二,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一地位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效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在家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出榜样。其三,家长应适时让孩子接触道德境界高的人或事,有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荀子xxxxNK"http:∥xxxxview/2776.htm"\t"_blank"·劝学》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xxxxINK"http:∥xxxxview/xxxx.htm"\t"_blank"。”孩子能否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3.4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立卢梭认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

篇八:爱弥儿教育启示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1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但是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2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所说的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

  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爱弥儿》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

  的启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要教授给学生多少已死去的知识,而是要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及思想,主动地去获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只有这样,实施德、智、体方面的教育,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爱弥儿》读后感3

  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

  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点。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觉得学习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自我不断学习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

  卢梭说:在儿童期,不要给孩子讲道理,那样只会使他觉得“道理”令人生厌,从小就对“道理”产生反感。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资,我们一定要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获得回报。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讲道理,但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卢梭的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领悟。对他们讲道理,不如认真观察他、了解他,尽可能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在快乐和玩耍中学习知识。对他的一些缺点或错误,要谋定而后动,就像一位良医,不会糊里糊涂开药方,一定是在研究诊断后才开始治疗的。

  卢梭阐述的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卢梭说,教育女孩,只需对她说,别人怎么会看她就可以把她们管理的好好的。而对男孩如此,则如对牛弹琴。我原来在教

  育学生时,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后,我要积极采用学到的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学生会更加得心应手,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新观念,收获很大。今后,我在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教育方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4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完卢梭的《爱弥儿》,虽说有一点雾里看花,但细细品味,确是有不少独到见解之处,现简述一点读书心得。

  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的问题,顺应天性的发展才是教育应该做的。因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不能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务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只有这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促使儿童得到健康的成长。

  卢梭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从人的出生到两岁这个阶段,主要应进行体育教育。从2岁到12岁这个阶段,儿童在智力还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感官教育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从12岁到15岁这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智育教育的地位就占主体了。从15岁到20岁这个阶段,随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这个阶段,道德教育就是重点了。从20岁开始,爱情教育应成为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幼儿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本以发展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主要目标,许多家长和教师却以儿童认识多少汉字,学了多少英文为衡量儿童教育水平的标准。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幼儿教育改革应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为了使大家明了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儿童通过切身体验,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后,他们就会理解这种惩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了。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而不是去关心荣誉和财富。所谓道德公民,就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意志,个人并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单个体。“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叫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卢梭认为如果儿童自我独立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和老师应重视培育孩子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吃苦耐劳、遇到挫折不气馁,认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爱弥儿》读后感5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

  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后感6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

  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

  《爱弥儿》读后感7

  最近我怀着对法国作家卢梭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爱弥尔》。《爱弥尔》一书用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

  像。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

  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小的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去其粗”,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儿》读后感8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

  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正确上。

  《爱弥儿》读后感9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读后感10

  本次假期中,我有幸初读了卢梭的名著《爱弥儿》,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

  “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读完这本著作,我觉得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篇九:爱弥儿教育启示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1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五大章,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

  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为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卢梭十分重视直观教学法,他认为唯有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主义和观念。他甚至认为,仪器、模型等设备扰乱儿童的学习,都该弃而不用,对实际事物直接观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卢梭还十分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对填鸭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则极为厌恶。另外,卢梭还告诫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理解水平来选择学习内容。“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讲述。”为了保持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他主张要恰当安排儿童的学习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不好高骛远,他这些改革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新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富有启示。

  《爱弥儿》读后感2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

  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读后感3

  卢梭在他的《爱弥儿》第一卷里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

  是啊,母不母,则子不子。如卢梭说的那样:“他们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如果一个母亲没有好好地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那么她的孩子必定也不会好好地去做他该做的事。

  当然,还应该加上:“父不父,则子不子。”

  一个熟人,和我一样是一个高三孩子的母亲。孩子很不听话,已经上高三了,却成天上网,连睡觉都躲在被子里用手机上网。老师常把她找去,让她管好孩子,可没什么效果。一天,她问我的老公:“你的孩子那么听话,学习那么自觉,从来不需要人催,你是怎么教育他的?”老公回答说:“这个一下子可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父母只顾着自己玩,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其实,这位母亲就是一位贪玩的母亲。有一次,住校读书的儿子打电话给她,说这个双休日学校放假,他要回家吃饭。但到了双休日,这位母亲却在同事家打了两天麻将,让儿子自己去吃快餐。

  儿子之所以打电话给她,就是希望妈妈双休日能和自己在一起,并能吃上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感受感受在学校里不能感受到的亲情。但是妈妈的做法却让儿子大失所望。我可以想象那个小家伙是如何怨气冲天地去了学校的,也可以想象当他的妈妈教训他的时候他是如何理直气壮地顶撞的。因为当妈妈的没有尽职尽责,说出的任何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都没有任何说服力,不能让儿子服气。

  “母不母,则子不子。”还强调了作为母亲的榜样作用。一个母亲,不仅作母亲要是称职的,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对待事业与工作等各个方面都要为孩子作出榜样。很难想象,一个泼妇似的母亲,她的孩子会有多高的教养,一个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的母亲,她的孩子会爱学习,长大了对待工作会有多么负责任。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以坚贞不拔的勇敢精神去完成自然赋予她们的极其高尚的使命的好母亲们,卢梭这样写道:“根据最简单的道理得出来的结论,根据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任何人曾加以反驳的事例,我敢向这些可敬的母亲保证,保证她们将得到她们丈夫的坚定不移的爱情,保证她们将得到她们的孩子的真诚的孝顺,保证她们将得到人人的尊敬,保证她们分娩顺利,毫无痛苦和不良的后果,保证她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最后,还保证她们终有一天将高兴地看到自己的女儿学她们的榜样,看到其他的丈夫叫他们的妻子以她为模范。”

  《爱弥儿》读后感4

  最近我怀着对法国作家卢梭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爱弥尔》。《爱弥尔》一书用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小的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去其粗”,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儿》读后感5

  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点。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觉得学习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自我不断学习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

  卢梭说:在儿童期,不要给孩子讲道理,那样只会使他觉得“道理”令人生厌,从小就对“道理”产生反感。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资,我们一定要对他特有的天资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他的方法施以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使付出获得回报。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讲道理,但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卢梭的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领悟。对他们讲道理,不如认真观察他、了解他,尽可能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在快乐和玩耍中学习知识。对他的一些缺点或错误,要谋定而后动,就像一位良医,不会糊里糊涂开药方,一定是在研究诊断后才开始治疗的。

  卢梭阐述的对女孩和男孩的不同教育方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卢梭说,教育女孩,只需对她说,别人怎么会看她就可以把她们管理的好好的。而对男孩如此,则如对牛弹琴。我原来在教育学生时,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但很少想到不同的性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后,我要积极采用学到的这些好的教育方法,我想教育学生会更加得心应手,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新观念,收获很大。今后,我在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教育方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6

  本次假期中,我有幸初读了卢梭的名著《爱弥儿》,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

  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读完这本著作,我觉得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爱弥儿》读后感7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提供合适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

  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几点,才是为教育真正的开始做好准备。

  《爱弥儿》读后感8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

  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后感9

  《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名作,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国家,影响巨大。这本书能够深深地触动人的心灵,我把感触深刻的几方面写下来。

  教育目的:“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的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培养什么样的人:“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

  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

  怎样教学生:“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特别是中国的孩子,从小就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学之后,又面临就业的压力。如今大学生、研究生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前不久还有大学生自杀,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杀的报道。卢梭的教育观点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对挫折。作文

  《爱弥儿》读后感10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读后感・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作者:张蓓蕾

  《爱弥儿》读后感11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作为一位教师,读完《爱弥尔》后,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爱弥儿》读后感12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认的幸福因素健康、体力、良知以外,每个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实上,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和良心上受到的谴责,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个人的想象。

  法沃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想要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获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幸福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会很快乐。同时,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坏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坚守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位置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脱离了那里。

  不要试图与大自然的法则抗争,更不要因此耗尽自己的体力。大自然赋予你体力,不是让你用来延伸或者扩展自己的,而是让你按照它的指示并在只属于你的领域里去生存。

  只有天生的体力以及其带来的权利和自由是属于你的,超出这个领域之外的一切东西都是幻想、虚名或者奴役。你可以随心所欲,可一定要把你的权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一旦你开始用他人的眼光观察事物,那你的意志很快也就变成了他人的意志了。

  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借他人之手来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所以,对于人来说,自由比权力更加珍贵。一个自由的人只会对他能得到的东西怀有欲望,只会去做他乐意去做的事情。依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的依赖,源于自然;一种是人的依赖,源于社会。

  物的依赖无所谓善恶,所以既不会限制自由也不会导致罪恶。人的依赖则无秩序可言,所以乱象丛生,主人和奴隶是一种相互败坏的关系。要想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首先得体验痛苦是什么感觉。人的天性就是如此。身体太过安逸,精神就会崩溃。

  《爱弥儿》读后感13

  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二是人的教育,即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的良好经验。在一个人身上,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儿童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达到他们的目标,生活得有意义。否则,儿童的天性就会被摧毁,成为“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烂掉”。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便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学生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其次,要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恰当的教育,否则会让学生感到束缚,不能自由、健康地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这对于我们化学学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针对那些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废弃以往灌输的方式,通过让学生亲手实验去感受这个过程中的美妙,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初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手教师,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学生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尽量能选择一种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的接受知识,获得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学生变成一个模子里浇灌出来的玩偶,没有思想,没有个性,这应该是教育最失败的模样。

  《爱弥儿》读后感14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

  《爱弥儿》读后感15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能够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忙。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务必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职责。

  一个好教师就应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带给适宜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就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就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取。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取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取;教育中要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几点,才是为教育真正的开始做好准备。

篇十:爱弥儿教育启示

  卢梭《爱弥儿》中的德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作者:高敏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4期

  摘要:卢梭的《爱弥儿》共五卷,将儿童年龄分为五个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卢梭在《爱弥儿》中揭示:德育思想的目的,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他倡导教育应该回归儿童本身,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这对当今教育,有一定启发意义。本文指出卢梭德育思想的局限性,论述当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借鉴有关思索。

  关键词:自然主义德育思想当今教育

  一、《爱弥儿》简介

  《爱弥儿》主要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全文主要分为五卷,第一卷是描述0—2岁儿童应当进行体育教育;第二卷论述了2岁—12岁儿童应当进行感官教育[1](8);第三卷阐述了对12岁—15岁少年进行智育教育[1](8);第四卷论述了对15岁—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2];第五卷提出对女子改革的观点及对爱情教育的阐述。作者将自己描写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将爱弥儿描写成一名理想的学生,并对爱弥儿的成长过程进行论述,分析教育过程,从中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等德育思想。

  二.卢梭《爱弥儿》中的自然教育思想

  (一)德育思想的目的

  《爱弥儿》是卢梭对教育思想的阐释,他认为应该尊重儿童天性,给予学生自由,同时这种自由是有节制的,需要父母和老师对其进行监管,通过分阶段描述儿童成长的特征,对每个不同阶段的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德育思想的内容

  1.教育要回归自然

  卢梭认为教育要回归自然,他指出:“孩子一生下来就已经是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指导之下进行研究,并防止对孩子的关心

  与自然相背。”[1](16)儿童的思维模式与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如果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行为,那么可能是异样奇特的,因而需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言行,在教育过程中尊重自然法则,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使儿童更好地发展。卢梭提到,自然教育是培养自然人,即在自然环境下自由成长的人,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具备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正是将他培养成一个自然的人,这时候需要成人的理解和关心。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心并不成熟,具有同成人不同的思考方式,他们天生好奇、贪玩,具有创造能力,用合理的方式教育儿童,会更好地发挥优势,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使他们获得幸福感,而不是以成人的方式束缚他们自然地成长。

  卢梭在第二卷中讲述到,若孩童无故哭泣不止时,家长不要过多关注,孩子哭泣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一点效果,这样就会停止哭泣[1](26)。假使你想要爱护孩子,那就带他们游戏,培养其天性,孩童最天真烂漫的几年需要孩童好好享受,家长不能剥夺他们享受天性的权利。现在一些家长牺牲孩子的玩耍时间,给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卢梭倡导孩童在12岁之前不必进行书本课程的学习,而要接近大自然,促进其天性发展,做自然世界的自然人。

  2.教育要符合儿童年龄特征

  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按照儿童年龄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0岁—2岁),儿童期(2岁—12岁),少年期(12岁—15岁),青年期(15岁—20岁)。卢梭认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用适合该阶段的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思维。同时,卢梭提出,在婴儿期应该进行身体教育,在儿童期应进行感觉教育,在青年期应进行智力教育[3]。

  3.教育应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

  卢梭指出,只有将学生培养成快乐活泼的儿童,才能教出聪明的学生,将学生培养成自然人,尊重儿童天性,给他们自由,让他们获得幸福快乐,自由是儿童的天性和权利。卢梭认为,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有时在成人看来似乎给儿童造成了痛苦,但实际上却是自然给了他锻炼,不仅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使兒童得到了锻炼。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我看见雪地上有几个淘气的小鬼在那里玩,他们的皮肤都冻紫了,手指也冻得不那么灵活了。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去暖和暖和,可是他们不去;如果你硬要他们去的话,也许他们觉得你这种强迫的做法比寒冷还难受一百倍。……我让他自由,就可以使他在目前过得挺高兴;我给他以锻炼,使他能抵抗必然要遭受的灾难,从而就可以使他在将来过得愉快。”[1](39)卢梭提出,儿童自身的这些自然行为能够使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大人不需要阻止这种行为,他们能够获得锻炼而使身体强壮。

  (三)德育思想的方法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的德育思想方法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而是通过发现学生的兴趣,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印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出通过寓言故事能够正确判断道德正误,教师能够通过给学生讲寓言故事和前人的历史提高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

  (四)德育思想的评价

  卢梭的教育思想提倡将人培养成“自然人”,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当今社会教育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但是卢梭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当时环境的局限性和对宗教的信仰,使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将自己虚构成理想的教师,将爱弥儿构想成理想的学生,爱弥儿作为一名学生,没有选择教师和教学内容的权利,从出生就跟随家庭教师游历,他的整个教学都是家庭教师单方面所做的安排,教师在这里发挥绝对的主导作用。《爱弥儿》对女子教育问题的探讨中,卢梭并没有一视同仁地对待男孩和女孩,他认为这种不平等是存在的,是自然天性的结果,这种观点导致两性在社会发展中所接受的社会地位、家庭身份等存在差别。卢梭在书中提到:“既然男女在性格上和性情上存在基本差异,那么,他们在教育上也不应该相同。”[1](149)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男女的差异,会对两性在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产生影响。

  卢梭将儿童按照不同年龄划分,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例如在婴儿期实施体育教育,在青年期实施智育教育等,都将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割裂开来,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但绝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自然哲学观念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以后,才呈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使人失掉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1](120)。

篇十一:爱弥儿教育启示

P>  《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1《爱弥儿》和家庭教育《爱弥儿》,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1]书中详细记述了卢梭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家庭教育。家庭作为人类接受教育的最早活动场所,其影响可能贯穿人的一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弥儿》中卢梭第一次提出了“把儿童当儿童看待”的思想,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然赋予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种种特质,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爱弥儿》为我们成功的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理论,同时需要我们秉持扬弃的精神,在实践中验证其合理性,用客观的眼光去审视现实中的问题,对家庭教育进行探索。2当今家庭教育的现状2.1家庭教育中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近两年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虎

  妈”、“狼爸”、“鹰爸”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从这些现象中

  我们不难发现,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些家长过分坚持功利的价值取向,以孩子成绩是否名列前茅、是否上名牌大学、是否出人头地等为目标对孩子进行教育,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据调查,我国儿童各个阶段的睡眠时间均未达到国家的规定,2/3的儿童没有午睡的习惯或没有午睡的条件;学校和家庭

  给儿童双重学习负担,超半数中小学生视学习为最大烦恼。97.6%

  的学生每天放假回家之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

  业,66.1%的学生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

  30.4%

  的学生上学业补习班,21.7%的学生上兴趣特长班。[2]

  2.2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性”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对孩

  子难以启齿的话题,

  因此造成

  性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内容中的一大缺失。2007年《全国未成年

  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当今家庭教育中性教育

  严重缺失。例如:家长在回答“碰到性骚扰该怎么办”的问题时,

  有54.0%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在回答“青春期生理变化怎么应对”

  的问题时,有

  41.6%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儿童出现青春期生

  理变化,往往“不知怎么办”、“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无助”。感

  到“心里害怕”的比例,女生高出男生

  10个百分点。[2]

  2.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令人担忧

  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中心随机调查了吉林省长

  春市年龄为

  313岁的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结果发现:父亲

  对儿童的投入不足,尤其在与母亲投入的相比之下,更显薄弱。

  在小学儿童组,有9%的父亲回答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0,22.2%父亲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生活方面,在对“你经常去学校开家长会吗?”的回答中,125名学龄前儿童的父亲中,27.2%表示从来没有过,25.6%表示很少去。

  [3]

  3《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3.1让孩子在自然民主的环境中成长卢梭提倡孩子在自然的环

  境中成长,

  在自然中获得发展。家

  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考虑孩子的真情实感,为孩子创设一个

  自然民主的环境,让其得到学习和锻炼。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真正

  的走出去,孩子只有亲自去实践,亲自去体会才能拥有最真实、最

  纯净的感受。

  在自然环境中,要让孩子的触觉、视觉、听觉都获得发展,孩

  子亲近自然才能拓宽视野,才能更加真切的领悟生命的真谛。在社

  会环境中,要让孩子逐步学会与人相处,

  不要过多掺杂家长

  的意志,让孩子自己体会其中的人情冷暖、酸甜苦辣,每一次与人

  接触都会成为孩子一笔宝贵的财富。

  3.2点燃孩子的智慧之光在《爱弥儿》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孩子的智力培养,重点

  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孩子的智慧就像一支亟

  待点燃的蜡烛,

  需要家长去点亮,去

  呵护。作为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眼光去发

  现孩子的潜能,不要只看重孩子一时的“辉煌战绩”。其次,配合学校教育、密切与老师的联系,掌握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家校合作是提高孩子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对孩子发生作用的桥梁。另外,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孩子学习的动机。

  3.3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卢梭认为应该使青年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

  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并防止产

  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孩子如果在道德上

  出现偏差,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人、成才之路,对孩子实施正确的

  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塑造孩子良好的品德,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家长要正确的选择爱孩子的方式,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严慈

  相济,理智施爱,奖惩得当,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其二,家

  长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一地位

  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效仿的对象,

  因此父母在家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

  孩子做出榜样。其三,家长应适时让孩子接触道德境界高的人或事,

  有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荀子

  HYPERLINK"http:

  ∥baike./view/2776.htm"\t"_blank"?劝学》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HYPERLINK"http:∥baike./view/121783.htm"\t"_blank"。”孩子能否在良好的

  道德氛围中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篇十二:爱弥儿教育启示

P>  《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关键词:爱弥儿;家庭教育;启示

  1《爱弥儿》和家庭教育

  《爱弥儿》,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1]书中详细记述了卢梭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家庭教育。家庭作为人类接受教育的最早活动场所,其影响可能贯穿人的一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爱弥儿》中卢梭第一次提出了“把儿童当儿童看待”的思想,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然赋予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种种特质,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爱弥儿》为我们成功的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理论,同时需要我们秉持扬弃的精神,在实践中验证其合理性,用客观的眼光去审视现实中的问题,对家庭教育进行探索。

  2当今家庭教育的现状

  2.1家庭教育中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近两年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虎妈”、“狼爸”、“鹰爸”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些家长过分坚持功利的价值取向,以孩子成绩是否名列前茅、是否上名牌大学、是否出人头地等为目标对孩子进行教育,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据调查,我国儿童各个阶段的睡眠时间均未达到国家的规定,2/3的儿童没有午睡的习惯或没有午睡的条件;学校和家庭给儿童双重学习负担,超半数中小学生视学习为最大烦恼。97.6%的学生每天放假回家之后,要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66.1%的学生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补习作业,30.4%的学生上学业补习班,21.7%的学生上兴趣特长班。[2]

  2.2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

  “性”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对孩子难以启齿的话题,因此造成性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内容中的一大缺失。2022年《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当今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例如:家长在回答“碰到性骚扰该怎么办”的问题时,有54.0%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在回答“青春期生理变化怎么应对”的问题时,有41.6%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儿童出现青春期生理变化,往往“不知怎么办”、“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无助”。感到“心里害怕”的比例,女生高出男生10个百分点。[2]

  2.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令人担忧

  2022年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中心随机调查了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的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结果发现:父亲对儿童的投入不足,尤其在与母亲投入的相比之下,更显薄弱。在小学儿童组,有9%的父亲回答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0,22.2%父亲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

  陪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生活方面,在对“你经常去学校开家长会吗?”的回答中,125名学龄前儿童的父亲中,27.2%表示从来没有过,25.6%表示很少去。[3]

  3.1让孩子在自然民主的环境中成长

  卢梭提倡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在自然中获得发展。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考虑孩子的真情实感,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然民主的环境,让其得到学习和锻炼。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真正的走出去,孩子只有亲自去实践,亲自去体会才能拥有最真实、最纯净的感受。

  在自然环境中,要让孩子的触觉、视觉、听觉都获得发展,孩子亲近自然才能拓宽视野,才能更加真切的领悟生命的真谛。在社会环境中,要让孩子逐步学会与人相处,不要过多掺杂家长的意志,让孩子自己体会其中的人情冷暖、酸甜苦辣,每一次与人接触都会成为孩子一笔宝贵的财富。

  3.2点燃孩子的智慧之光

  在《爱弥儿》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孩子的智力培养,重点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能力。

  3.3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

  3.4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立

  卢梭认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家庭教育中,劳动是不可缺少的,孩子只有学会劳动才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家长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在劳动中,孩子能够实现手脑并用,将思维与行动相统一,有利于孩子思维

  的发展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家长不要将劳动只视为一种体力劳动,而要看到劳动在孩子成长中双重影响。另外,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劳动环境,要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劳动环境,既能符合孩子所能承受的劳动负荷使其得到锻炼,又能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

  3.5要加强家庭教育中的性教育

  性欲冲动是青春期的特征,卢梭十分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他主张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以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行为“端正”。[4]

  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性教育,家长首先要掌握有关性教育的知识,注意教育的方式,分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应正视性教育,要积极主动的向孩子传授有关性教育的知识,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的问题,帮助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性道德。

  3.6父亲的责任不能推卸

  卢梭说“我相信,我可以这样预先断定,即:做父亲的人在认识到一个好教师的整个价值的时候,他将毅然决定不用任何教师;因为,他为了找到这样一个教师而花费的力量,将比他自己做教师花费的力量多得多。”[1]

  在《爱弥儿》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位置是无可替代的。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关于青少年家庭环境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家庭文化氛围。父亲的文化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亲子关系。[5]

  4结语

  按照现代教育学理论,人的一生主要受三种教育的影响: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社会组织。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并构成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正确的实施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意识,充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孩子的人生走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孩子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爱弥儿》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书中的经验与理论,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结合自身情况不断践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育儿之路。

篇十三:爱弥儿教育启示

P>  《爱弥儿》读后感范文10篇

  一、读后感怎么写想要写好读后感,就要把握好思路,可以通过简述原文内容、点明基本观点、围绕观点讲道理和围绕观点联系实际,这样的思路,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想。读后感通常是指,在读过一本书或者是看一篇文章之后,想要记下自己的心得感受以及启迪的文章。二、《爱弥儿》读后感10篇《爱弥儿》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其思想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爱弥儿》读后感(一)《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但是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

  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二)《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

  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读后感(三)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

  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读后感·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

  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爱弥儿》读后感(四)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三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

  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成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第三个观点:孩子在幼年教育时,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其中只有10%成为了我自己的,还有90%早已还给了老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再多,那也只是脱离自然、社会的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老师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前面,说着“空话”,还不如放下书本,用图片、视频来告诉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比我们老师教的要精彩的多。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所假设的教育对象,但是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教师要更多的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教育者们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只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的读后笔记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爱弥儿》读后感(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

  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

  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习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习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其实,纵观全书,每一卷里都包含着卢梭在爱弥儿不同年龄阶段里对教育的独特的理念,当然它也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让孩子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幸福。

  《爱弥儿》读后感(六)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完卢梭的《爱弥儿》,虽说有一点雾里看花,但细细品味,确是有不少独到见解之处,现简述一点读书心得。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的问题,顺应天性的发展才是教育应该做的。因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认为不能用成人的看法、

  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或是受之于自然,

  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教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务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认为只有这三方面教育协调一致的发展,才能促使儿童得到健康的成长。

  卢梭根据他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将儿童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从人的出生到两岁这个阶段,主要应进行体育教育。从2岁到12岁这个阶段,儿童在智力还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感官教育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从12岁到15岁这个阶段,在这一时期,智育教育的地位就占主体了。从15岁到20岁这个阶段,随着人的智力的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这个阶段,道德教育就是重点了。从20岁开始,爱情教育应成为这一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幼儿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本以发展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主要目标,许多家长和教师却以儿童认识多少汉字,学了多少英文为衡量儿童教育水平的标准。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幼儿教育改革应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尊重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经验中接受教育。“为了使大家明了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儿童通过切身体验,感到不方便或痛苦之后,他们就会理解这种惩罚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了。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而不是去关心荣誉和财富。所谓道德公民,就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意志,个人并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单个体。“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叫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卢梭认为如果儿童自我独立能力相对较差,家长和老师应重视培育孩子的挫折教育,引导他们吃苦耐劳、遇到挫折不气馁,认真分析

  原因,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爱弥儿》读后感(七)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

  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后感(八)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

  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

  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爱弥儿》读后感(九)读了卢梭的《爱弥儿》,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书籍是

  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认为卢梭在《爱弥儿》里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是很有道理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爱弥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更加用心地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爱弥儿》读后感(十)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

  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篇十四:爱弥儿教育启示

P>  《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作者:王雪迪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2期

  摘要: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爱弥儿》一书中,他主张教育要回归自然,强调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教育应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本文仅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启示展开论述。

  关键词: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70-01

  一、引言

  《爱弥儿》一书是通过设定了一个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通过从他诞生至成年展开的教育来阐释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满足身心的自由发展。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1.教育要回归自然

  使教育“归于自然”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自然即人的自然天性,教育回归自然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法则,顺应儿童天性,使儿童身心自由发展。卢梭认为,“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1]而良好的教育必须是这三种教育相互协调的结果。

  2.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卢梭反对不顾儿童天性发展、忽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的行为,认为不应该用成人的思维来教育孩子,而应该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育。因此,他按儿童年龄划分了四个教育阶段,婴孩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

  3.教育应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自然人。这里的自然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回到原始社会的人、退化的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概括地说,就是要身体健康、思想自由、能力强大。

  自然人的特征主要有三个。自然人应该是不受社会束缚,为自己而活的人。其次,自然人没有固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对于自然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怎样做人。当然,卢梭眼中的自然人并不是无所事事的懒汉,而是可以在自然人的基础上选择职业,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得到发展的人。最后,自然人强调身心的协调发展。教育应该尊重自然法则,将人培养成身体强壮、心智发达、有仁爱之心的人。

  三、卢梭《爱弥儿》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卢梭在《爱弥儿》中扮演的就是一个私人家教的角色,几乎时时刻刻都和爱弥儿在一起,所以其中的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关于父母责任

  卢梭在《爱弥儿》中批判了两个家庭教育的极端,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导致孩子情感的缺失;另一个是父母对孩子溺爱,不让孩子经受挫折。

  关于第一个问题,母亲的表现主要是给孩子请保姆授乳。而父亲的表现则是借口事情太忙而给孩子请家教。卢梭对这一做法的评价是“拿钱去雇一个人来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2]父亲对孩子的责任不仅是给他生命那么简单,父亲是家庭的权威,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长辈的身上。可是很多老人的文化素质并不高,不能很好的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所以不论家长平时有多忙,都不能忽视孩子的教育,要尽量自己带孩子,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多和孩子交流,多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切实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家庭中的溺爱问题。关于溺爱的弊处就是卢梭所说的“由于她一时使他少受一些折磨,却在遥远的将来把多么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他的身上”。[3]

  家庭中的溺爱现象在当今也很普遍,很多家长把孩子视如珍宝,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无条件的满足,这样会使孩子丧失分辨是非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对孩子以后走上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在平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为孩子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2.让孩子自由而节制

  首先,给孩子应得的自由。卢梭对真正自由的人的定义是“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4]不管是在身体还是思想上都不要束缚孩子。例如在孩子的婴儿时期不要用襁褓束缚孩子的活动。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为给孩子自由的意志,不要用自己的意志去试图控制孩子的意志。

  作为家长,要给与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孩子的身体得到充分锻炼。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但要注意的是,给孩子的自由也是有节制的。

  四、卢梭《爱弥儿》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启示

  1.注重加强身体素质

  卢梭特别注重儿童身体的养护,他认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那么再多的知识也是没用的。卢梭也很强调卫生学的作用,其中劳动和节制是最有效的方法。

  这对学校的借鉴意义在于:首先,不要让体育课形同虚设。要加强体育课的组织性和专业性,切实达到训练效果。其次,学校应该定期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传递一些卫生健康知识,使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最后,学校要增加活动次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2.尊重儿童天性,注重个性发展

  自然主义教育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个性发展,也就是要注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可以多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的通过实实在在的事物来获得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尝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走的路。

  3.教师应以身作则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认为教师的责任极其重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行,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在现在的学校中,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做这做那,可是自己却做不到,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不满甚至反抗的情绪,严重影响师生感情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当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榜样,才能使学生模仿学习,达到教育效果。

  五、总论

  总之,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爱弥儿》中阐述的教育思想和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对现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虽然卢梭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使儿童所受的教育更加合理有效。

篇十五:爱弥儿教育启示

P>  教育学经典著作《爱弥儿》读后感

  教育学经典著作《爱弥儿》读后感

  一、概述《爱弥儿》是卢梭的一部著名的教育学论著,也是他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此书写于1757年,在1762年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爱弥儿》一书对我国教育界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由于书中惊世骇俗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就遭到禁止,它的作者也因此遭受迫害被迫流亡。18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封建社会面临土崩瓦解,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急切需要从思想上扫清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爱弥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卢梭阐述他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巨著。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

  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卢梭的儿童观给现代教育以重要启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解放儿童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让儿童主动探索学习,让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把儿童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儿童从家庭、教师和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

  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二、经典摘录:1、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调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2、有一些被我们阻碍着不让垂直生长的植物,它们具有这样的习性。自由生长的植物,虽然保持着人们强制它倾斜生长的方向,但是它们的液汁并不因此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且,如果这种植物继续发育的话,它又会直立地生长的。人的习性也是如此。只要人还处在同样的境地,他就能保持由习惯产生的习性,虽然这些习性对我们来说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况一有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回来。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3、我们生来是有感觉的,而且我们一出生就通过各

  生命时,生命的本原就更坚实了。10、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11、凡是有深情厚爱之心的人,如果他忽视了这些神圣的职责,我可以向他预言,他将因为他的错误而流许多辛酸的眼泪,而且永远也不能从哭泣中得到安慰。

  最困难的是要在一个孩子童年时期看出他是正正的笨还是表面上的笨,这种表面上的笨实际上往往是坚强性格的表现。咋看起来是是很奇怪的。这两种极端情形的象征是及其相似的,而且是应该相似的,因为,当人们还处在没有真正的思想的年岁里,有天才的人和没有天才的人的区别在于,后者光接受虚假的现象,而前者能看出他们是假的,因此就一个也不接受,所以,两者都如同傻子。一个是样样都不懂,而另一个是觉得样样都不称他的心。

  一个受不良教育的孩子,往往不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的孩子聪明。

  教育孩子,在表面上来看好像很容易,而这种表面的容易,正是贻误的原因。

  如果孩子们还不懂得你所讲的字眼,就不易拿你的功课去教导他。如果他没有获得真正的观念,他们就不会有真正的记忆,因为,我认为仅仅保留一些感觉是不能叫做记忆的。

  爱弥尔是决不背诵什么课文的,即使是寓言,即使是拉.封登的寓言,不论它们是多么的简单动人,他都是不背诵的,因为寓言中的话并不是寓言,就像历史中的文字并不是历史一样。

  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孩子读书识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子拼读片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办成了印刷厂。洛克(著名儿童教育家)则主张用骰子教孩子学习识字,这岂不是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办法吗?真是可怜!其实,有一个办法倒是比以上的办法更为可靠,但是这个办法一直被人们遗忘了,这个办法就是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孩子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可使他尝到读书的苦味。一直到他到了青年时期还觉得是件可怕的事情。

  一般的来讲,小孩子了解老师的心里比老师了解孩子的心理还透撤。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即能用他的机智保卫它的生存,他当然要把他所有的机智用来摆脱暴君的锁链,夺回他天赋的自由;反之,老师是不会窥探孩子的心的,因为他没有任何切身的利益,促使他这样做,所以,他有时候觉得让偷懒和瞎闹一阵反而对自己有好处。

篇十六:爱弥儿教育启示

P>  教育书籍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出色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此书主要表达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爱弥儿》就是这样一本理想的书籍,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谓“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在这本书中,卢梭将爱弥儿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并详细论述了各个时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他强调,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开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那么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饱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热爱孩子,把孩子当作孩子,构成了这部奇特的教育学巨著的精华,这不但在当时沉闷压抑的封建教育环境中如空谷足音,即使在今天,对于我们的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启示。散布在书中的串串碎玉,至今读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感。现将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不要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要保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让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天真烂漫的本能。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摘自《爱弥儿》)

  这段话对于今天那些急于成龙、成风的父母来说,依然有着很大的警示意义。读到这个地方,我不禁想起了在幼儿园见习的一幕:某大班里,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做完了拼音练习。我侧身看了看旁边的一个孩子,她还有两页没有做呢!我不禁替她着急起来,催她道:“别的小朋友可都做完了,你得抓紧时间啊!”没想到她仍是一副不为所动的样子,隔了一会,只听她说了一句:“这个幼儿园,可把我折磨死了!”我听了不禁为之一震,只听她又接着说:“为什么要一遍遍写拼音呢?有的小朋友不写拼音也能考上大学呀!”面对孩子,我能对她说些什么呢?说学拼音的重要性吗?说没有小朋友可以不学拼音就能考上大学吗?我只能无言以对。当时我才真正感觉到原己对孩子的了解是那么少。孩子的童年没有了欢乐,有的是无尽的苦恼。“为什么要让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与痛苦呢?……你们绝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的时间,否那么你们会懊悔不及的:一到他们能感受人生的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不管上帝何时召唤他们,你们都不要让他们没有尝到生命的乐趣便死了。”卢梭在当时便向家长大声疾呼,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可到现在,孩子的童年却变得越加不快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每位家长、老师信奉的真理,于是幼儿园要学习小学的知识,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独没有想到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孩子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适当的磨难有助于儿童获得幸福当一个妇女不是不给孩子以母亲的关心而是过于关心时,她也可以从一条相反的道路上脱离自然;……她希望他不遭受自然法那么的危害,于是使他远离种种痛苦,可是不曾想到,由于她一时让他

  少受一些折磨,却在遥远的将来把那么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他的身上。(摘自《爱弥儿》)

  人们常说,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可是,假设这种爱变成了毫无原那么的溺爱,最终也只能是害了孩子。卢梭认为,孩子最初的性情是比较容易塑造的,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养成。因而在最初的阶段,人们应当遵循自然的法那么,让儿童承受必要的锻炼,这样才能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习惯。父母不应该一味地娇惯孩子,孩子一哭便马上去哄他,或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一开始孩子的行为是一种请求,他想要寻求家长的帮助,但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了解他的需要,事事替他处理,这种请求便会成为命令,使他养成支配人的习惯。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家庭中仍然很普遍,所以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自我中心等等,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不是别人,正是家长本人。卢梭说:“我们同情儿童的命运,然而应该同情的却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更大的灾祸全是我们自己咎由自取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卢梭的建议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他认为当孩子能够用说话的方式索取他想得到的东西之后,如果他还用哭的方式索取的话,就不管他是为了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他,都应该干脆地回绝。如果他确有需要,不能讲出来,你就要弄清楚他需要的是什么,而且,立刻照他的话去做。在儿童的自然状态中,有时在成人眼里看来是给儿童造成了痛苦,但实际上是自然给儿童的一种锻炼,儿童自身感到其乐无穷。

  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够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你对他花费的苦心才能取得成效。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要特异的征象经过一再地显示和确实证明之后,才采取特殊的方法对待他们。(摘自《爱弥儿》)

  从上面的摘述中可以窥探出卢梭的一种重要教育观,即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卢梭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着全书,在这本书中,他对其虚构的人物爱弥儿进展适应“天性”的教育。爱弥儿是一个完全在自然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把爱弥儿带到农村,为爱弥儿精心地挑选保姆和乳母,在爱弥儿两岁以前,卢梭的教育准那么是给他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在两岁到十二岁这一段时间,他反对爱弥儿读书与学习,特别反对教他学习古典语文与历史,注重让爱弥儿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自由快乐地生活。爱弥儿犯错误了,他反对口头说教,反对严厉的惩罚,而是通过让他自己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的“自然后果法”或者说“自然惩罚法”来纠正他的过失。十二岁之后,爱弥儿应该进展学习了。卢梭强烈反对他屈从于权威,承受种种传统观念,所以对施教内容进展了精心选择,要求他学习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卢梭主张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开展,根据其理解水平选择学习内容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他说,理想中的爱弥儿应当在十二岁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书籍,这未免有些偏颇。目前的很多研究均已说明,儿童各种能力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关键期,如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2~4岁左右,错过这一阶段,以后的开展就比较困难。

推荐访问:爱弥儿教育启示 启示 教育 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