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完整版】

《晚春》译文及赏析1  《晚春》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一作:草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译文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完整版】

《晚春》译文及赏析1

  《晚春》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译文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晚春》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知道。

  《晚春》鉴赏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晚春》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该诗创作于公元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韩愈年近半百时。

  《晚春》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扩展1)

——《江南》译文及赏析3篇

《江南》译文及赏析1

  《江南》

  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江南》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江南》译文及赏析2

  《江南》译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层层叠叠繁茂葱翠,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一会在莲叶的东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西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的南边嬉戏,一会又在莲叶的北边嬉戏。

  《江南》注释

  何:多么。

  田田: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江南》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江南》鉴赏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而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人们望着露出水面的又大又圆的荷叶,心里无限喜悦,因而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可”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生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方。“田田”是形容莲叶圆润鲜碧的样子,一说是形容莲叶饱满劲秀、挺立水面。“何田田”就是“何其田田”,是极度赞美的语气。这里只写叶,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莲的花期为夏历五至七月,每朵花可开二至三天,每日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又逐渐闭合,翌晨再度开放,花开过二十天,可采收莲蓬生食,果实(莲子)的成熟期在七、八月间。清人张玉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古诗赏析》)莲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色无比秀丽,还表明莲子必然丰收,采莲人自然心里非常高兴。

  人们在采摘水上的莲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水中的情景。“鱼戏莲叶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一般。“戏”字写鱼在水中的迅捷欢乐神态,非常形象。这里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比人意,采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儿在水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行之轻快,采莲人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自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首歌辞只有七句,明白如话,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把男女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无轻佻、庸俗之弊。全诗一气呵成,但在结构上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揭示题旨;后四句进一步展示采莲时的欢乐情景和广阔场面。而诗中第三句又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相连,不着痕迹。诗的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到美景如画,心旷神怡,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这首诗在乐府分类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歌”本是两人唱和,或一个唱、众人和的歌曲,故“鱼戏莲叶东”四句,可能为和声。故此诗的前两句可能为男歌者领唱;第三句为众男女合唱;后四句当是男女的分组和唱。如此,则采莲时的情景,更加活泼有趣,因而也更能领会到此歌表现手法的高妙。

  诗中“东”、“西”、“南”、“北”并列,极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铺排,却显得文情恣肆,极为生动,从而充分体现了歌曲反复咏唱,余味无穷之妙。

《江南》译文及赏析3

  《望江南·梳洗》

  唐代: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梳洗》译文

  梳洗打扮后,在望江楼上独自依靠栏杆远望。成百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的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望江南·梳洗》注释

  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韵。

  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脉脉:本作“眽眽”,凝视貌。《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蘋(pín):水中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洲:水边陆地。

  《望江南·梳洗》鉴赏

  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梳洗罢”,隐含着女主人公盼归的期望,如果不是有这份心情在,她可能就会象温庭筠在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中所说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了。“女为悦己者容”,这容是为了心上人才有意义的,正因为她期望中丈夫会回来,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美好容貌,所以她才会认真梳洗。一个“罢”字之后,紧接“独倚”,反映了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她黎明即起,刚一梳洗完毕就匆匆的赶去江楼了。一个“独”字,不仅说出了她的孤独,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离,而且也与下面象征分别的“白苹洲”(详解见下)遥相呼应。

  “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她希望与失望交替的过程。远处每有一船现影,她便引颈长望,心儿随着船的渐行渐近而渐渐紧张,希望也渐渐高涨,可是船到楼头无情地继续前行,当她意识到这并不是她等待的船儿时,她的失望情何以堪!

  “斜晖脉脉水悠悠”,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早上满腔的期望都随落日渐渐黯淡。这斜晖尚且脉脉含情,无限同情女主人公不幸境遇,为什么她盼望的人却如此薄情寡义,弃她于不顾呢?那悠悠流去的水,是女主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是她一日日逝去的青春年华,不也是她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么?

  “肠断白苹州”,在愁情满怀、斜晖渐去的时候,女主人公的目光偏偏又遇到了他们当年分手的白苹州,这怎么能叫她不肝肠寸断呢?朱光潜认为“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因前几句已写出一个倚楼等待离人归来却一再失望的思妇形象。“斜辉”句景中有情,足以给人无限联想的空间,再以“断肠”涂饰,便一泻无余,神形俱失,遂成败笔。这是很有道理的。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寻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望江南·梳洗》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扩展2)

——春晓译文及赏析

春晓译文及赏析1

  《横溪堂春晓》

  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 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 白鹭飞来无处停。

  注释:

  横溪堂春晓:横溪堂春天的早晨。横溪堂,作者居住之处,旧址在今浙江省天台山附近。春晓,春天的早晨。

  青秧:绿色的秧苗。

  趁手:顺手、就手。趁,随即。

  轻烟:淡淡的烟雾。

  漠漠:烟雾迷漫的广大无边的样子。

  雨冥冥:天气阴沉沉的,将要下雨。冥冥:形容天气昏暗。

  东风:春风。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用到“绿”,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绿,一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画卷

  染尽:这里形容春风把田里的稻苗全部吹绿,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染:这里指东风把秧苗吹成青色。

  三千顷:形容稻田面积广阔。顷,地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

  白鹭:水鸟名,羽毛洁白,腿长,能入水捕食鱼虾。

  译文: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即景诗,描写江南水乡春天插秧后的优美的田野景色,透露出清新迷人的田园气息。

  首句“一把青秧趁手青”,写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说明春天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前一个“青”做形容词,后一个“青”做动词。第二句“轻烟漠漠雨冥冥”,写春天的季节特点:薄雾弥漫,细雨朦朦,这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机。这样的天气特点,是江南水乡春天常见的景象,有鲜明的地区色彩。第三句“东风染尽三千顷”写春风吹绿了广阔的田野。这里用“东风”代替春风,并用“染尽”强调春风的力量。到底染尽了什么?诗人不说,也不需说,读者自然会想到和煦的春风把一望无际的稻田都吹绿了,大地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到处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第四句“白鹭飞来无处停”以白鹭飞来没有落脚的地方作结,反衬禾苗长得密密麻麻,热情歌颂农民的辛勤劳动改变了大地的面貌。

  天上细雨霏霏,地上绿茵一片,农民们正在弯着腰插秧,田野上白鹭飞翔,这就是诗人描绘的一幅江南田园风光图,而这幅图画中突出一个“青”字,展示了春风春雨的力量。诗歌画面鲜明,语言优美,情趣盎然。


《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扩展3)

——晚春·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春·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译文

  是谁将要把这春景收回去,红红绿绿的花草已是半开放半凋谢了。

  一阵风过,树梢的榆荚只能随着那柳絮在空中到处飘荡游走。

  注释

  慢绿妖红:指红红绿绿绝丽的花草。

  榆荚:也叫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故名榆钱儿。

  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柳絮。

  等闲:寻常,随便。

  走:疾趋曰走。此处是说被风吹跑。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扩展4)

——风译文及赏析5篇

风译文及赏析1

  《国风·魏风·硕鼠》

  先秦:佚名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 通 汝)

  《国风·魏风·硕鼠》译文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国风·魏风·硕鼠》注释

  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

  无:毋,不要。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三岁:多年。三,非实数。贯:借作“宦”,侍奉。

  逝:通“誓”。去:离开。女:同“汝”。

  爰:于是,在此。所:处所。

  德:恩惠。

  国:域,即地方。

  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一说同值。

  劳:慰劳。

  之:其,表示诘问语气。号:呼喊。

  《国风·魏风·硕鼠》赏析

  《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此篇只有三首,另外两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拟人,但此篇稍有不同。另两篇可以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在咏物中。此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鸱鸮》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此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国风·魏风·硕鼠》创作背景

  奴隶社会,逃亡是奴隶反抗的主要形式,殷商卜辞中就有“丧众”、“丧其众”的记载;经西周到东周春秋时代,随着奴隶制衰落,奴隶更由逃亡发展到聚众斗争,如《左传》所载就有郑国“萑苻之盗”和陈国筑城者的反抗。《硕鼠》一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风译文及赏析2

  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去年人在凤凰池,银烛夜弹丝。沉水香消,梨云梦暖,深院绣帘垂。

  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

  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注释

  1、凤凰池:中书省所在地。

  2、弹丝:弹奏丝弦乐器。

  3、沉水香消:沉香已经燃尽,香气飘洒了。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即沉香。

  4、梨云梦暖:王建《梦梨花》诗:“落落漠漠路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

  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赏析

  今昔对比,愈见而今心事。凤池银烛之夜,坐听伎人弹丝弄乐,香温梦暖,这是去年的旖旎。而今流落江南,身居异乡,再无温柔为伴,只有在杨柳风前、海棠月下,追忆前尘,不胜凄婉。此词大似北宋人语,天然佳处,不减《珠玉》。

风译文及赏析3

  《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①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

  ②解:分解。

  ③二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⑤过:经过。

  ⑥斜:倾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穹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规自己为一列戓车,而丐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风译文及赏析4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原文: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译文及注释

  译文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嫦娥与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样子;青霄玉女之冷峭胜过了严霜。

  手中空握满把的梅花,却不知寄往何方;与梅花伤心离别的时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愤欲绝。

  梅花为了谁造成了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

  注释(1)扶风:即今陕西扶风县。

  (2)匝路亭亭艳:匝(zā)路,围绕着路;亭亭,昂然挺立的样子。

  (3)非时裛裛香:非时,不合时宜,农历十,一月不是开花的时节,梅花却开了,所以说“非时”;裛裛(yìyì),气味郁盛的样子。

  (4)素娥惟与月:素娥,嫦娥;惟与,只给。

  (5)青女:霜神。

  (6)赠远虚盈手:赠远,折梅寄赠远方的亲朋;虚,空;盈手,满手。

  (7)伤离适断肠:伤离,因为离别而感伤;适,正。

  (8)早秀:早开花。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9)不待作年芳:待,等待。作年芳,为迎接新年而开花芬芳。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赏析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一开头就奇峰突起,呈现异彩。裛裛,香气盛貌。虽然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无奈傍路而开,长得不是地方。虽然梅花囊哀清芬,香气沁人,可是梅花过早地在十一月中旬开放,便显得很不适时宜。这正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的感情通过咏梅来表达。作者的品格才华,恰好正像梅花的“亭亭艳”、“裛裛香”。作者牵涉到牛李党争中去,从而受到排挤,以及长期在过漂泊的游幕生活,也正是处非其地。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二句清怨凄楚,别开意境。同是月下赏梅,作者没有发出“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赞叹,把梅花比作风姿姣好的美人;也没有抒写“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一类的颂词,赞美梅花傲霜的品格;而是手眼独出,先是埋怨“素娥”的“惟与月”,继而又指责“青女”的“不饶霜”。原来在作者眼里,嫦娥让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给梅花增添姿色,就是没有梅花,她也会让月色皎洁的。嫦娥只是赞助月亮,并不袒佑梅花的。青女不是要使梅花显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冻来摧折梅花,所以她决不会因为梅花开放而宽恕一点,少下些霜。一种难言的怨恨,淡淡吐出,正与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写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达到饱和。突然笔锋一转,对着梅花,怀念起朋友来了:“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想折一把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满把的梅花也没有什么用。连寄一枝梅花都办不到,更觉得和朋友离别的可悲,所以就哀伤欲绝,愁肠寸断了。“伤离”句一语双关,既含和朋友离别而断肠,又含跟梅花离别而断肠,这就更加蕴蓄隽永。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梅花的悲痛,这种悲痛正是对自身遭遇的悲痛。联系到诗人很早就以文才著名,所以受到王茂元的赏识,请他到幕府里去,把女儿嫁给他。王茂元属于李德裕党,这就触怒了牛僧孺党。在牛党得势时,他就受到排斥,不能够进入朝廷,贡献他的才学,这正像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来而过早开放一样。这一结,就把自伤身世的感情同开头呼应,加强了全篇的感情力量。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意思是依照事物的形貌来描绘,委婉地再现其形象;同时,也曲折地传达出内心的感情。这首诗正是这样。梅花是一定时空中盛开的梅花,移用别处不得。与之同时,又将诗人的身世从侧面描绘出来。两者融合得纹丝合缝,看不出一点拼凑的痕迹,是作者深厚功力的表现。

风译文及赏析5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原文:

  帘外五更风,消受晓寒时节。刚剩秋衾一半,拥透帘残月。

  争教清泪不成冰?好处便轻别。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译文及注释

  译文

  认命了,很多事,喜怒哀乐,是我一个人的,终究只是一个人的。没有谁,会同你傻傻的苦饮这杯闷酒。就如同,在这凄冷无助的夜里,依旧独自凄凉,独自忧伤,独自彷徨。听,《千年古茶》,饮一世凄凉。不说也罢!不说也罢!

  注释

  ①刚剩二句:意谓秋夜冷冰冰的被子刚刚多出了一半(即独自孤眠),而晓寒难耐,便拥被对着帘外的残月。 剩,与“盛”音意相通。《词综》卷十李甲《过秦楼》:“当暖风迟景,任相将永日,烂漫狂游。谁信盛狂中,有离情忽到心头。”此“盛”犹“剩”字,多频之义。秋衾,语见唐李贺《还自会稽歌》:“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②争教二句:意谓怎教清泪不长流呢?(泪流而至结成冰,可见泪流之长之多了)最好是把离别之事不放在心上。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赏析

  此篇所抒大约是与妻子乍离之后的伤感。凄厉孤单,深婉衰怨之至。


《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扩展5)

——《惜诵》译文及赏析3篇

《惜诵》译文及赏析1

  惜诵 原文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仇。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患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也。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擣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矫兹媚以*兮,愿曾思而远身。

  惜诵 译文

  珍视志向用作书券战乱, 阐明怨恨用作抒发真情。

  官府无忠言你们说明它, 指点民众命运用作力役。

  盟约从横地用作割黔中, 防止潜在亲附向着使用。

  使高山河流作墙垣御敌, 令灾祸徭役差使受职守。

  竭力爱国忠诚用职你们, 推军合群你们抵押多馀。

  失边境使用你们违众意, 须明亮你们去掌握归属。

  言论亲附巡狩它能成功, 真情亲附法令它无变化。

  亲友助民谋划选择你们, 官府使用谏正去无边境。

  抗秦先导你们后于我军, 强悍众民去到公所结伴。

  单纯谋虑你们没有他意, 执大众表现去公所仇敌。

  统一思想你们不要犹豫, 疆域民众没有合适依靠。

  急速结交你们没有他法, 存在牵系战祸去疏原因。

  思考你们在谋我军爱国, 迅速忘掉我军去向穷乏。

  职务抗秦你们就没怀疑, 沉迷没掌复黔去的途径。

  忠实惩敌用作投合复地, 不是我军想的公所志向。

  巡狩无民使用陷落边境, 持大众表现去公所欢欣。

  战遭失败使用军队受谤, 正直行动没有合适解说。

  真情潜伏遏止你们不知, 掌战局你们谋去的大众。

  思虑黔中我军咵言停止, 持谋画昭著我军驱伤情。

  本来烦燥话未许可流传, 想陈述志向你们没职位。

  退静默你们谋我军执掌, 军令召持谋画抵御敌至。

  重大话停止驱烦劳惑乱, 黔中地默乱去专一抗秦。

  过去我军梦域进入民众, 神挫伤疏通你们没航向。

  抗秦使振雷精神占有它, 说在立志边境你们没偏。

  久长险斗使用军队分散, 说义军该思你们无依靠。

  原因大家说它消损巩固, 开始选择你们遇到危险。

  惩罚调和你们夸大混合, 抗秦没有改变这个志向。

  想舍凭藉你们登进民众, 相似存在以前这个形势。

  众多惊扰速用军队谋略, 执持抗秦使用此同盟军。

  共同边境你们分开职位, 执持抗秦使用成此救助。

  进而复生去的爱国民众, 开始信谗言你们没边际。

  巡狩忠公所你们没变动, 难民功用你们没有成就。

  抗秦至兴国使用造就恨, 迅速评论这个经历言论。

  汇挫败兵你们成就治理, 抗秦至今你们掌节进行。

  短兵击敌你们居于边境。 小战网张开你们居此地。

  完备扩拓用作戏乐你们, 想潜伏自身你们没公所。

  愿疲惫旋转用求取停战, 共车战怕你们军队优异。

  想打速战你们边境垒壁, 义军战局称你们担荷的。

  愿放纵急走你们失职位, 坚持复黔志你们无克制。

  负担攻敌分开交战尽情, 想激情决断你们回旋车。

  受挫质朴军使用强义军, 开拓表衰乱使用造行道。

  迁江域军跟随滋生誓告, 望振作日使用成后备军。

  共同真情约定去没信任, 因此重复撰文作用自明。

  举此逢迎用在隐蔽处所, 望增思考你们边境安身。

  惜诵 介绍

  关于“惜诵”二字,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说:“惜,贪也;诵,论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能忘。”洪兴祖《楚辞补注》说:“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朱熹《楚辞集注》说:“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有忧愍之心。”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惜,爱也。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林云铭《楚辞灯》说:“惜,痛也,即《惜往日》之惜。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蒙诵,故曰诵。

  惜诵 赏析

  本篇在艺术上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全篇洋溢着非常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虚构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虚幻的法庭,它由五方天帝、山川诸神、古代好法官共同组成。让他们来听取自己极度苦闷的倾诉,又虚构了一个厉神,让他在占梦时作答,如同女媭一样,给屈原以劝告和回答。这样的写法,使本篇诗作出现了一幅虚无飘渺的景象,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其次,本篇诗作以十分细腻的笔调描摹了抒情主人公的"意志活动和感情冲突。诗歌从对天发誓,写到进退维谷、百口莫辩的困境,登天占梦的幻境以及“檮木兰”、“播江蓠”的精神境界,处处都写得波澜起伏,回旋曲折,扣人心弦。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诗歌抒情主人公所叙述的不幸遭遇,决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一身,而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密切相联的。再次,就是语言上的特点,本篇诗作直抒胸臆,语言真挚生动,朴素自然,尤其是“众口铄金”、“九折臂而成医”等众多民间成语的运用,更使人感到通俗浅显,耳目一新。

《惜诵》译文及赏析2

  惜诵 原文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仇。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患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也。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擣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矫兹媚以*兮,愿曾思而远身。

  惜诵 译文

  珍视志向用作书券战乱, 阐明怨恨用作抒发真情。

  官府无忠言你们说明它, 指点民众命运用作力役。

  盟约从横地用作割黔中, 防止潜在亲附向着使用。

  使高山河流作墙垣御敌, 令灾祸徭役差使受职守。

  竭力爱国忠诚用职你们, 推军合群你们抵押多馀。

  失边境使用你们违众意, 须明亮你们去掌握归属。

  言论亲附巡狩它能成功, 真情亲附法令它无变化。

  亲友助民谋划选择你们, 官府使用谏正去无边境。

  抗秦先导你们后于我军, 强悍众民去到公所结伴。

  单纯谋虑你们没有他意, 执大众表现去公所仇敌。

  统一思想你们不要犹豫, 疆域民众没有合适依靠。

  急速结交你们没有他法, 存在牵系战祸去疏原因。

  思考你们在谋我军爱国, 迅速忘掉我军去向穷乏。

  职务抗秦你们就没怀疑, 沉迷没掌复黔去的途径。

  忠实惩敌用作投合复地, 不是我军想的公所志向。

  巡狩无民使用陷落边境, 持大众表现去公所欢欣。

  战遭失败使用军队受谤, 正直行动没有合适解说。

  真情潜伏遏止你们不知, 掌战局你们谋去的大众。

  思虑黔中我军咵言停止, 持谋画昭著我军驱伤情。

  本来烦燥话未许可流传, 想陈述志向你们没职位。

  退静默你们谋我军执掌, 军令召持谋画抵御敌至。

  重大话停止驱烦劳惑乱, 黔中地默乱去专一抗秦。

  过去我军梦域进入民众, 神挫伤疏通你们没航向。

  抗秦使振雷精神占有它, 说在立志边境你们没偏。

  久长险斗使用军队分散, 说义军该思你们无依靠。

  原因大家说它消损巩固, 开始选择你们遇到危险。

  惩罚调和你们夸大混合, 抗秦没有改变这个志向。

  想舍凭藉你们登进民众, 相似存在以前这个形势。

  众多惊扰速用军队谋略, 执持抗秦使用此同盟军。

  共同边境你们分开职位, 执持抗秦使用成此救助。

  进而复生去的爱国民众, 开始信谗言你们没边际。

  巡狩忠公所你们没变动, 难民功用你们没有成就。

  抗秦至兴国使用造就恨, 迅速评论这个经历言论。

  汇挫败兵你们成就治理, 抗秦至今你们掌节进行。

  短兵击敌你们居于边境。 小战网张开你们居此地。

  完备扩拓用作戏乐你们, 想潜伏自身你们没公所。

  愿疲惫旋转用求取停战, 共车战怕你们军队优异。

  想打速战你们边境垒壁, 义军战局称你们担荷的。

  愿放纵急走你们失职位, 坚持复黔志你们无克制。

  负担攻敌分开交战尽情, 想激情决断你们回旋车。

  受挫质朴军使用强义军, 开拓表衰乱使用造行道。

  迁江域军跟随滋生誓告, 望振作日使用成后备军。

  共同真情约定去没信任, 因此重复撰文作用自明。

  举此逢迎用在隐蔽处所, 望增思考你们边境安身。

  惜诵 介绍

  关于“惜诵”二字,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说:“惜,贪也;诵,论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能忘。”洪兴祖《楚辞补注》说:“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朱熹《楚辞集注》说:“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有忧愍之心。”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惜,爱也。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林云铭《楚辞灯》说:“惜,痛也,即《惜往日》之惜。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蒙诵,故曰诵。

  惜诵 赏析

  本篇在艺术上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全篇洋溢着非常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虚构了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虚幻的法庭,它由五方天帝、山川诸神、古代好法官共同组成。让他们来听取自己极度苦闷的倾诉,又虚构了一个厉神,让他在占梦时作答,如同女媭一样,给屈原以劝告和回答。这样的写法,使本篇诗作出现了一幅虚无飘渺的景象,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其次,本篇诗作以十分细腻的笔调描摹了抒情主人公的意志活动和感情冲突。诗歌从对天发誓,写到进退维谷、百口莫辩的困境,登天占梦的幻境以及“檮木兰”、“播江蓠”的精神境界,处处都写得波澜起伏,回旋曲折,扣人心弦。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诗歌抒情主人公所叙述的不幸遭遇,决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一身,而是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密切相联的。再次,就是语言上的特点,本篇诗作直抒胸臆,语言真挚生动,朴素自然,尤其是“众口铄金”、“九折臂而成医”等众多民间成语的运用,更使人感到通俗浅显,耳目一新。


《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扩展6)

——杜甫《望岳》译文及赏析

杜甫《望岳》译文及赏析1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扩展7)

——王维陇西行译文及赏析

王维陇西行译文及赏析1

  《陇西行》

  唐代: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译文

  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十里又十里纵马飞驰,五里又五里不断扬鞭。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加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

  边关的山岳原野,却只见漫天飞雪,不见烽火烟。

  《陇西行》注释

  陇西行:乐府古题,又名“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

  都护:官名。汉代设置西域都护,唐代设置六大都护府以统辖西域诸国。

  匈奴:这里泛指*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东北。

  关山:泛指边关的山岳原野。

  断:中断联系。

  《陇西行》赏析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陇西行》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前后。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陇西行》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推荐访问:晚春 译文 赏析 《晚春》译文及赏析3篇 《晚春》译文及赏析1 晚春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