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与品牌论文3篇【通用文档】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1  企业文化对品牌的影响力  1、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既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又是渗透到品牌经营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文化与品牌论文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企业文化与品牌论文3篇【通用文档】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1

  企业文化对品牌的影响力

  1、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既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又是渗透到品牌经营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企业文化通过产品、品牌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以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并努力将文化效应转化为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企业经营品牌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品牌蕴含的文化只有与消费者所属的文化相适应、相一致,才能得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才能引起消费者与品牌的共鸣,消费者接受了文化,也就接纳了品牌。

  2、文化力对品牌的影响和作用

  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品牌中的文化内涵成为其标志和灵魂,发挥着重要的市场营销的作用。这种无形的“文化力”影响和遍及现代社会经济运营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消费者的意识和行为,为企业打造强势品牌,增加品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2.1文化力对品牌的导向作用

  消费者不只是简单地购买产品,同是也在选择一种观念和态度,当面临不断增加和日益多样化的选择时,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就变得更加受制于对其钟情的品牌除了对产品品质和价值上的认同外,有一种力量正有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这就是品牌文化的作用。名牌的一半是文化、文化力的导向性体现在对某种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导向,从而影响消费者消费观念。“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模式,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下了民办高校的品牌。

  2.2文化力对品牌的增值作用

  现代产品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产品观念,把产品看成是由核心产品组成的一个系统组织,而不仅仅是一种有使用价值的有形的物质。文化恰好适应了这种产品概念和消费趋势,使得产品有可能超越其物质意义而成为某种精神象征、地位体现或感觉符号,产品品牌的价值因此而提升了。品牌的价值增加无疑为其在竞争中增加了获胜的砝码和获利的源泉。这也是众多企业立名牌、创品牌的原始动力。

  3、建设企业文化,打造强势品牌

  在打造品牌时,企业必须重视以科学的策划为其注入文化灵魂,这样方能打造出强势品牌。优秀的品牌具有良好文化底蕴,消费者购买产品,不只是选择了产品的功效和质量,也同是选择了产品的文化品位。创建品牌就是一个将文化精致而充分展示的过程。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品牌更有内涵。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家企业若想打造出自身的强势品牌,都必须注重并持之以恒地致力于品牌文化的建设。

  3.1正确的经营理念

  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之魂,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对其自身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问题。这种自我认识构成了一个企业特有的精神特征,从而也决定了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经营理念更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贡献社会,建立起具有远见性的经营意识价值观,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3.2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任何组织的活动中,人都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指通过教育感化使员工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知和认同,并将这种认知和认同自觉地当作自己一言一行的行为准则,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企业要注重“以人为本”的员工文化建设,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个人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地统一起来,努力发挥员工个人的潜能,激励员工实现工作价值和个人价值,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3.3建设学习型企业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的竞争、员工素质的竞争。而员工的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型企业更强调弘扬自我创造、善于学习和共同管理的风气。创建学习型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是企业在激励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赢得竞争的重要保证。从经营者素质到员工素质,从产品质量到管理技能,从产品生产到市场营销,从环境的建设到产品开发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文化因子,无不体现着企业形象。企业的良好形象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经营财富,以“品牌效应”来赢得社会公众与消费者的支持。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2

  企业文化与品牌塑造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就等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因此,研究品牌以及品牌衍生的文化内涵,分析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现有成功案例,从全新的角度剖析文化内涵、探讨打造机制,全力塑造M50品牌文化形象,有效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和产业调整。

  一、企业品牌文化研究背景

  品牌,即用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货物或劳务的名称、名词、符号、象征、设计或其组合,其核心作用在于标志本方产品,从而与其他产品产生归属区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品牌已逐步发展为一个复合型概念,品牌的定义也由最初的生产厂家扩展为包括品名和标志等在内的多元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可口可乐、麦当劳、海尔、苹果等便是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其品牌名称朗朗上口,品牌标志简明清晰,为市场消费者营造了亲切、舒适的品牌观赏感。

  而品牌文化,是在品牌的积淀中、产业的发展中、公司的进步中逐步形成的精神层面内容,它以品牌为原型,融入更多文化因素,目的在于更好地突显品牌特征、彰显品牌区分度、传播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品牌文化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寒,其至少包括三类内容:

  1、基本的品牌形象设计,包括品牌口号、品牌歌曲、品牌吉祥物等;

  2、充分的品牌推广策略,包括电视广告、*面广告、网络营销、市场份额等;

  3、丰富的品牌外延涵义,包括品牌保障、品牌感召力、品牌公益化、企业发展规划等。

  总体而言,品牌是品牌文化的基础,是品牌文化核心和关键因素:品牌文化是品牌的提升,是品牌得以市场化、通俗化的有效途径,更是进一步凝练企业发展规划、传播企业发展理念的有力载体。因此,品牌文化是在品牌创立、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品牌”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研究品牌文化要以品牌作为内核,推广品牌要打造品牌文化,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我国品牌以及品牌的发展曾在国际上处于滞后状态,直到大约1990年,我国由传统的国有体制经济逐步转型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记激烈,企业争夺战硝烟不灭,消费者才有能力向产品提出更多要求。与经济一同蓬勃发展的不仅是人民的"购物乐趣,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以及审美需求。这些新需求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更指明了突破口,为此,我国各大企业在国际著名品牌的带动下,开始努力挖掘和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成本投入在产品生产、包装设计、广告宣传、客户服务等环节上,通过赋予产品文化和人性化的丰富价值,将人类的价值观、情趣、取向融入产品内涵,使产品成为文化的载体,以此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价值认同与社会识别等人文需求,从而从情感上触动消费者,提升消费欲望。至此,品牌已经提升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人们也真正认识到竞争土地、竞争机器的传统时期已经远去,现今信息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便是品牌。

  二、企业品牌文化研究意义

  研究品牌以及品牌衍生的文化内涵,分析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现有成功案例,提出塑造品牌形象的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1、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明确品牌文化核心要素,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2、分析成功案例模型,扬长避短,对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3、隶属于上海纺织位于苏州苏州河畔保留最完整的近代工业老厂房改建的M50艺术产业园,M50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和调整,当前也面临着品牌文化的塑造问题。当前,M50在种营销策略和营销活动下,已经具备了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的架构,还需要进一步梳理现有基础,形成统一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M50文化内涵和市场形象,从而推动我国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综合而言,通过研究国内外典型案例、总结一些经验,落笔于M50的品牌文化塑造工程,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依据。

  三、企业品牌文化发展评述

  有关品牌文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18世纪80年代左右,欧洲管理学家对企业文化定义介于组织行为和企业战略的“中间地带”,但很快这一想法便被当时盛行的战略热熄灭,大量学者坚信企业文化管理和战略管理不应该分开,企业的战略将最终直接决定组织行为与企业文化的定位。到19世纪末期,有关品牌的研究已经逐步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进步。管理学者在品牌文化结合组织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品牌文化在组织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品牌文化在组织行为发展到一定水*的情况下最终去向。在这一阶段,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金·S卡梅伦和弗里曼联合发表的《关系与效益》,明确了品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深远影响,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企业市场化发展迅速、现代化变革逐步推进,我国大量企业逐步认识到品牌文化的重要性,并将打造品牌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植入公司管理纲要。不过,早期我国缺乏理论积淀,单纯效仿国际品牌的打造方式,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文化的本质,导致大量品牌虽然朗朗上口、家喻户晓,但却无法真正走入民心、促进消费。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开始认识到这一误区,开始对品牌文化的内涵和品牌文化的实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此时,我国品牌文化与社会发展、品牌文化与企业管理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近些年,人们消费理念逐步完善和科学,一般商品均能够满足消费者常规的功能性需求,此时,消费者提出了对产品文化的渴望,这一渴望不但要求企业创新产品内容,更要求企业家在现有产品中提炼内涵、突显特征、彰显地位。如今,针对我国品牌文化的研究逐渐成熟,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支持的方法得到重视,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果。

  798艺术区成功的因素不仅包括区域特点、政策扶植、时代背景,还包括文化展示与流通功能、民众参与与艺术家共享、文化经历的产业互动、丰富的生活领域产业入驻等等,这些因素共同打造了798特有的文化内涵,推进了798的发展进程。随着比利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西班牙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美国佩斯画廊、林冠画廊等国际大型艺术机构纷纷入驻,798艺术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如今它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或艺术现象,也不仅仅是“文化冲突和共存”的*台,它已经发展为一个集文化、艺术、经济于一体的复合产业,也正因为其特有的文化根基,导致其具有极强的植入能力和品牌效应,从而对于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变化都有快速反应。目前,798的发展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压力,M50艺术产业园更应该积极吸取以798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成熟园区发展精髓,结合M50品牌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提出科学客观、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品牌文化打造策略,推动M50品牌快速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再注活力。

  四、研究主体

  (一)M50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M50原址为20世纪30-80年代老工业纺织厂遗留工业厂房,如今是一个位于上海莫干山路50号的实体艺术产业园区,占地42余亩,拥有入驻客户140家左右,其中包括部分知名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设计机构、及很小一部分商业配套等。为推广品牌,M50积极拓展资源,目前已经具有以下优势:

  1、成立M50表演工作坊,出品话剧《浮生记》、《我会半夜之前来》、《国家安全》等,其中《浮生记》累计共巡演30余场次,取得广泛市场效果:

  2、开办吾灵小小画家坊,面向对象为3-6岁学习艺术绘画课程的儿童:

  3、自06年起,每年出品一首园区主题曲,风格每年不同,有效提升了M50品牌知晓度:

  4、自07年起,每年举办CREATIVE M50年度创意新锐评选,由知名艺术家、设计师、评论家、策展人等组成的评委,面向全国艺术类在校大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

  5、设立M50联合开幕日,在上海双年展、艺博会、上海当代等艺术活动期间,每年上下半年各一次;

  6、搭建吾灵网提供丰富的线上资源和线下活动信息;

  7、建立M50创意空间,为无法入驻园区的客户提供优质展览:

  8、建立M50创意产品实体店,提供吾灵网创意产品的实体体验:

  9、开办《ART IN SHANGHAI》双月刊艺术资讯类刊物,免费在上海40余个艺术空间、星级酒店、精品酒店免费领取;如今,M50已经不再局限于园区空间的艺术铺陈,正满载着对整个创意产业链的向往,围绕“艺术、创意、生活”的品牌核心价值,努力绘制多样的艺术创意面貌,打造创意机构、创意品牌、创意产业。目前,M50除园区运营外,还对外承接各类设计、场地租赁、礼品定制、创意活动等业务,全面提升品牌文化形象,让“创意”成为一种风尚,走入百姓生活。

  (二)M50品牌发展制约因素评述

  M50品牌文化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针对于时尚园区的企业文化内涵、如何挖掘时尚园区的企业文化、如何正确树立企业文化、如何进行品牌塑造等问题仍有一定欠缺,具体表现为对产业背景和场地原型利用不够充分、知名艺术专家加盟力度不够、艺术产品有待丰富、艺术生活化力度不强、活动系统性不足、新媒体手段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三)M50品牌发展规划建议

  1、借力原型及历史,提升M50品牌文化内涵

  原型其实就是文化的载体,用文化原型来创建与传播品牌,其实就是在传播品牌的特定文化。品牌的创建与文化的塑造,其根源都在于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理解得越深,越透彻,就越容易把握其中的真谛和要素,也就更能够将品牌与文化有机结合。打造M50品牌文化,要依据其市场定位和产品概念,关注其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整合、延伸,使得原型历史与现代品牌密不可分,最终将品牌的个性精神与文化价值理念完美体现。

  M50立足于纺织厂原址,纺织产业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M50提倡创意生活,这与原本的工厂文化虽有差别,但大方向一致。因此,M50应该借力工厂原型及历史,彰显人类发展历程,渗透时代文明印记,从而展示出人类永恒主题一一生活与艺术并存,怀旧与创新并存。M50品牌目前过于重视对现有文化的宣传,而对纺织厂原型的故事演绎度不够,建议M50将纺织产业与艺术创造相结合,以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资料和改善生活水*的精神资料进行融合,以时尚的形象彰显原型历史,以动人的故事突显品牌发展过程,以永恒的画面带领消费者认可M50品牌文化。在这种结合历史原型、文学原型、艺术原型以及文化原型本身的途径下,创建文化品牌与塑造品牌文化就更加顺畅,也就会更加迎合人心。

  2、多元艺术形态,扩大M50品牌业内影响力

  M50作为时尚文化品牌,其艺术水*是影响品牌业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M50要打造成为规模庞大、水*高潮的画廊聚集区,这不仅要求大量著名画廊和设计师的入驻,更应该以宽阔的心胸,提供多元艺术交融的*台,以其领域内“创新结合”为特征,扩大品牌影响力。

  M50现有140家入驻产业分别为画廊、工作室、设计机构等几个类别,其产业面不够广泛、产业间关联度不够密切,品牌业内影响力不够。合作、资源互补、双赢将是我们品牌发展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搭建更广高多的服务*台,让创意在M50交汇,提升M50品牌的影响力。

  3、丰富艺术产品,增强M50品牌市场吸引力

  M50品牌文化主打创造,创造是推陈出新,也是生活改造。目前,M50已经具有了一定创意产品,但产品形态比较单一,产业链不够严密。为增强品牌市场吸引力,M50应该进一步发展艺术产品生产,让艺术产品更能走进日常生活。比如,M50中很大一批受众群体是年轻人,年轻人的需求较为广泛、需求度较为强烈、时代特征比较明显。M50可以深入挖掘年轻人需求,提供能够彰显M50品牌文化的艺术产品,不仅包括书包、油笔、书签、配饰等,还可以包括价格适中的床单、厨具、餐具等家具用品,让艺术产品不仅活跃在艺术业内人士身边,还要走入人类生活起居。同时,M50艺术产品销售渠道应该更加广泛,不但在线上提*品信息、线下提*品体验,还可以与著名文具生产厂家、创意产品生产厂家联系,将艺术产品真正推入市场,增强品牌市场吸引力。

  4、服务全体社会,打造M50品牌公益化形象

  M50品牌文化是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品牌文化,并非高屋建瓴、甚至高不可攀。为此,M50不但要做好服务社会的工作,完善推广艺术、提供艺术*台的职能,还要努力营造社会化、百姓化形象,在这一方面,M50可以凭借其经济实力和艺术*台,为有需要帮助的人士提供必要的帮助,打造公益化品牌形象。

  比如,M50可以在某艺术院校开展资助活动,为优秀艺术类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支持他们的艺术事业发展:同时,M50可以在大型活动中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参与实习或参与组织工作,以此让M50品牌更加深入人心,更具有市场感召力。

  5、开展系列活动,增强M50品牌战斗力和延续性

  M50品牌文化推广活动已有了明显的成效,比如话剧演出、主题歌曲等等,但是推广活动大多是分散的,没有主线。因此,建议M50将现有的推广活动精炼、整合,形成以季度为阶段的品牌活动主线,比如第一季度开展DIY创造艺术系列活动,第二季度开展品牌歌曲戏剧活动,第三季度开展公益*台活动,第四季度开展大型画廊交流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增强品牌推广活动的整体性,还为品牌广告和市场形象提供了更好的素材,让新老消费者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效增强品牌战斗力和延续性。

  6、采取新媒体手段,全方位传播M50品牌文化及形象

  M50品牌文化推广不但要通过实地店的方式,还要借力互联网新媒体手段。现在M50旗下吾灵网站活跃性一般,网站信息更新频率不高,网站活动邀约力度不强。因此,要加强互联网应用,完善网站建设,加强页面更新速度,增强活动倡导和邀请力度;同时,要对以往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更好的推广品牌形象。除互联网之外,M50还可以作为赞助商加盟一些时下流行活动,比如滑板比赛、服装设计大赛、绘画创作大赛等,以冠名的方式加强品牌宣传,并以大型活动为*台,宣传M50品牌理念,全方面传播品牌文化。

  五、总结

  M50艺术产业园在种种营销策略和营销活动下,已经具备了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的架构,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沉淀,因此,为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M50文化内涵和市场形象,推动我国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有关企业文化和品牌塑造的研究还丞待进一步拓展。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3篇扩展阅读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3篇(扩展1)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对比3篇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对比1

  一般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自发建设阶段和自觉建设阶段。所谓自发阶段就是企业在生存压力下的一种本能的经营运作,那时候企业只有简单的赢利目的,而企业价值、理念、精神都模糊不清,甚至连规章制度都是支离破碎的。换句话说,在自发阶段只明白“企业做什么”,对“企业是什么、”、“企业为什么”、“企业未来向何处去”等问题不是很清楚。所以尽管实现了原始积累,但没有系统的文化建设,没有相应品牌文化。而在自觉建设阶段,企业已经不再为“温饱”问题犯愁,它这时会更多地关心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问题,于是必须从自觉意识上规范、规划自己现在和将来的运作模式,审视公司最终的价值观、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规划公司远景目标等等。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同源异形。它们的差别在于,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所有的思维模式、产品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主要反映在企业精神、理念、内部规章制度和相对一致的行为方式上。企业文化是向内的,而品牌文化则是向外的,是企业文化通过产品销售、服务、公关事件、广告宣传等方式传达或影射给消费者的一种文化。

  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也许最关心的是究竟怎样去建立—个适合公司自身的品牌文化?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企业品牌所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什么?它和消费者、*、竞争者等其他市场主体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它主张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价值观、产品研发观、市场服务观等等?其中,企业价值观犹如个人的世界观一样,又被企业称之为企业精神,它是品牌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可以说企业价值观是品牌文化的基石。

  为便于在企业内外推广,企业品牌价值观往往以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以下是一些不同行业的著名企业的品牌价值观:麦当劳(饮食连锁)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通用(电气公司)的“进步乃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飞利浦(电器公司)的“让我们做得更好”,杜邦(化学公司)的“通过化学使美好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西尔斯(批发公司)的“价廉物美”,大陆(银行)的“寻求最佳的途径”等。

  因为品牌文化是一种外化的企业文化,所以欲求发展和长生的品牌,在企业价值观的设计上应考虑使其最重要的外部主体——顾客最终受益,应考虑效率、卓越、地位、道德、尊严、乐趣、美感、精神面貌等体现和评估其优劣的因素,并像以上提到的那些著名企业一样,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予以提炼和升华。

  除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之外,品牌还要把企业价值观以恰当的外延构成外化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企业还应建立包括产品、服务、员工、采购、广告等在内的各种内外交流界面的价值取向(如某一品牌之下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定位、定价的原则是什么)。

  同样在品牌的广告宣传战术上,也要从企业核心价值观出发,设计品牌价值取向的合理外延。在这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与国外著名企业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强生公司持续通过广告对怀孕妇女进行产前教育和基础保健常识宣传,以获得在婴幼儿市场的领导地位;大众汽车通过对“甲壳虫”车的大力推广,向大众表明其“提供民众的车”的远景规划……。遗憾的是,国内的一些品牌大多缺乏整体规划,未能从企业核心价值观出发,忽视在广告宣传上始终如一地延伸其品牌的价值取向,并形成表里如一、诉求准确、近期与远期呼应、亲近受众、健康向上的品牌推广体系,而往往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对比2

  一、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起源之比较

  品牌的载体是产品,是商品。不是所有的产品、商品都有品牌,但品牌的背后一定有产品、商品。可见,品牌的起点是商品,品牌文化源于商品,品牌文化靠商品的属性、靠商品的内在品质体现。因此,品牌先于企业,品牌文化的起点远远早于企业文化。

  品牌的初始含义是商品的牌子,即牌号。它是一个名称、标记、图案、符号或这些因素的组合。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是品牌的名称,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部分是品牌的标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品牌的起点都是商品,品牌以商品为依托。品牌文化的起点是商品交换。同类产品在交换的过程中很难区别,在消费者心目中难以形成信誉的保证、质量的承诺。一旦在商品上融入文化,有了名称、标记、图案、符号,即有了品牌,就等于商品有了自己的“脸面”,并将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烙印”,这正是品牌文化的效应。品牌名称的构想,品牌标识的设计,品牌符号的推出等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概括与包含。如采用何种颜色作为品牌标识的基本色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包括消费文化、流行文化、潮流文化、时代文化等。不同的产品通过不同颜色的品牌标识传递各自的文化、信息,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感受。

  企业文化的起点是企业的问世。企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企业诞生之后方能沉淀企业文化。18世纪以前未产生企业,也就无所谓企业文化。1769年英国阿克顿特在诺丁汉创办全球第一家企业,企业文化并未随之问世。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历练的产物、结晶,在时间概念上要晚于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品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品牌由商品领域扩展到服务领域。不仅商品有品牌,服务也有品牌,而且进一步扩展到企业品牌。品牌由商品品牌延伸到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如《福布斯》等刊物评出的世界500强、100强显然是世界级著名企业品牌。企业形象战略、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意味品牌跳出了商品的圈子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企业品牌的实施,使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基点之比较

  品牌最初是商品的第一形象,进而又是服务、企业的第一形象。品牌作为“形象大使”是沟通商品、服务、企业与公众的桥梁;发挥“初始效应”进入公众心智的是品牌;特殊事物容易被人们牢记的“莱斯特夫”效应,在品牌身上体现得十分充分,而这些统统属于品牌文化。由于商品、服务、甚至企业品牌文化的差异,使得相同的商品仅因品牌不同而价格相差悬殊。现代品牌文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品牌具有可塑性,品牌文化具有可塑性。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品牌,由于原产地不同,商品的制造者不同,服务的提供者不同,会有不同的品牌文化,即同一品牌的品牌文化具有差异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品牌及品牌文化的可塑性加大。

  企业文化的基点是企业。正像不是所有的商品、所有的服务、所有的企业都有品牌一样,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从企业文化发展阶段看它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初级阶段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内部分人、少数人的文化;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决策者的文化;在“家长制”企业甚至是一个人的文化,即“家长”文化。初级阶段的企业文化有正企业文化、负企业文化、零企业文化之分。正企业文化指决策者的意念、心智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员工的愿景相吻合;负企业文化指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文化与企业全体员工的文化相冲突,甚至相抵触。

  第二个层次是成熟阶段的企业文化,即高级阶段的企业文化。这一阶段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的理念,是凝聚企业全体员工的企业精神。成熟阶段、高级阶段的企业文化是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它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品牌文化为形象,以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为己任,以民族文化为根基。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尚有60%的企业没有自主商标,即没有品牌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60%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文化,其企业文化是残缺的,失去了自己的形象文化。至于企业社会责任文化,我国大约有90%以上的企业尚无这一文化意识,因为企业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形成了一种“低工资”“低待遇”的企业文化。企业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文化,是一种企业生存、发展的“底线”文化,故也称之为基准文化。

  三、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性向之比较

  性向或向性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或者说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心理活动倾向于内的称之为内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外的称之为外倾型。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性向或向性是借用心理学的概念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的。

  品牌文化的性向是外倾型、外向型的。它是一种公众的文化,是一种市场文化。产品的品牌是商品的“脸”,企业的品牌是企业的“脸”,故品牌文化是一种“脸面文化”、“形象文化”。它直接涉及产品的声誉、企业的名声,是一种“声誉文化”、“面子文化”;它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是一种“价值文化”、“效益文化”;它直接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是一种“观念文化”、“理念文化”;它直接决定企业的财富,企业的潜力,是一种“软文化”、“资源文化”。

  品牌文化是一种张扬性、扩张性文化。品牌竞争的典型特征是排他性,通过品牌注册以法律的手段保护品牌,保护商标的“唯一性”。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品牌抢注己成为当今品牌竞争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在企业并购、合并中,特别是企业跨国并购、合并中,控股方将另一方的品牌打入“冷宫”,用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没有品牌文化的扩张,其实质是市场萎缩。品牌文化张扬到哪里、扩张到哪里,意味市场的开拓到哪里,故品牌文化又是市场开拓文化。品牌文化的公众认知度代表品牌市场的广度,品牌文化的公众信任度,代表品牌市场的深度。如驰名商标、世界名牌的市场都是全球性的。

  品牌文化的外倾性、外向性特征告诉我们,品牌文化是需要公众认同的文化,市场不接受的品牌文化,无论它是“老字号”品牌还是新秀品牌,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而“出局”。

  企业文化的向性是内倾型、内向型的。它是面向企业员工、企业内部的文化。正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一样,品牌文化是主外文化,企业文化是主内文化。品牌文化的市场开拓力、资本扩张力、无形资产聚集力取决于企业文化对品牌根基稳固的贡献程度。品牌文化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认可度、偏好度、美誉度、信誉度、满意度、忠诚度,靠企业扎扎实实练内功建立。世界级品牌没有一个不是建立在成熟的企业文化之上的,反过来,没有品牌文化的企业一定是短命的企业。

  综上所述,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均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均是发展变化的文化,均是不断丰富、完善的文化。进入新经济时代和商业时代,企业全球化成为潮流,品牌文化、企业文化的全球意识渐浓,跨国企业、跨国品牌对全球资源环境的影响渐深,品牌、品牌文化这一无形资产己成为整合资源最核心的要素,实施以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3篇(扩展2)

——企业文化与品牌管理3篇

企业文化与品牌管理1

  一、企业文化是品牌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人员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的综合反映。而品牌是一种精神、一种品位、一种格调,它的主要特征是与用户共鸣和推动企业的价值取向。现代,著名品牌的建立,都是先由确立企业核心文化开始,并有意地把企业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品牌中,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从而促使用户视其品牌为生活的一部分。总之,企业文化就是品牌的精神力量、品牌价值的核心。

  1984年张瑞敏接手海尔的时候,海尔是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85年的时候,面对76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张瑞敏抡起的铁锤,从此海尔开始了狠抓质量管理。20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海尔预计实现全球营业额1509亿元,是1984年创业时的4万倍。张瑞敏砸冰箱,砸出是海尔的质量文化,但也是同时砸出来海尔的品牌。直到现在,海尔的质量文化依然是海尔这个品牌最核心的存在。

  二、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2008年,*三鹿奶粉爆出*事件。事件经过媒体逐步揭发之后,三鹿奶粉不去反思反而想办法去掩盖事实,其所作所为本质就是变质的欺骗文化和缺德文化,从而导致三鹿品牌的轰然倒塌,最终三鹿也在国人心中烟消云散。

  实践表明,知名的品牌都是依靠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支撑的。品牌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外在的表现之一。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与品牌,如果一味追求利润,终归昙花一现。因为一个真正的品牌,是需要企业给用户的心理感受、心理认同和精神价值,使用户真正认同这个品牌。因此,只有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生产、产品之中,才会提升品牌的附加值,扩大品牌价值的资源,也才会有高质量的品牌。在1914年创办IBM公司时,老托马斯·沃森为公司就制定了“行为准则”,这些准则一直牢记在公司每位人员的心中,任何一个公司策略及政策都直接受到这三条准则的影响,“沃森哲学”对公司的成功所贡献的力量,比技术革新、市场销售技巧,或庞大财力所贡献的力量更大。主要包括:1、必须尊重个人。2、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3、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目前IBM作为全球最著名的跨国公司,管理着全球40万员工,拥有着最具价值的品牌价值力量,但其核心文化“三大准则”从来没变,并继续影响着IBM未来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要和谐发展

  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不只是一个名字、一种符号,而是企业的象征,是企业文化与理念的体现。品牌与企业文化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企业不能没有文化,品牌不能没有文化;过于缺乏文化底蕴的品牌总会苍白无力的。尤其是在商业社会快速变迁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竞争,更是品牌所代表的文化竞争。

  据相关调查研究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0年期间我国企业对于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年均增长率不到3.8%,而同期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该项指标数值达到了11.4%,大大高于国内水*。因此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企业文化的力度,增加投入,以文化力,来提升品牌力,适应这种竞争局面。未来,企业也只有赢得文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才可得到世人的瞩目和用户的青睐,获得长足的发展。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3篇(扩展3)

——企业文化与品牌管理的关系3篇

企业文化与品牌管理的关系1

  品牌文化指使产品或服务同竞争者区别开来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以及在这些要素组合中沉积的文化特质和该产品或服务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同时包括这些文化特质和现象背后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

  具体来说,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别。

  1、两者建立的基础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企业文化主要建立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内部,主体是人。在长期经营的基础上,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会慢慢积累、成形,需要经历由不自觉到自觉、无系统到系统的过程。

  品牌文化主要是在企业销售环节上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外部,主体是物或可物化的存在。通过总结市场竞争状况、自身产品状况、消费者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给产品一个明晰而独特的定位,塑造鲜明独特的形象,从而形成品牌文化。

  2、解决的目的不同

  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以及企业和企业人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做。企业文化正是通过对这三个核心问题的回答,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和企业员工行为,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

  品牌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它关注消费者接触品牌的途径和方式、使用经验与感受,以及如何与消费者建立友谊,并倾听消费者的想法,观察消费者态度,体察消费者的需要等,借以保持产品在市场上长盛不衰。

  3、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虽然建立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理论,但是按照比较成熟和权威的理论,企业文化可以分解为形象、行为、制度和价值观四个层次。品牌文化则是在品牌的`建立、品牌的推广、品牌的维护、品牌的再生等过程中精心策划形成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具体区别如表3-4所示。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3篇(扩展4)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的论文3篇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的论文1

  以彰显企业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的用人要求日益提高,不仅看重生产技术,更注重职业素养。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以常规教学为基础、校园环境为依托、主题活动为*台、育人网络为助力,全面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彰显企业文化,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达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校园环境 主题活动 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Highlight Corporate Culture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XU Hongyan

  (Jinxi Industrial School, Huludao, Liaoning 1250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modern enterprises employing increasing demand not only value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fessionalism.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o conventional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as the basis, themed events as a platform to educate people to help the network,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corporate culture, highlighting corporate cultu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so a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vocational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campus environment; themed events;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烈,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职工的素质和能力。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看重生产技术,更注重的是劳动者的品质与职业素养。而现代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存在着差距。

  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主要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礼仪和文化网络等要素构成。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达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1 以常规教学为基础,学习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常规教学活动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常规教学逐步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学习企业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意识,并在常规教学及其它活动中深化,迈出成为职业人的第一步。

  1.1 理论课教学中注重职业素养渗透

  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理论课教学,学生对职业及所学专业有了逐步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化基础课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让学生了解每科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学习的紧密联系,进而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而专业理论课是学生形成专业技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应的行业标准、岗位职责等,使学生逐渐树立职业观念。理论课教学,教师多采取案例法、分组法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把握时机,利用各科进行职业素养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

  1.2 德育课教学中注重职前就业指导

  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德育课教学,对职业素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德育课对学生进行职业前的就业指导。德育课注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岗位需求、技能要求、就业创业必备的素质,使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的工作实际,善于引用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素养等专门的选修课,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3 实习实训课教学中注重职业模拟体验

  实习实训教学是学生实践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实习实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习实训教学环境,使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岗位要求以及企业文化等,并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意识。经过安全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在实习实训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模拟体验职业活动,并按照岗位要求严格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职业紧迫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 以校园环境为依托,感受企业文化,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

  校园环境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要注重企业化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为职业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创设企业化环境,培养学生亲近职业生活的情感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营造企业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有所感悟,培养亲近职业生活的情感。在教学楼、实习场、宿舍楼等醒目地方张贴企业的宣传标语、企业名言,宣传企业文化,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千百次地做好就是不简单”等优秀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职业意识。在操场边创建宣传橱窗、在校园网开设招工专栏及就业新闻信息,公示企业招工及录用信息,让学生在不经意的驻足或网页浏览的互动中,了解招工就业情况,增加学生的职业紧迫感,产生提高自身修养的感悟。

  2.2 实行企业化管理,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生活的能力

  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把企业的管理制度转化为学校的管理制度,统一规范,统一管理,使学生提高对职业生活的适应能力,实现中职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按企业6S管理制度的要求实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工具物品的摆放、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并严格考核,督促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效仿企业的奖惩制度,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并公开表彰,使学生体会遵守规章制度与个人切身利益的关系,深刻明白“今天遵守学校规章,明天才能适应企业要求”,提高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2.3 学习企业榜样人物,激发学生向往职业生活的热情

  企业榜样人物以一种鲜活生动的形象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引导学生对成功职业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所有教学楼内创设文化走廊,以图文并茂的壁画或挂板吸引学生的目光,给学生讲述国学经典故事、励志故事,使学生在愉快地阅读中感受国学经典。邀请企业优秀人物、我校优秀毕业生到校座谈、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标准,了解成功背后的酸甜苦辣,让学生理解成功来源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坚信“人有无限可能”,使学生更接近职业人的工作与生活,充满对职业生活的憧憬。

  3 以主题活动为*台,内化企业文化,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

  活动是学生职业素养内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职业意识更加清晰明确,并逐渐内化为自己坚定的职业信念。

  3.1 开展“阳光向上”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健康的身心是职业素养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心,就谈不上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对企业的问卷调查反馈,现在的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突出体现在抗挫折能力、自信心和心态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由此,我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训练中心,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组织开展以“阳光向上”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之外,由心理咨询专业教师作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定期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由各班级召开“自信快乐”、“崇尚荣誉”等为主题的班会,使学生学会消除不良情绪、调整心理*衡,学会人际沟通、解决交往困惑,学会与人合作的技巧、树立集体观念,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职业信念。

  3.2 开展“能力提升”主题活动,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心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点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体验专业成长与进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通过对企业问卷调查的反馈,现在的中职生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热情,缺少专业实践,需要重点提高他们的责任心、进取心、事业心和主动性。针对以上的反馈结果,各班组织召开了“我爱我专业”的主题班会,团委组织了“我的职业理想”演讲比赛,还组织学生开展参观、纪念活动,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全校性的体育比赛、“金手指”制作、小发明活动等,优秀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坚定自信心。

  4 以育人网络为助力,升华企业文化,端正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与企业、家庭、社区形成合力,构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网络,通过开展校外活动,升华企业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1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企业实习,安排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并由学校编制《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中,在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指导示范下,学生深入实践专业技能,体会岗位职责和行业要求,感悟企业文化,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领悟企业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甘于奉献的精神。

  4.2 家校共建,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经常联系,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进行家庭走访、开放家长接待日等活动,使学生家长了解企业文化、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学习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商讨如何共同教育引导学生,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深厚的道德情感。同时对困难的家庭给予帮助,教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家长、回报社会。

  4.3 社区支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取得社区的支持,与社区联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公德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注释

  ① 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的论文2

  【摘 要】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中的教学渗透,对于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文化 5S管理 校企合作 职业素养

  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很多学生在就业或在实习期间,学生角色不能很快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氛围,心理准备明显不足,显得无所适从,不能适应一线工作岗位,感觉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而企业也普遍为学生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感到失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没能很好地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因此,对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而言,如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特征日益明显,教育不再是封闭式的教育。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一些社会主流文化已逐步渗透到校园,学生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企业的气息。

  (二)是中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围绕企业的需求而展开。企业希望毕业生到岗后能尽快适应企业、融入企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就通过校园文化有意识地加强企业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教育,那么学生就业后可以缩短过渡期。此外,目前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都脱胎于普通教育,与现代企业生产和管理有一定的距离,而作为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之一的企业管理模式可以成为职业教育的借鉴。

  (三)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有巨大的凝聚力和规范作用,但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形成和变化的关键还在于企业员工。分析现代企业员工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主要来自中职学校。从这个层面上讲,中职教育可以通过对劳动者基本素质的培养来影响他们的职业文化素养,帮助企业更好地建设、发展企业文化。

  (四)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目前许多学校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沟通与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纪律服从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非常不利。渗透企业文化,不仅能使学生关注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且能关注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企业制度文化的本质,就会自觉履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职业责任感;如果学生关注企业家应具备的企业文化与创业精神就会更注重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品质的培养;如果学生认同了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就会敬业爱岗,养成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如果学生注重企业形象文化和团队文化,就会主动加强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渗透企业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会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职业素养。

  二、渗透企业文化的途径

  (一)环境渗透

  环境渗透就是将企业文化的有关元素有机渗透到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在校园内营造浓烈的企业文化氛围。具体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精神文化上,要吸取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推崇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和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中去,把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使中职学校精神富有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譬如海尔公司“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敬业爱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快速反应,马上行动”的作风;又如“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的企业文化等,都可以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中来。

  2.要将学校建成“准企业”。主要是将专业技能实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尽可能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并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踏进技能实训教室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同时把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工人”,要求统一穿着工作服、凭胸卡进“车间”上岗。

  3.学校校园环境布置体现企业文化特色。对于教室、宿舍、食堂、公共区域等位置的宣传标语,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实际多挂本行业国内外或本地知名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技工的寄语,着重宣传与本校所开设专业联系紧密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

  (二)5S管理渗透

  要实现中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职业学校必须引进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熟悉、了解企业管理的特点,逐步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5S管理是不少企业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职业学校在学生管理时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在具体操作上要把握三大环节。一是管理内容。5S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方面,学校要在遵循学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将5S要求细化成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宿舍区的5S管理标准和要求。二是管理载体。可以把企业的“工资制”作为学校的管理载体,对学生进行日常量化考核。三是管理形式。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如可以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

  (三)课堂渗透

  在教学内容上,开设相关课程展现企业文化内容,感受到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气息,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改革教学方法,引进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法,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在*时学习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四) 校企合作渗透

  中职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搭建校企业文化对接的*台,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 回校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二是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三是学校从一线工人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如我校专业课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有企业背景,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加强了对企业的认识,培养了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五) 就业指导讲座渗透

  学校定期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校,为在校学生作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讲座的内容涉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毕业生的工作感受与反思等,让学生亲耳听到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步认识并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等,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六)顶岗实习渗透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直接体验企业文化。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快速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三、企业文化的渗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通过渗透企业文化,在校内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帮助学生认识未来的职业角色要求,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认识自我在企业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在浓郁的职业教育氛围中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增强素质。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中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真正落到实处。

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的论文3

  摘要:

  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文化需求的学生,将企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当前之需。本文从认识实习、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定岗实习四个渠道着手,介绍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希望将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企业文化;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培养的学生不但有高技能,还要实用。什么是实用?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好、素养高、能出成绩的员工就是实用的员工,如果一名员工空有好技术,但是工作拖沓、人际关系差,也就是说没有相应的职业素养,那么他的工作效率肯定不高,这样的员工不受企业欢迎。所以,高职院校在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了解职业理念,掌握企业规范,遵守职业道德。为什么有的员工能在企业长期工作并有长远的发展,有的员工却频频跳槽或止步不前?那是因为不同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不同,只有很好地理解并践行企业文化,才能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这样的员工是企业所需的,也是高职院校必须培养的。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文化需求的学生,将企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当前之需。要想将企业文化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需要多渠道引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

  一、在认识实习中感受企业文化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在感受到大学的轻松和新鲜之后,对以后的工作和就业产生了迷茫。他们不知道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以后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们有理想,但没有目标,因为他们不会分析社会需求,不懂得行业行情,甚至对自己也不甚了解,因此,他们不会制定奋斗计划;他们对工作充满憧憬,但是对企业、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不知该怎样融入公司。当学生长期处于迷茫状态,他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在新生阶段,设立认识实习周,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氛围。通过参观企业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空间有了感性认识;通过与企业的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以后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目标;通过企业员工对工作流程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欠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了解企业文化

  1.将企业文化引入职业素养课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职业素养课程内容局限在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上,缺少企业元素,没有将企业的真正需求传达给学生,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是脱节的。因此我们要在职业素养课中引入企业文化、岗位规范、能力素质等元素,将企业文化由虚入实地普及到每一位高职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意义,了解不同组织的文化溯源,唤起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另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和目标企业的情况,制定各自的职业素养行为养成计划,逐步由大学生转变成职业人。

  2.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

  单单靠几次职业素养课,学生很难将企业文化的精髓真正吸收,因此,我们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各院系的专业课教学中,无论是专业理论课、实践操作课还是文化基础课,将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要求相融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讲授知识、传播技能的授课模式,要将企业倡导的诚信、敬业、创新、高效等理念渗透到专业知识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习惯,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接受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企业文化内涵,自觉规范言行,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提升职业素养。

  三、在校园活动中深化企业文化

  1.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传播企业文化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学生处、团委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我们可以把企业元素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开展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讲座、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理解企业文化,从而提升职业素养。比如举办“企业家进校园”系列讲座,各院系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进入校园,为学生作讲座。可以向学生介绍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可以向学生介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岗位职责,让学生提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让学生特别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除了邀请企业专家,已经在各行业、各企业站稳脚跟、发展良好的本校毕业生,也是传播企业文化、宣扬职业素养的好帮手。利用校友开放日、新老生交流沙龙等*台,让学长学姐们谈谈自己的公司、工作,谈谈自己的收获、反思,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学弟学妹们提些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以让在校生们提前了解工作的状态,因为同龄人的讲述能让他们更加感同身受。另外,在一些技能竞赛中也可以融入企业元素,比如开展“航空服务人员礼仪展示竞赛”、“生化实验员行为守则知识竞赛”等等。在一些文体活动中也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员工参加,比如“趣味运动会”、“校企联欢会”等等,增加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的职业素养。

  2.以校园各场所为*台,宣扬企业文化

  在一些有着明确企业文化的公司,他们不但在工作中强调企业文化,在工作之余的用餐、活动,甚至是员工的生活中都渗透着企业文化。比如舍弗勒的企业文化是“质量为本、速度取胜、恪守诚信、员工关爱”,为了提高取用速度,办公室抽屉中整齐有序的办公用品;为了增强新员工的归属感,每周两天的新员工培训;为了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不定期的消防演练,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舍弗勒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借鉴企业优秀的文化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各场所,应用于上课教室、实训场室、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一方面可以在这些场所贴上职业素养宣传标语,让学生的感官都浸淫在这样的氛围中;另一方面要在这些场所实行企业化管理。5S是现代企业比较推崇的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确能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因此我们可以在学校的以上场所中实行“5S管理”,比如在实训场室中,规范实训物资的摆放,营造整洁干净的实训环境;在学生宿舍中,开展宿舍卫生检查、星级文明宿舍评比、宿舍文化月等活动;在图书馆、食堂等场所中,强调安静、整齐、自助的行为守则,通过强调这些日常生活规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崇尚文明、遵守规则、爱护公物、规范作息等职业素养。

  四、在定岗实习中,践行企业文化

  定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付诸于实践体验,在实际工作中提升、深化专业技能,又有利于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学生在定岗实习阶段,可以接触不同的企业文化,加深对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团队精神以及岗位职责的理解,亲身感受和体验优秀企业文化的魅力。通过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学生在毕业就业时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更理性的选择适合的企业进行就业,甚至明确自己今后在行业内的发展方向。借助定岗实习这一契机,学生可以在具体工作中践行企业理念,将在校期间掌握的企业文化理论通过实践检验其合适度,通过不断的磨合,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从而塑造与现实匹配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顺利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充分的展现和发挥自身价值,从而有效地提高毕业生走入社会后第一次就业的满意度。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单单是高技能人才,更是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的培养目标,也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吸收和融合企业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将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切实的结合起来,才能探究企业的真实需求,才能传达企业文化的内涵,才能培养出学生自豪、学校骄傲、企业欢迎、社会期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当然,在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的时候,也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筛选,同时进行自我凝练,汲取适合学生发展的精华,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融入企业打下基础。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3篇(扩展5)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论文参考3篇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论文参考1

  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社会责任,上市公司,企业,社会,企业文化,价值,承担,利益,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一个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它的企业文化中必定会贯穿社会责任的理念。

  上市公司是一个企业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因此,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与一般的企业相比较具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同时,对每一家上市公司,特别是优秀的上市公司来说,其企业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笔者认为,作为*企业优秀代表的上市公司来说,将社会责任深深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上市公司的社会公众性要求其企业文化必须具备社会责任导向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在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里,它的企业文化中必定会体现出明确的社会责任导向。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它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个体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集体目标上来,使企业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共同的价值理念,引导利益相关者自觉遵循企业共同价值观,使自己的行为和意愿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凝聚起企业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

  上市公司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公众公司就在于它的社会化,它的股东是社会公众股东,它的影响面较为广泛。上市公司必须具有社会公众意识,上市公司的行为必需对广大股东负责,这是企业不可推卸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确,企业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归根到底,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上市公司的社会公众性,决定了上市公司必须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念,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上市公司在发展及上市的过程中,得到了地方*和社会更多的支持,上市后又在资本市场筹集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它比一般企业吸收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上市公司应懂得饮水思源,应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必须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导向。社会责任为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指出了明确的伦理方向,同时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中的一种伦理要素,大大加强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同时,上市公司本身的市场地位,也导致社会各界要求上市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可以说,社会公众和机构、舆论的监督,也是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之一。

  2006年9 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率先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指出上市公司应对其利益相关各方、自然环境和资源、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等承担责任,并鼓励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披露制度。2007年发布年报时,深市主板约500家上市公司中,有21家公司公布了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发布年报时,纳入“深圳100指数”的89家上市公司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要求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随着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和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关注,相信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其次,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对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反作用于社会。上市公司与一般公司的区别之处,在于它的公众性和示范效应。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不仅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还会反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负面的影响。例如,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水、有毒气体、高温等,还有资源浪费、掠夺性开采等导致的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产品,员工劳保问题等等,这些是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作为上市公司,还有对社会影响重大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诚信问题。个别上市公司利用虚假信息、内幕交易等手段非法获取利益、掩盖真相,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2001年爆发的银广夏(000557)事件给投资者的信心造成巨大的打击,该上市公司巨额财务信息造假,使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务信息持怀疑态度,上市公司勤勉、诚信的信誉受到巨大考验,连同给上市公司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一并陷入信誉危机,由于上市公司的影响面较广,这一事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也较大。此事件中的上市公司无社会责任感可言,其结局是一反面教材,使其它上市公司反思自身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感。

  反之,企业对社会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众多上市公司注重环境保护,恪守诚信,注重员工利益、客户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将社会责任贯穿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社会中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对社会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入选“*上市公司价值百强”、“优秀上市公司董事会金圆桌奖”的企业,它们不仅为股东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作出了良好表率。这些企业有的实施了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有的多年来在社会慈善事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有的在维护员工权益、促进劳动者就业、培养社会人才方面不遗余力,有的遵纪守法、信息披露透明公正、定期给投资者分红,有的在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方面作出表率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上市公司在促进社会公*、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上市公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也将随之增强。

  第三,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也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具有社会责任导向的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企业文化中的一种伦理要素,大大加强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任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作为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有公司的采购商、供应商、公司股东,还有公司的员工、公司所在的社区等等,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可以使得上述利益相关者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公司关心大家,大家也关心公司,潜意识地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一个企业能得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它就具备了战胜各种困难、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具有社会责任导向的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价值观念对员工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控制,使企业员工按照企业的价值观念办事,如果违反这种价值观就会产生内疚感,这是企业文化的内化控制作用。内化控制是控制行为、更正偏差、激励进取的最有效方式。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导向能够促使企业在为股东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自觉承担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等社会责任,由此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各环节、各业务流程在社会责任导向下做到自觉规范,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完善自我控制。而这也是一个企业不断完善、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具有社会责任导向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综观百年不衰的企业,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而是有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成功企业的共同原则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这些价值观如同企业的灵魂,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导向。投资者已逐步注意到社会责任也有投资价值,社会责任履行良好的公司股票开始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受市场欢迎的公司才能发展下去。因此,企业要持续发展,具有社会责任导向的企业文化是其内在动力。

  第四,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的同时,贫富差距、环境破坏、员工劳动保护等问题日渐突出。上市公司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改善自身素质,塑造好的企业形象,不仅可以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增加企业的文化价值,提高企业的效益,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责无旁贷,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上市公司率先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引导非上市公司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自发氛围,做合格的企业公民,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每个企业都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有了基础。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构建具有社会责任导向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上市公司社会公众性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论文参考2

  三一视角下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论文关键词:三一,企业文化,社会责任

  三一重工由最初80年代中期几个懵懂奔放的大学生辞职下海从零的创办,到现在拥有包括建筑机械、筑路机械、起重机械等25大类120多个品种,其的混凝土输送设备、履带起重设备已成为国内第一品牌,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全球最大的长臂架、大排量泵车制造企业。

  在“2007年度*上市公司主板价值百强高峰会议暨颁奖仪式”上,三一重工囊括了“最具社会责任十佳上市公司、主板十佳管理团队“、主板价值百强、百佳董秘”等主要奖项,成为峰会上获奖最多的明星企业。

  如此令人称赞的成绩不禁让我们思考:一家企业,如何才能做到“遭霜雪而不调,历四时而常茂”,确保基业常青?三一的成长奇迹向我们展现出一面明镜般的哲理:企业要做大做强、出类拔萃,关键是必须打造自身独到的企业文化。美国著名学者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某种有价值的启示,即企业文化乃企业生存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因素。”这种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更在于实现企业普世的价值。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外在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形式,打造内在的求好、求变、求新的本质,实现经世、济民、和谐的终极目标。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欣赏的不是企业的牟利性,反而是企业的社会价值与责任。他在其获奖名著中写道:“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的道德机制去操作这个市场。”他的这一观点已对传统经济学产生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利润只是企业和市场发展的浅层推动力,只有经世济民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才是企业和市场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三一恪守践行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举措——自强不息、产业报国

  自强不息、产业报国,这是三一重工对自身所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最高理解和承诺,体现了三一人强烈的国主义精神和炎黄子孙的自尊、自豪、自强感,这也是三一文化的主旨和灵魂。1994年,面对重工领域德、日、美三国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三一创始人梁稳根一语惊人:“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结构和技术。”三一当时做了几件事:在所有员工中统一思想,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直面问题,探索走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之路。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三一以“自强不息、产业报国”的企业精神,扛起耕耘民族工业实验田的大旗,用高科技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工业,走出了民族装备工业的振兴之路。

  “*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这首让三一人为之热血沸腾的歌,伴随着每一天的开始,响彻在三一园区的每一个角落,激荡着每一个三一人心间那份“自强不息”的“产业报国”情。

  2007年1月26日,湖南省*办公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京珠高速沿线六市迅速组织开展破冰保畅通“行动要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各种措施,实施破冰通车。

  一场众志成城惊心动魄的大救援在湖南省境内的千里交通线上上演。作为一家有责任心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迅速响应,董事长梁稳根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公司配合交警全力投入这场抗寒救灾的“京珠保卫战“,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执行总裁向文波亲自指挥部署。”我们随时待命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我们,我们的破冰机就开往哪里”。

  据统计,2007年1月13日寒流突袭长沙,三一重工派出7台*地机500多人对星沙主要干道进行清扫。此后连续几天三一重工每天派出20台*地机在高速公路长沙市各主干道铲雪破冰。上千万的设备参与到救灾工作当中。25日京珠高速灾情出现后,三一重工每天至少派出10辆救援车满载物资奔赴湖南各条高速公路支援救灾工作。同时还派出两台起重机随时支援高速公路事故车辆。三一重工改装后的20几台*地机从长沙出发分别开赴结冰最严重的京珠高速潭耒段长潭段、临长段进行破冰作业沿高速先后抵达衡阳、株洲岳阳湘潭、邵阳日夜兼程破冰铲雪,同时疏通长永高速。6天6夜,很多*地机操作手们一直没有回家,甚至有人连续坚持工作了50个小时,饿了就吃方便面、面包等干粮困了就在*地机驾驶室里小睡一觉。

  随后,在2007年2月5日湖南卫视举办的“爱心大融冰,我们一起过年”的赈灾晚会上三一重工捐资300万元,支援抗冰救灾工作。在这场京珠高速大救援中,三一重工履行了一个负责企业应尽的义务,踏实践行了做一个“好公民、好邻居、好伙伴”的承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三一重工一系列领先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所营造的三一文化,载着三一人的光荣与梦想、信念与追求,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仁志士,迎着七月芙蓉国的阵阵暖风,为三一事业献力献策,共同铸就了三一辉煌的历史,也为三一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3篇(扩展6)

——企业文化模式研究的论文3篇

企业文化模式研究的论文1

  摘 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该文在企业文化模式研究上,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提出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模式体系,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企业文化;基本模式;作用;*特色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长期发展和创业的精神动力、价值追求,不仅满足的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观,而且为普通职工带来了人生追求的目标,使得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得以实现。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研究

  企业文化的构成,其基本公式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而主体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只有建立起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制度文化,最后才能形成企业物质文化的表象。企业文化模式的构建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团体意识、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俗。这些方面的内容细化起来,可以细致到企业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厂微、厂旗、厂服、文化传播网络。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是要以功能性的主体精神打造来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而企业精神的形成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营哲学有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在企业文化模式的提升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思想,将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灵魂与活动的源泉。目前,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包括这样几种:(1)协同型:以友好协作为主体,创造企业非常友好的工作环境,强调组织凝聚力和团队士气,重视关心客户和员工,鼓励团队合作、参与和协商,是一种人性化的基本模式。(2)活力型:企业内部有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勇于争先、创新和承担风险,鼓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这样的文化模式是较为创新的。(3)层级型:企业内部有着非常正式的、有层次的工作环境,各级员工的工作行为活动都有章可循,关注的长期目标是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基本属于一些大型集体化企业。(4)市场型:企业内部有一个竞争性十足的工作环境,关心声誉和成功,关注富于竞争性的活动和对可度量目标的实现,适应于随时参与竞争的企业公司,例如:招投标公司。

  二、企业文化不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企业文化的构建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做出了较为长远的目的性指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就会迷失方向,丧失信心,而企业文化正视企业发展现状,为企业所有的员工提供了指导性的生产经营目标。具体来讲:

  1.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有效的规章制度约束

  企业文化主要是用简单有效的文化理念创造企业基本精神目标,这种目标性的指向必然会为企业的制度建设带来约束,任何有悖于企业文化的行为自然会受到所有员工的整体批评,这种自然而然的内部制度约束会形成极大的力量,为企业的制度建设创造有效空间。

  2.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道德规范约束

  道德规范其实远比法律、法规有着更为强大的行为约束力,企业文化建立起来的道德约束不仅对职工进行的约束,同时也为企业本身带来了社会性的认同和信任。例如: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3.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凝聚力量

  企业发展需要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企业文团结友、相互信任的和睦企业文化自然就会强化企业的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工厂强调的“爱厂如家”;海尔集团企业强调的“我是海尔人”等都是企业凝聚力文化的价值表现。

  三、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浅析

  1.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

  富于变化的企业文化模式主要适用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型企业,发展中的企业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式,在如此多变的经营环境中也不应该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反之,更应该重视去文化建设,以求带动整体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生命力不断延续。在企业的初创时期,要设计“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要依靠生存,要避免亏损,以这样的文化理念来激发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企业,逐渐累积资金,为企业的“迈步”做出贡献。在企业成长时期,要设计“制度建设”型的企业文化,因为这个阶段的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管理隐患,假如它的文化不能够支撑它稳步进入成熟期,那么它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就会夭折,或者因为失去很多有利的机会而不能发展壮大。所以,建立制度管理机制是其发展的首要任务,整个制度文化的建设的都具有稳妥的特点,在稳中求发展。在企业成熟期的文化模式建立就要考虑多元化了,主要是要树立深层次的文化国际品牌,根据公司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建设上实现国内品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完善和升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内部价值观、理念、精神高度统一,员工行为更加规范,企业文化的外层、内层、核心高度统一,企业文化特质更加显著。重点加大企业文化的外部传播,通过品牌建设和推进,提高深航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国际认同度,树立文化国际品牌。

  2.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儒家思想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文化内涵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制约着人民的道德准则。所以说,儒家传统文化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渊源。儒家文化更适合打造*特色、*气派、*风格的企业文化范式,儒家伦理中重视人的价值,能较好地调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西方理性文化所起不到的作用。儒家文化建立的步骤包括:一是“人本主义”导向的生命价值观。二是“义重于利”的社会伦理观。三是“取法中庸”的人生实践准则。四是“和而不同”的群体伦理。五是“*均为上”的公*伦理。这些思想模式,主要是以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企业管理,将员工的价值选择提升到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之中,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3.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融合模式,主要是针对并购式的大型企业而言,企业之间的并购必然会带来企业文化的撞击,合理地将企业文化进行接纳、兼容、交互和共生是企业文化融合的重点。例如:联想收购了IBM PC部门,两个都有很强文化的企业间的跨国收购,注定了这场整合将异常艰难。IBM的公司历史比联想足足长80年,两者之间强势的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自然不能同日而论。在联想,文化中有很浓的制造企业的因素,强调执行和服从,如在联想,开会迟到要被罚站,即使是高层会议也是如此,这一点对于尊重个人的IBM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融合远远要比企业资产重组更为困难,所以在融化模式中,首先要分析并购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以客观的眼光来审视对方文化。然后就是要找到双方文化的契合点,努力缓解文化冲突。最后,则要本着接纳吸收、兼容并蓄、交流互补、共存共赢的合理规则,在这种规则的指导下来进行文化融合。

  总之,企业文化模式的研究首先要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明霞,陈定坤.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文化整合[J].特区经济,2006,(3).

  [2]乐思伟.从联想对IBM PC的收购看文化融合中的冲突与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

  [3]黄河,吴能全.组织文化形成途径――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跨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S1).

  [4]孟晓斌.国际创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动态能力及其绩效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

企业文化模式研究的论文2

  企业文化历史地形成自己的模式,形成于诸多个体企业建立、发展的过程,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环境,最终决定着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晋江作为文化沉淀深厚的沿海开放区域,作为民营经济一枝独秀的特定区域,在企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历史地养成自身企业群体的文化风格,形成了晋江企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有着内在的深沉性、持恒性,又有着外在的典型性、资鉴性。然而,就像达尔文所说:“得以生存的不是最强大的或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善应变的物种”。面向未来,它又有着经济社会价值意义上的不适应性,晋江要成为“掌握变局的赢家”,对其就要有一种时代的自觉进而理性的转换与构建。

  一、晋江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作为整体,植根于一定区域的文化传统,成长于相似性的文化氛围,具有特定的文化共性。晋江作为闽南率先发展的沿海发达地区,素有海边邹鲁之称,每每以敢拼、敢创、敢赢之精神为人称道,并创造出晋江经验为各地所借鉴。其间,创改革开放之先的企业自有另一番风貌或者说特色,这就是自生性、伦理性、自利性与本位性,而缺乏一种外在性、群体性、共剂性与超前性。1、自生性。 就晋江的生产经营单位来说,其第一优势就是先发之利。在改革开放之初,宏观的经济社会改革还在摸索中前进,还在“走一步,看一步”,世人还深怀市场经济的诸多顾虑之际,晋江人首吃螃蟹之一,就是以“三闲”(闲人闲房闲资)为基础,自发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开非公有经济发展之先例,为此,晋江企业文化具有自生性。之所以这样说,就整个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总体推进轨迹来说,晋江绝大多数企业不是计划经济下的存在物与转换物,而是市场的自生物。再就世界性模式比较来看,大多数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都有外在的资本及其企业范式的嫁接、引擎与起动,比如台湾、香港、深圳等地区的起飞,而晋江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大多是民众的内在自发行为(虽然部分地得益广大侨胞的赞助与支持,但就整体来说还是靠自身力量),而这种自发性的发展,使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的痕迹以及明显的内生烙印。

  譬如,众所周知,晋江人多为晋人,由于晋人自有“衣冠南迁”的艰辛创业史,从而有着敢拼敢赢的风骨,又晋江宋元时期为东方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涨潮声中万国商”之辉煌,企业中深具海洋文化特有之“以海为田,以舟为车”的商家冒险的冲劲与精神,从而,借改革开放之风,在计划经济压抑下的这种精神一下子打开闸门,也就汹涌不息,并在民营企业中得以彰显。2、伦理性。 从严格意义上说来,*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伦理道德,它跟西方工具理性的最大不同,就是家国同构及其内在的等差观念,其*民化的现代表现之一,就是宗亲观念与个体间的比较、攀比进而积极方面的追赶与奋发。这在晋江一带有着很强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在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旗帜下,“举起一面旗,唤起千万人”,晋江人就在先富群体的示范下,各自拉上亲朋好友,走南窜北,纷纷筹款建立起众多的中小企业。这种自发性企业,即人们常说的家族式企业,自然具有很强的伦理性:一方面,打架还靠亲兄弟,依靠家族打江山,又靠家族坐江山,为了孝悌而创业,为创业而孝悌;另一方面,在深层的等级观念支配下,其企业始终是雇主、老板的家业,雇员、打工者始终处于一种工具性地位,相应的企业制度也就是内在的支配关系、雇佣关系,至多是资本主义初期的泰罗制。

  3、自利性。 众所周知,企业是自利性的生产经营组织,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是其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晋江企业文化的自利性显得更为突出,其内在根源也在于晋江的区域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其重要特征就是取义而轻利。晋江自古就是人文荟萃而儒者辈出的地方,但作为历史上的东方第一大港之所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同时又有着出洋经商的历史底蕴与艺人云集之盛况。为此,在改革开放之始,届经商办企业兴盛之时,其企业经营的自利性是绝对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在晋江企业伦理性价值导引下,始终以为家族争光、为父母争光而艰苦奋斗、追求财富为其外在表现。因此,就晋江企业文化中的自利与他利矛盾来思考,其内在的自利性始终是第一性的。

  4、本位性。 企业生存的舞台是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也好,作为有购买力的需求也好,市场是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实体,在现代社会中,没有自己广阔的市场,就不能生存,更不用说进一步发展了。晋江企业的产生本来具有自生性特色,加上大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并逐步走向完善的历史阶段、在卖方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其第二产业的比重与制造业的主体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这就在惯性思维中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本位性。在经营主体上,以企业主的利益为思维起点,而不是以企业群体的、消费者的利益为始点;在经营行为上,以制造以及生产管治为主、以数量以及规模的扩张为主、以单独生产为主,而不是以经营为主、人力资源依托为主、协作为主、资本投放与运作为主;在市场的拓展上,以区内、省内与国内为主,不以外在区域以及国际市场为主;在时间一维的策略思考上,以现期利益最大化、物质消耗经营为主,不以保护自然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产品经营为主,缺乏同仁堂那样“泡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人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那样一种以质求胜的长期经营理念。晋江企业文化在自身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生性、伦理性、自利性与本位性特质,但其缺失一种现代企业应有的外在性、群体性、共剂性与超前性。

  (1)外在性的缺失。 晋江企业创业之初,不是借鉴于现代西方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制而产生的,因而没有凸显现代企业应有的外在性特征,没能基于先为他人再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来构建现代企业,从而缺少一种“让人得利我得利,与人方便我方便”的外在性他利的价值理念,没能适时地形成诚信晋江的企业形象。就像论语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也,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样,现代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又是一种诚信道德的经济,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培育一种重利又取义的儒商价值观念。

  (2)群体性的缺失。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资本的要求,人力资源便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从而在文化特征上要有一种群体民主的手段性与目的性的共识,然而,晋江企业文化的伦理性,体现的是雇主单向的强势性,从而缺失一种群体性集体意识。在管理方式上,晋江企业主要地还靠传统的人治性与强制性的制度约束。

  (3)共济性的缺失。 现代企业,不论在个体的内在关联上,还是主体的外在关联上,不论是在生产与消费的关联上,还是在目的与手段的关联上,都存在着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内在相关性。晋江企业以自利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也就存在或优势互补以资源共享,或弥补资源有无以分担风险,或联手角逐市场以降低交易成本的群体共赢与共济等方面之不足。

  (4)超前性的缺失。区域性企业文化比较最为重要的是现代性的比较,也就是以空间比较为基础,观察其时间上的可持续与后劲,从而对症下药加以改进。晋江企业文化在这一关键点上存在超前性缺失,也就是时代性比较的滞后,因为晋江企业缺少一种上下同欲的内在共同愿景之动力,更有上下左右的协力不足,从而就没有一种可持续可再生的人力源泉(比如企业经理人的不稳定及其家族式企业的不良人际环境),其企业文化就没有一种超前性创新源泉———创新首先是人之主体的思维创新。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3篇(扩展7)

——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论文3篇

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论文1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仅集中体现在产品的技术含量还集中体现在文化理念上。而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从表面上的产品竞争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的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既能向社会大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又能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不断前进并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的激励机制的探讨,找寻组织提高效率、提升形象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企业文化 组织行为 企业价值观

  一、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 随着*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以来竞争的加剧,*企业在加速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在综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也投入了较大的精力,整体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文化的竞争越来越重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即包括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精神文化形态。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就是利用正式群体中的组织结构与分工、权利与责任以及信息沟通等手段,调动群体内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以最大的群体合力保证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的推动作用

  1、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起引导作用。企业的经营哲学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这些方式和法则又会指导经营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促使企业的所有领导者和员工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最后,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全体员工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创新与变革。向着这一目标不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2、约束与规范作用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体系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法律与政策、企业组织结构(部门划分及职责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 理制度、工作流程、管理表单等各类规范文件。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有效规章制度对企业领导者和员工从而形成约束力,约束并规范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

  3、凝聚作用

  良好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能够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团结友、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能够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

  4、激励作用

  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有一种归属感,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作用。在良好融洽的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会让职工感到受人尊重,振奋精神,从而更加努力工作,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 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同时还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上塑造来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5、社会影响 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的公众形象、公众态度、公众舆论和品牌美誉度。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企业员工产生影响,它也能通过传播媒体,公共关系活动等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向社会辐射。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有很大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成为社会的优秀成员,对社会乃至环境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以推动组织的行为

  面对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需要不断的来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而想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达到共生与双向互动。作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要进行深入的剖析,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今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

  1、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化过程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如何让员工认同公司的文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部分。体现企业

  核心理念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完善,成为员工共同认可的思想。企业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分明,惩罚分明。

  2、塑造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它是指导企业内部的绝大部分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是由企业和员工的需要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和实质。企业价值观也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所推崇和信奉的基本行为准则。企业的创新、文化的特征都是以此为源泉的;企业的基本抉择、行为规范是以此为轴心加以调节、变动的;企业的存续、发展都是以此为核心而维系的。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可以从领导者和员工两个方面进行。在领导者方面,一是企业领导者必须通过自身的倡导和示范,使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创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二是要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即员工对本企业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包括对企业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对企业生存、发展、兴衰的责任感等。三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优化用人环境、合作环境和竞争环境。营造一种知识分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气氛;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将其培养为既信奉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又在实际工作中有优秀业绩的优秀员工;建立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奖励制度并严格执行。

  3、强化企业目标

  要讲清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讲清企业的年度目标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振奋精神,让每名员工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企业发展的思路上来。二是加强个人目标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目标教育,促进员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同时要注意分解企业各项任务指标,让员工在工作中有压力、有方向,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员工搭建表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激发员工的创造智慧,有效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提升人生价值。三要引导员工把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实现企业目标,就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使员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用团结协作、团结奉献的信念去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4、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系统管理方式,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中心,涵义是依靠人、开发人的潜能、尊重每一个人、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突出人本管理一要营造企业内外部和谐的氛围,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尤其要尊重员工的劳动。二要通过企务公开、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形式,疏通领导与员工之间交流思想的渠道,使员工有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质询权。三要真心实意地为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决员工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四是经营管理者要注重自身建设,以身作则,自觉规范行为,起好示范和表率作用,用自己的理念、行为去影响人、管理人。五要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通过集体活动,如竞赛、联欢等,让员工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能启迪人的智慧、团结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能更有效地激发人的活力,企业文化建设才更具活力。

  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塑,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新.组织行为与企业文化[J].决策探索,1999:(07)

  [2] 高霞,张俊娟.浅析组织文化主要理论对组织行为的影响[J].绥化师专学报,2004:(2)

  [3] 金利娟.企业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J].当代经济,2005:(04)

  [4] 埃德加·沙因.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04

  [5]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6] 脉加沙思,格里诺. 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1

  [7] 王雪莉.组织行为学案例[M].北京:*发展出版社,2012:05

  [8] 徐尚昆.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本土构建与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

企业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论文2

  凝聚作用

  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文化的周围,在全企业范围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职工个人思想、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企业这个集体,将企业视为自己最为神圣的东西,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创造出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使每个成员做出的贡献都会及时得到领导及同事的赞赏和奖励,由此激励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而勇于献身,不断进取

  导向作用

  即把企业职工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的目标,很难参与市场角逐,更难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一般的管理概念中,为了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来引导员工,但如果有了一个适合的企业文化,职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一股合力向既定的方向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的欲望化成具体的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企业职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因此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建立企业内部的动力机制,使广大职工了解本企业正在为崇高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不但可以产生出具有创造性的经营管理策略,而且可以使职工勇于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做出个人牺牲。

  约束作用

  作为一个组织,企业常常不得不制定出许多规章制度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即使有了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完全规范好每一位职工的所有行为,而企业文化是用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转化为一种行为规范,规范约束员工行为,以此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它使信念逐步转变为职工的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以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就形成了有效的“软约束”,它可以减弱硬约束对职工心理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理现实间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使企业上下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推荐访问:企业文化与 品牌 论文 企业文化与品牌论文3篇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1 企业文化与品牌的论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