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角形特性教学反思【精选推荐】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三角形特性教学反思【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三角形特性教学反思【精选推荐】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课标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第二次,画三角形的高。事实上,这两次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许多同仁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毛瑟顿开,我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思考一:什么情况需要小组合作?

  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安排小组合作学*结概念显得有些多余。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认识简单的图形,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三角形的图形印象,能辨别出三角形,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有的仅仅是一些模糊的认识。由于学生认知水*达不到,很难将概念表述清楚,即使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也难以达到教师想要的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显得十分牵强。作为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认识过程。对于学生的要求适中,不能操之过急。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主要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发挥作用,实现1+1>2的效果,使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思考二:小组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虽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垂直与*行、*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积累了画高的感性经验,但是三角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仍然是教学的难点。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十分必要。从实际情况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而是学生在辨析中把握画高的正确方法,使思维不断得到修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能量无限,就看我们如何去开发、去利用。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2

  三角形在*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上过这节课后有如下的一些反思:

  一、导入。

  导入时我采用亲切自然的交谈与共同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使学生产生继续研究三角形的兴趣和需求。本课在导入时学生的兴趣高涨,很多学生都纷纷说出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三角形,达到了理想效果,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足之处就是,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有一个是三角形的饼干图片不太清楚,学生看后没有马上看清楚是什么东西。

  二、教授知识过程。

  在新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获得新知的方法,首先通过画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从“画一个三角形”到“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思考抽象的空间。依学生的表述呈现反例图形,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这些表述(说法)不准确。由此,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深入,激起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强烈欲望。接着在“画画、想想”的基础上,借助彩笔娃娃画的三条线段让学生再次经历三角形的形成过程,从而比较准确的表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项活动生动有趣,进一步的观察、讨论切实升华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通过图形判断,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三个关键词,学习巩固三角形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知识比较牢固。借助判断题中的三角形作为直观支撑,让学生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抽象概括三角形的基础特征。学生亲历抽象概括三角形特征的过程,尝运用比较、分析、总结概括的方法提高了比较、分析、总结和概括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用A、B、C表示三角形时先由教师示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作引导,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活动过程细腻、扎实、学生不但掌握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还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用字母表示的方法,之后,请学生“也用三个字母,表示出自己所画的三角开”,提供了让学生运用字母表示的空间。巩固学生对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方法掌握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最后一个环节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本环节分为三个层次。“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探究做好准备;“活动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通过“拉一拉”发现只有三角形拉不动,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实践应用”首先让学生借助图片回忆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进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老师放稳相框等,学生经历了以已有经验作起点——运用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整节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每项活动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领悟数学的价值。

  三、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精心备课,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还是遇到了难点:在给三角形下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已经充分的理解了概念,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这时没有必要再多次重复三角形的概念了。

  由此看出,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高质量教学。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3

  1.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些生活中的资源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本节课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利用这个生活资源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在画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后,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高”的意义没有理解,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因此,先利用三角形帮助学生找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分散三角形“高”定义中的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不同的高及相应的底。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4

  三角形的特性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公开课经常选的课。一般的起始课前后练习不是很大,但是这节课前后练习还是蛮大的,尤其是三角形的高,和四年级上册学习的垂线以及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关系比较密切。在讲新课之前,我已经布置了学生复习四上这部分的内容。

  一、透彻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对于三角形的定义我是先让学生看一看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在纸上画一画三角形,随后又让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三角形,通过这几种活动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进而做判断题来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定义,学生掌握的还是非常好的。对于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掌握。这虽然是本节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

  二、调动多种感官理解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难点,我是这样突破的,先是通过猜一猜小松鼠和长颈鹿分别应该住什么样的房子,让学生初步感知长颈鹿高所以要住高的房子,小松鼠矮所以要住矮的房子;然后让学生指一指长颈鹿的房子有多高,小松鼠的房子有多高,让学生再一次形象的感受三角形的高在哪里;随后让学生指出老师画的哪一条是高,进一步知道高其实就是一条垂直线段的长度;最后让学生试一试画出三角形的高,大部分学生都画对了,说明学生理解了才会画。这样我就突破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三、设计游戏让学生理解体会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算是比较好理解的内容,但是如果生硬的告诉学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记住的是结论,但是不能感受、体会和理解。用自己做的三角形教具,我让学生通过拉教具比一比力气,学生印象深刻了,彻底的感受了,理解了,比老师说一百遍都管用。

  总之,一节课下来,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新授内容也正好讲完,但是由于内容较多,并且比较抽象,对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每三条高没有时间讲的很详细,可能个别学生可能还理解的不是很好,尤其是钝角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5

  这节课共有五方面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特征、概念、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以及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就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我在备课的时候做了精心的准备,整堂课下来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积极性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图片中找出三角形,从而让孩子体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十分密切,激发探索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得兴趣。

  二、从生活中出发,感受数学之美。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然后再用课件展示老师在生活中找到的三角形,这一环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做好准备。而且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探究特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在学习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去探索知识。孩子们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

  (1)上课伊始,教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图片,并留下疑问:“三角形有哪些特性,使设计师如此青睐呢?”激起学生探索的火花

  (2)在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这一环节,设计了动手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的活动,让每名学生都亲身感受到三角形的不易变形和四边形的一拉就变形的特点。此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相信不用老师讲,学生们就会记忆深刻。但是,我的教学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课堂上,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活动十分感兴趣,思维仅仅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让学生再去回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也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然后利用这一特性想办法去修理生活中松动的椅子、歪斜的小树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热情很是高涨,教学重难点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也迎刃而解。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静静的反思,我感觉这节课和我自身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6

  前些天我进行了《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的教学,上完课后感觉效果不错,学生掌握的很好。课下,我对《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具体如下:

  一、在活动中感知,培养实践意识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让学生了经历了找三角形,画三角形,说三角形,做三角形、拉三角形等活动。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让学生分别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然后亲自动手拉一拉,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观察埃及金字塔,找斜拉桥的高,自学探究理解高的含义,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数学活动中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自学,课堂上根据自学情况让学生进行交流,企图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独特的稳定性,在教学三角形的含义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态演示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并在练习中让学生理解围成的含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自己来总结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叫做三角形。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课始,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三角形,从生活中找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构成的,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又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环节,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判断小兔和小猴谁围得篱笆更牢固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先学后教,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按照我校“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让学生先根据设问导读自学,先学后教,这样各层次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在本节课探究三角形的高时,由于学生有了自学基础和画*行四边形的经验基础,已经试着画了高,又在小组里交流了画高的方法、步骤,在展示环节,又让展示小组到黑板上画高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画的。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高的画法,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课本,从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快要结束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播放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例子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人类的智慧。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生活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

  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概念的教学还不够突出,画高的地方引导还不是很好,没很好的突破难点,关于怎样做三角形的高,个别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做练习时,我发现一个学生的三角尺放错了,另一个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这个问题,没有给孩子放宽画高的空间,应该让孩子多练习正确地放一放三角尺。如果这两个环节处理得到位,会使全班同学对高的认识和画法更清晰。

  总之,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7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让学生画出心目中的三角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挑战新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一、抓住本质突破难点

  本节课为突破难点——画三角形的高,紧紧抓住*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沟通知识,凸显本质。学生学习*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时,已认识到图形高的概念,并且已具备了“通过已知直线外一点向该直线最垂线”的基本技能。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比较难掌握。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图形间的联系与对比,在*行四边形上画高,然后拉动其中的一个顶点变成梯形,再画高,然后两个顶点重合变成三角形,自然地引出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作一条垂线”也就相当于“通过已知直线外一点向该直线最垂线”从而使学生掌握画高的方法,就是找准顶点和相对应的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比较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使学生可以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告诉学生钝角三角形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

  二、系统建构凸显特性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描一描、想一想、围一围、拉一拉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动的原因,再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8

  三角形在*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而上过这节课后让我有了以下的一些反思:

  上课前我先画了两个三角形在黑板上,让学生去说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2)如果要画这样的一个图形,需要注意些什么?然后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画一画,边画边想要注意的地方?通过学生说出“线段”和“围”,从面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看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学习了一些引入的方法,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还是遇到一个难点:在下三角形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相连”,这时我还是应借助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概念的表述,再在黑板上出示三条线段根据概念进行演示,让学生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只有具备了三点才能真正围出三角形。这时,对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才到位。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9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获得新知的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画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认识三解形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出示图形,判断哪些是三角形,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些关键词,从而进一步学习巩固三角形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知识比较牢固。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通过学生观察、实验,探究、感知,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1、从生活中引入,感受数学之美。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能从主题图中找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构成的,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种。

  2、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探究特性。

  学习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

  通过教学,使我有了很多收获,同时,学生的收获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培养。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上出有自己特色的数学课。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0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捏住对角用力拉,再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再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较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二、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在上课前让学生每人剪一个任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三条边的长度。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数据,进行板书,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和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两个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了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把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深刻性、广阔性可以得到锻炼。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1

  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其知识基础是四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掌握的都不错,但事实上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尤其是画高,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理解总是不到位,错误率很高,主要表现在:

  1、没有找着顶点的就画的(三角形的高线要经过相应的顶点);

  2、不够垂直的;

  3、画完没有作垂直记号的;

  4、最严重的错误是钝角三角形的钝角边上的高(学生不知道把边延长)。

  即使在当天的作业订正过程中又反复强调,学生掌握情况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从教材出发,书上对高的定义是“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对边叫做底。就定义而言,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一是学生对“对边”的概念不太理解,要弄清“高”先得搞清楚“对边”是怎么一回事;还有向对边做垂线,如何作垂线?用直角三角尺画的话,直角如何放?这里联系到教学原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相关内容。另外教材中规定,两条线相交是指这两条线所在的直线相交。学生理解的如何也影响了画直线的垂线的正确性。那么,到底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已以上内容呢?

  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先要把三角形的高的定义讲解透彻,抓住定义的要点,当时讲本节课,我先让孩子说说对高定义的理解,比如哪是顶点,哪是顶点的对边,什么是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边,底边是相对什么来定义的等等……

  接着就转向画高,先让孩子说说怎样画高,孩子根据课本知道过顶点相对边做垂线,可是课本上没有说怎样用三角板画高,这也是一个难点,好多孩子能找到顶点,知道往对边引垂线,已经突破一个难点,用三角板画高,往往讲多次还有孩子拿着三角板不知道如何利用,会利用的又是把三角板做直尺用,所以我让孩子讨论画高时我们应该借助什么?为什么?让孩子们讨论后得出用直角三角板比较好,并说出原因,接着大家共同得出用直角三角板化高方法,这是第二个难点的突破。

  练习时,对于教材中做一做1中的题目,学生也能应付自如,基本没有错误,然而,在做“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时,错误就多了,尤其是底边在上面或斜着的,错的学生更多,而且错误类型也很多,有的没有从对应顶点出发,有的没有画指定对边的高,更多的是没有垂直却还好好的画着直角标记,气人!还想着把知识点拓展一下,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看来,难!!找来几个画错的学生,让他当面订正,却发现学生手拿着三角尺不停的转动,就是不知道怎么摆,“画哪条底边上的高?”学生很快的指了一下。“那就画啊,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靠在指定底边上,从对应顶点开始,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学生转动着三角尺,紧张的摆弄着,还是不对,不是找错对应顶角,就是没有和指定底边垂直。“应该和这条底边垂直!”我禁不住提高了声音,抓起手边的直尺指向指定底边,还是不行,没办法,我一边帮他把直尺放到指定底边上,一边让他把三角尺的直角边靠上来,就这样,一摆,一移,一画,一条漂亮的“高”画成了。“再画这条边上的高。”我一边把尺塞到孩子手里,一边教他,“直尺放到指定底边上,再把三角尺的直角边靠上来,移动到对应顶点后画。”很快的,一条高又画好了。

  原来如此,学生看到了指定“底边”,却没有真正感受到,而只有把直尺放到了指定底边上,直尺与三角尺直角边真正的“亲密接触”了,学生才真正的感受到了。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2

  为了更好地探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突破重难点的研究,本节课属于原始课堂,没有采用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仅仅使用传统黑板和教具来实施教学,看看重难点的突破情况怎么样。

  本节课主要学习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底和高,根据教学目标我设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性,难点是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本节课我还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创造合理的情境让他们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处产生体验,从而来掌握知识。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如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2)学生自主探究和课本定义学习相结合,因为不管是三角形的定义还是三角形的高,我都让学生先自己尝试、探究进行归纳,同时条件有限,只能教师给出定义后,再让学生在进行理解。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三角形的高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单纯直接从定义出发来学习三角形的的定义和三角形的高,学生未必能不能深刻体会它们的含义尤其是高的定义,并还能理解高和底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点在本节课上未能达到应有效果的,而且在整节课中与学生的互动非常少,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归纳还不够,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注意和加强。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3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观察图片,联系生活中实例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人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思维相当活跃,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课后自己静心的分析,感觉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的学习来源于生活。情境图选取的素材是生活中对三角形利用的实例,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在引入这节课时,简短的几句话,引入情境后,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则迫切想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并能很快融入到新知识的解决问题中,学习探究欲望被激发,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留一片天地,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

  实践表明,学生都有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留给学生一片展现自我的天地。我们必须把探究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将做如下几点改变:

  1、课前预设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2、在学生自主验证结论后,应该出示一些数据,让学生再次观察认识,强化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

  3、课后练习在设计中要有改变,多元化一些。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

  1、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让学生了经历了找三角形,画三角形,推拉三角形等活动。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我主要采用了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获得新知的方法,首先通过画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从“画一个三角形”到“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思考抽象的空间。依学生的表述呈现反例图形,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这些表述(说法)不准确。由此,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深入,激起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强烈欲望。接着在摆三角形的基础上,借助课件动画中的三条线段让学生再次经历三角形的形成过程,从而比较准确的表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项活动生动有趣,进一步的观察、讨论切实升华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通过图形判断,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三个关键词,学习巩固三角形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知识比较牢固。借助判断题中的三角形作为直观支撑,让学生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抽象概括三角形的基础特征。学生亲历抽象概括三角形特征的过程,尝运用比较、分析、总结概括的方法提高了比较、分析、总结和概括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我用两个三角形比高引入,让学生通过猜哪个三角形高进而抽象出三角形的高。这样的环节,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的理解,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学情分析不到位,导致画三角形三条边上的高时,部分学生部分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给孩子放宽画高的空间,应该让孩子多练习。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5

  老师们,又一届秋实杯晒课,因匡老师女儿马上面临高考,所以我被迫冲到前线。当初因为时间的不确定,所以只有把内容尽量选在后面,且不会与其他内容发生太大冲突。当真正准备完这节课的时候才发现,这节课概念多,知识零碎,不容易讲好。这一课,知识目标比较清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内部的高”。当时展课后雪梅就在说这节课的容量太大,可能要上完内容很难,下来后我也在思考,究竟怎样取舍才合适,不过最后的结果却是哪一块都没有省略,似乎省略了哪一块课就不够完整。这与我的个人性格有关,一遇到选择性的问题,我就有些障碍。所以最后这节课还是没能上完,遗憾!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我做到了:

  (一)组织有效“活动”,促进学生理解。

  (二)“探究”式学习方式。

  课的开始,我出示了一些世界上有名的建筑,一些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建都有三角形,或者整体造型近似于三角形。一反面激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从而顺势揭示课题。

  对于“三角形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其机械的记忆,而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且在画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接着观察自己的三角形有哪几部分组成?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就是三角形?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前两个三角形的判断得出三角形是封闭图形,所以“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通过第3、4个图形总结出三角形必须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里重点强调,“三条线段”“围成”。这时,孩子们就在自然而然的观察中自己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下一步,“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的理解及画法”,首先给三角形取名字,然后学习“顶点和它对应的边”。对于高的理解,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在四年级上册时,已经认识了*行四边和梯形的高,所以本课学生对于高的认识是有基础。

  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判断哪幢别墅是长颈鹿的家,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接着,为了让学生清晰的展现原先思考中对高的表象,我出现了三幅三角形ABC不同的高的画法。在对比判断中使有点模糊的高的表象清晰起来。然后再让学生看看书中对高与底的解释,使文字与图结合起来理解。但这些还不够,由于学生之间阅读理解的差异性,我又以最直观的方法——电脑演示画高,达到使所有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如何画高这一目的。最后,让学生在自己刚上课时画的三角形上画高,运用一人画,一人看的方式,让同桌的同学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对于“三角形的特性”这一部分知识,我再次设计了一个大力士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至于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想不是这节课的内容,安排了作为课后研究。最后,让大家欣赏一些生活中带有三角形的物体,与课的开头照应,说明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是否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留意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科学。课前设想得再好,一到课堂上就不是那么事了。本节课遗憾之处:在探讨什么是三角形一环节,节奏不够紧凑,稍显拖沓,造成了第二个遗憾,课堂作业未能处理完。同时也发现学生的基础差,思维差,遗忘性较大,学习自觉性不够。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认真完成。这些也是造成未能完成本课的原因。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扩展1)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0篇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上过这节课后让我有了以下的一些反思:

  一、从生活中引入,感受数学之美。

  课始,由红领巾是什么形状引入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教师再出示收集到的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而且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探究特性。

  学习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画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高,找三角形的特征。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尤其是在画三角形的高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画三角形高的步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拉三角形、四边形,学生亲身

  体验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看理解了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保证教学有效的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不足之处。

  1、教师的一些提问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去精心设计。例如,在教学给三角形用字母命名时,我这样问:“可以给三角形取什么名字?”学生一个个都不能按老师的预设去思考,有的说叫锐角三角形,有的说叫钝角三角形。课后想想学生会这样认为是因为我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

  2、对高概念的巩固还不够,所以学生画高时还有一些学生会从边到边作垂线,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对高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刻,记忆不牢固。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2

  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照“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个思路来教学的。

  一开始就用课件出示生活中多个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如:红领巾、桌球架、路标等,从这些生活中常见物体中引入三角形,激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尝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互相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几条边,再集体交流。再根据这些特点,判断课件出示的几个图形,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一定是三条线段围起来的图形,然后课件出示三条线段,问学生怎么变成一个三角形,学生自然想到将三条线段移动一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动态演示了三角形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这样学生自然地想到三角形的含义,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既然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角形,就会想到如何区分的问题,一个三角形有边、角、顶点。为了方便,一般用英文字母表示,如三角形ABc,每条边,每个角,每个顶点就都可以用字母表示出来了,同时说出每个角的对边是什么,每条边对应的角是什么,培养了学生用符号表示的思想。

  接着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物体,如:单车、电线杆上的支架等。这时不急着下结论,而是运用学具,每个学生拼一个四边形拉一拉,再拼一个三角形,也拉一拉,让学生亲身体检到三角形是不容易拉动的,也就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特性的含义,知道了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三角形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后,马上出示一把摇摇晃晃的椅子和木条,问学生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用木条钉到椅子的脚上,并构成三角形,这样更加稳固。这就把所学的知识马上运用到了生活中。

  接着课件出示两个含有三角形结构,但高低又不同的房子,问哪里是松鼠的家?哪里是长颈鹿的家?学生马上会想到房子高的是长颈鹿的家,矮的是松鼠的家,也就是三角形高的是长颈鹿的家,三角形矮的是松鼠的家。从这个生活实例中引出三角形的高。马上就出示三种表示房子的高即表示三角形的高,要求学生分小组交流,看哪一种能正确反映三角形的高,讨论后,不急着下结论,而是叫一名学生上台,老师用各种不正确的方法量这个学生的身高,学生看了后自然想到这是不对的量法,那怎样量呢?叫一名学生上来量。从这个生活实例中,学生想到量身高必须是从头顶量到脚底,这时马上引导学生想到量三角形的高,必须也从最高点即顶点量到最低点即这个顶点的对边,而且必须是垂直于底边的一条线段,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三角形的高的真正含义。既然三角形有高,那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这时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要求学生打开书自学,然后全班交流,一字一句地读、理解,从高的含义中引导学生想到,三角形有三条高,每条高都是一条垂直的线段。

  理解了高的含义,肯定就会想到如何画高呢?首先让学生尝试画高,在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内画一条指定底边上的高,画好后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的能力探究能力。将部分学生画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讲评,最后总结出画三角形高的基本方法。

  掌握了画高的方法后,再练习画高,画好后又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画法。同时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大家一起讲评,并纠正错误的画法,接着出示几种画高时,放三角板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哪种才是正确的放法,加深学生对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节课内容多,知识量大,新的数学述语多,但学生参与面大,人人动了手,都亲身体验了画高的方法。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从生活中来,又回到了生活中去,做到学数学,又用数学,充分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特点,学生快快乐乐地,情绪激昂的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效果明显。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3

  1.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些生活中的资源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本节课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利用这个生活资源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在画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后,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高”的意义没有理解,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因此,先利用三角形帮助学生找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分散三角形“高”定义中的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不同的高及相应的底。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4

  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执教了《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在准备这节课是我也是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在教学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完善学习方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了比较深刻的体验。课后我通过和听课老师和家长的课后交流,他们认为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努力之处

  1.歌曲和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我精心收集了不少有关《三角形》内容的歌曲,最终通过筛选我加入了《三角形的故事》这首歌曲,它不仅歌词精彩,画面生动而且符合数学的知识性,学生根据音乐的内容很自然地猜出课堂要研究的内容。同时三角形视频的加入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和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其它图形一起装点着美丽的世界,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三角形的研究。

  2.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特性。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操作探究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努力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活动一:动手制作三角形。

  小组准备了制作三角形的材料,有:三角板、彩色卡纸、剪刀、小棒(或吸管)、细绳等,鼓励他们合作动手做三角形,学生进行了许多精彩巧妙的方法展示,比如:a.用纸折或剪;b.用小棒摆、c.用绳子围;d.用身体围等,尤其是林文轩想到的用绳子将吸管串起来形成的三角形和巩镓慧、王辛泽用脚摆出的三角形让我印象深刻,我看到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闪光。

  活动二:动手画三角形。

  在画三角形中学生进行大胆地尝试和不同方法地展示,然后课件中电脑小博士又进行了展示,接着我也在黑板上展示了不同的方法:先在不同方向点3个点,再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连起来,一个三角形就画好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了画三角形的不同方法,获得对三角形深刻的认识。

  活动三:探究三角形的高。

  我创设以下情境引出高:小松鼠和长颈鹿很喜欢三角形,它们住在正面是三角形的房子里,请猜一猜,长颈鹿住的是几号房?说说你的理由。请学生上前来指一指并说一说,他们很自然的就正确找到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然后尝试画高,并请学生讲解画高时要注意的问题:高要画成虚线,同时加上垂直符号,再标出底和高。

  活动四: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稳定性是在抽象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在探究特性中,“比比谁的力气大”男生和女生的拉框架的比赛吸引了孩子们的思考,他们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仅仅这样,探究仅停留在表面,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请学生用牙签摆一摆:a.你能摆出几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b.你能摆出几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最终他们发现:用同样的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所以三角形有稳定性;而用同样的四根小棒,可以摆出很多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所以四边形容易变形,这样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3.置身生活,感悟价值。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我们要善于为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生活氛围中积累活动经验。课堂中当学生用实验证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时我出示大量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利用这一特性例子,向学生展示了衣架、自行车、篮球架、太阳能热水器、电线杆、双人漫步机它们都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时告诉他们其实有关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仅仅我们人类善于利用,有些动物似乎也懂得三角形的好处,袋鼠休息的时候坐在自己的尾巴上,它的尾巴被称作“第三只脚”,尾巴和它的两只脚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然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再找到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课堂最后,我出示了一组三角形的图片,内容有:鸟巢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会场,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320多米,有12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法国的罗浮宫是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距今已有800多年。胡夫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高136.5米,相当于40层摩天大厦高,塔身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总重量约为684万吨,是埃及国家的象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以及三角形的魅力,他们由衷地感受到三角形功不可没!

  4.善用评价,鼓励学生。

  课前我请所有来听课的家长每人用心制作了一颗精美的小星星,精心设计了评选表现之星的环节,受这个活动的带动,所有的学生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尤其王小易的妈妈更为有心,她给每一个孩子发放了一颗小星星,奖励所有孩子的表现,对学生是个莫大地鼓励,这一环节使孩子们倍受鼓舞。

  二、努力之处

  1.增加画图示范环节。

  在教学画高这一环节虽然学生尝试画高,课件也进行了演示,但是我也应该再亲自示范来画高时,完整地演示高的画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科学把控教学时间。在小组展示汇报时我应更好地把控时间,这样可以有时间对习题中的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画高的方法进行训练。

  弗赖登塔尔说:“学一个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做”,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充分体验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5

  学生对三角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从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开始,并提问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用到三角形?从而激发了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探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资源并互动升华推进教学促进生成。在对三角形稳定性研究中让学生先猜想为什么要在那些地方用三角形,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与四边形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对椅子腿的加固路边的小树固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很多地方自己觉得不足,值得反思。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这样效果势必会更好。在教学中生生互动做得也不到位。在互动升华的过程中点拨回应还不够有力。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

  1、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让学生了经历了找三角形,画三角形,推拉三角形等活动。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我主要采用了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获得新知的方法,首先通过画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从“画一个三角形”到“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思考抽象的空间。依学生的表述呈现反例图形,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这些表述(说法)不准确。由此,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深入,激起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强烈欲望。接着在摆三角形的基础上,借助课件动画中的三条线段让学生再次经历三角形的形成过程,从而比较准确的表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项活动生动有趣,进一步的观察、讨论切实升华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通过图形判断,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三个关键词,学习巩固三角形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知识比较牢固。借助判断题中的三角形作为直观支撑,让学生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抽象概括三角形的基础特征。学生亲历抽象概括三角形特征的过程,尝运用比较、分析、总结概括的方法提高了比较、分析、总结和概括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我用两个三角形比高引入,让学生通过猜哪个三角形高进而抽象出三角形的高。这样的环节,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的理解,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学情分析不到位,导致画三角形三条边上的高时,部分学生部分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给孩子放宽画高的空间,应该让孩子多练习。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7

  首先感谢各级领导专家给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交流的*台,我是带着向两位前辈学习的态度来上这节课的。今天我也是借班上课。下面就我所上的这堂课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三角形特性P59-60的内容、学生通过以前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及其特性。为后面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课主要采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自主推导出定义,建立学习成就感,信心。

  根据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安康夜景三桥图与金字塔图请学生欣赏,通过观察找共同点(三角形)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感受三角形来源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精神,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兴趣。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课堂中心环节,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1、特点:(1)通过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指一指,让学生感受在玩中学,学中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和交流,从中活跃课堂气氛。

  2、定义:(2)通过“火眼金睛辩一辩”的开展,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在学生不同说法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老师适时用反例引导纠错),为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做好铺垫。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较好体现。让学生在主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字母表示法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看展示的那么多三角形不易区分,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并以此为契机引出下一个环节比高矮。

  4、高的教学

  通过“比一比,两个三角形”给三角形比高矮,生动形象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激发学习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1):上台找高共同小结定义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的之间联系,学以致用,便于更好利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

  (2):自主学习,验成果,通过学生试画,教师直观演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认知冲突、自省中提升认识,体会高的依存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和掌握高的画法,有效突破三角形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五)、练习:加深巩固画高,探索直角、三角形的高。

  (六)、找一找,拉一拉

  通过让学生两次拉的亲身体验感受四边形和三角形不同的.特性,在操作实验中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七)、全课小结:帮助系统梳理知识,回忆强化所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本节课上课的效果还不错,但是我让学生试着找高完成后,学习画高后没有更正,这是一点不足之处,应该让学生及时订正。

  一、是三角形有三条高,高不是唯一性的,两个三角形在那里比高矮这个情境设计有问题,如果设计成某动物住房子能住下吗?的情境就会好一些,这是这节课的硬伤。以后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知识的严谨性。

  二、有的老师下来提出需要把特点和概念的教学进行颠倒一下,我觉得就学生的认知而言,他就是先去关注事物的特征的,在逐步细化找出概念,有所分歧,我觉得值得探讨一下。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8

  三角形在*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而上过这节课后让我有了以下的一些反思:

  上课前我先画了两个三角形在黑板上,让学生去说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2)如果要画这样的一个图形,需要注意些什么?然后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画一画,边画边想要注意的地方?通过学生说出“线段” 和“围”,从面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看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学习了一些引入的方法,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还是遇到一个难点:在下三角形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相连”,这时我还是应借助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概念的表述,再在黑板上出示三条线段根据概念进行演示,让学生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只有具备了三点才能真正围出三角形。这时,对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才到位。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9

  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执教了《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在准备这节课是我也是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在教学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完善学习方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了比较深刻的体验。课后我通过和听课老师和家长的课后交流,他们认为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努力之处

  1.歌曲和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我精心收集了不少有关《三角形》内容的歌曲,最终通过筛选我加入了《三角形的故事》这首歌曲,它不仅歌词精彩,画面生动而且符合数学的知识性,学生根据音乐的内容很自然地猜出课堂要研究的内容。同时三角形视频的加入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和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其它图形一起装点着美丽的世界,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三角形的研究。

  2.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特性。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操作探究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努力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活动一:动手制作三角形。

  小组准备了制作三角形的材料,有:三角板、彩色卡纸、剪刀、小棒(或吸管)、细绳等,鼓励他们合作动手做三角形,学生进行了许多精彩巧妙的方法展示,比如:

  a.用纸折或剪;

  b.用小棒摆;

  c.用绳子围;

  d.用身体围等

  尤其是林文轩想到的用绳子将吸管串起来形成的三角形和巩镓慧、王辛泽用脚摆出的三角形让我印象深刻,我看到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闪光。

  活动二:动手画三角形。

  在画三角形中学生进行大胆地尝试和不同方法地展示,然后课件中电脑小博士又进行了展示,接着我也在黑板上展示了不同的方法:先在不同方向点3个点,再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连起来,一个三角形就画好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了画三角形的不同方法,获得对三角形深刻的认识。

  活动三:探究三角形的高。

  我创设以下情境引出高:小松鼠和长颈鹿很喜欢三角形,它们住在正面是三角形的房子里,请猜一猜,长颈鹿住的是几号房?说说你的理由。请学生上前来指一指并说一说,他们很自然的就正确找到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然后尝试画高,并请学生讲解画高时要注意的问题:高要画成虚线,同时加上垂直符号,再标出底和高。

  活动四: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稳定性是在抽象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在探究特性中,“比比谁的力气大”男生和女生的拉框架的比赛吸引了孩子们的思考,他们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仅仅这样,探究仅停留在表面,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请学生用牙签摆一摆:a.你能摆出几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b.你能摆出几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最终他们发现:用同样的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所以三角形有稳定性;而用同样的四根小棒,可以摆出很多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所以四边形容易变形,这样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3.置身生活,感悟价值。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我们要善于为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生活氛围中积累活动经验。课堂中当学生用实验证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时我出示大量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利用这一特性例子,向学生展示了衣架、自行车、篮球架、太阳能热水器、电线杆、双人漫步机它们都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时告诉他们其实有关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仅仅我们人类善于利用,有些动物似乎也懂得三角形的好处,袋鼠休息的时候坐在自己的尾巴上,它的尾巴被称作“第三只脚”,尾巴和它的两只脚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然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再找到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课堂最后,我出示了一组三角形的图片,内容有:鸟巢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会场,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320多米,有12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法国的罗浮宫是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距今已有800多年。胡夫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高136.5米,相当于40层摩天大厦高,塔身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总重量约为684万吨,是埃及国家的象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以及三角形的魅力,他们由衷地感受到三角形功不可没!

  4.善用评价,鼓励学生。

  课前我请所有来听课的家长每人用心制作了一颗精美的小星星,精心设计了评选表现之星的环节,受这个活动的带动,所有的学生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尤其王小易的妈妈更为有心,她给每一个孩子发放了一颗小星星,奖励所有孩子的表现,对学生是个莫大地鼓励,这一环节使孩子们倍受鼓舞。

  二、努力之处

  1.增加画图示范环节。

  在教学画高这一环节虽然学生尝试画高,课件也进行了演示,但是我也应该再亲自示范来画高时,完整地演示高的画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科学把控教学时间。在小组展示汇报时我应更好地把控时间,这样可以有时间对习题中的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画高的方法进行训练。

  弗赖登塔尔说:“学一个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做”,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充分体验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0

  前些天我进行了《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的教学,上完课后感觉效果不错,学生掌握的很好。课下,我对《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具体如下:

  一、在活动中感知,培养实践意识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让学生了经历了找三角形,画三角形,说三角形,做三角形、拉三角形等活动。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让学生分别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然后亲自动手拉一拉,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观察埃及金字塔,找斜拉桥的高,自学探究理解高的含义,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数学活动中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自学,课堂上根据自学情况让学生进行交流,企图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独特的稳定性,在教学三角形的含义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态演示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并在练习中让学生理解围成的含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自己来总结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叫做三角形。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课始,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三角形,从生活中找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构成的,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又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环节,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判断小兔和小猴谁围得篱笆更牢固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先学后教,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按照我校“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让学生先根据设问导读自学,先学后教,这样各层次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在本节课探究三角形的高时,由于学生有了自学基础和画*行四边形的经验基础,已经试着画了高,又在小组里交流了画高的方法、步骤,在展示环节,又让展示小组到黑板上画高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画的。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高的画法,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课本,从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快要结束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播放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例子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人类的智慧。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生活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

  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概念的教学还不够突出,画高的地方引导还不是很好,没很好的突破难点,关于怎样做三角形的高,个别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做练习时,我发现一个学生的三角尺放错了,另一个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这个问题,没有给孩子放宽画高的空间,应该让孩子多练习正确地放一放三角尺。如果这两个环节处理得到位,会使全班同学对高的认识和画法更清晰。

  总之,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扩展2)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0篇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

  三角形在*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上过这节课后有如下的一些反思:

  在新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获得新知的方法,首先通过画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认识三解形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图形判断,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三个关键词,学习巩固三角形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知识比较牢固。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画三角形的高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在导学单上自己尝试着画各种三角形的高,画完之后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我在给大家在黑板上演示,学生找到自己与我画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掌握三角形的画法,学生在这一环节能把认识底和高,知道三条底就有三条高,和会画一条底边上的高这三点掌握好就可以了,在后续的练习时再深入探讨,一步一个台阶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扎实。在用A、B、C表示三角形时我用取名字的方式学习三角形的字母表示,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请学生列举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 实验、解释— 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不足之处:

  (1)在给三角形下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我还是应借助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概念的表述,再在黑板上出示三条线段根据概念进行演示,让学生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只有具备了三点才能真正围出三角形。这时,对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才到位。

  (2)在画三角形高时,由于教学环节忽略了对概念的反复强调和细致理解,结果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和不向底边作垂线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多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2

  前些天我进行了《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的教学,上完课后感觉效果不错,学生掌握的很好。课下,我对《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具体如下:

  一、在活动中感知,培养实践意识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让学生了经历了找三角形,画三角形,说三角形,做三角形、拉三角形等活动。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让学生分别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然后亲自动手拉一拉,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观察埃及金字塔,找斜拉桥的高,自学探究理解高的含义,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数学活动中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自学,课堂上根据自学情况让学生进行交流,企图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独特的稳定性,在教学三角形的含义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态演示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并在练习中让学生理解围成的含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自己来总结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叫做三角形。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课始,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三角形,从生活中找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构成的,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又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环节,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判断小兔和小猴谁围得篱笆更牢固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先学后教,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按照我校“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让学生先根据设问导读自学,先学后教,这样各层次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在本节课探究三角形的高时,由于学生有了自学基础和画*行四边形的经验基础,已经试着画了高,又在小组里交流了画高的方法、步骤,在展示环节,又让展示小组到黑板上画高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画的。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高的画法,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课本,从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快要结束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播放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例子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人类的智慧。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生活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

  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概念的教学还不够突出,画高的地方引导还不是很好,没很好的突破难点,关于怎样做三角形的高,个别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做练习时,我发现一个学生的三角尺放错了,另一个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这个问题,没有给孩子放宽画高的空间,应该让孩子多练习正确地放一放三角尺。如果这两个环节处理得到位,会使全班同学对高的认识和画法更清晰。

  总之,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3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课标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第二次,画三角形的高。事实上,这两次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许多同仁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毛瑟顿开,我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思考一:什么情况需要小组合作?

  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安排小组合作学*结概念显得有些多余。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认识简单的图形,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三角形的图形印象,能辨别出三角形,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有的仅仅是一些模糊的认识。由于学生认知水*达不到,很难将概念表述清楚,即使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也难以达到教师想要的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显得十分牵强。作为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认识过程。对于学生的要求适中,不能操之过急。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主要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发挥作用,实现1+1>2的效果,使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思考二:小组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虽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垂直与*行、*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积累了画高的感性经验,但是三角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仍然是教学的难点。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十分必要。从实际情况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而是学生在辨析中把握画高的正确方法,使思维不断得到修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能量无限,就看我们如何去开发、去利用。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4

  学生对三角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从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开始,并提问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用到三角形?从而激发了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探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资源并互动升华推进教学促进生成。在对三角形稳定性研究中让学生先猜想为什么要在那些地方用三角形,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与四边形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对椅子腿的加固路边的小树固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很多地方自己觉得不足,值得反思。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这样效果势必会更好。在教学中生生互动做得也不到位。在互动升华的过程中点拨回应还不够有力。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5

  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执教了《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在准备这节课是我也是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在教学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完善学习方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了比较深刻的体验。课后我通过和听课老师和家长的课后交流,他们认为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努力之处

  1.歌曲和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我精心收集了不少有关《三角形》内容的歌曲,最终通过筛选我加入了《三角形的故事》这首歌曲,它不仅歌词精彩,画面生动而且符合数学的知识性,学生根据音乐的内容很自然地猜出课堂要研究的内容。同时三角形视频的加入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和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其它图形一起装点着美丽的世界,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三角形的研究。

  2.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特性。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操作探究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努力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活动一:动手制作三角形。

  小组准备了制作三角形的材料,有:三角板、彩色卡纸、剪刀、小棒(或吸管)、细绳等,鼓励他们合作动手做三角形,学生进行了许多精彩巧妙的方法展示,比如:a.用纸折或剪;b.用小棒摆、c.用绳子围;d.用身体围等,尤其是林文轩想到的用绳子将吸管串起来形成的三角形和巩镓慧、王辛泽用脚摆出的三角形让我印象深刻,我看到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闪光。

  活动二:动手画三角形。

  在画三角形中学生进行大胆地尝试和不同方法地展示,然后课件中电脑小博士又进行了展示,接着我也在黑板上展示了不同的方法:先在不同方向点3个点,再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连起来,一个三角形就画好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了画三角形的不同方法,获得对三角形深刻的认识。

  活动三:探究三角形的高。

  我创设以下情境引出高:小松鼠和长颈鹿很喜欢三角形,它们住在正面是三角形的房子里,请猜一猜,长颈鹿住的是几号房?说说你的理由。请学生上前来指一指并说一说,他们很自然的就正确找到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然后尝试画高,并请学生讲解画高时要注意的问题:高要画成虚线,同时加上垂直符号,再标出底和高。

  活动四: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稳定性是在抽象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在探究特性中,“比比谁的力气大”男生和女生的拉框架的比赛吸引了孩子们的思考,他们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仅仅这样,探究仅停留在表面,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请学生用牙签摆一摆:a.你能摆出几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b.你能摆出几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最终他们发现:用同样的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所以三角形有稳定性;而用同样的四根小棒,可以摆出很多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所以四边形容易变形,这样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3.置身生活,感悟价值。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我们要善于为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生活氛围中积累活动经验。课堂中当学生用实验证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时我出示大量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利用这一特性例子,向学生展示了衣架、自行车、篮球架、太阳能热水器、电线杆、双人漫步机它们都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时告诉他们其实有关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仅仅我们人类善于利用,有些动物似乎也懂得三角形的好处,袋鼠休息的时候坐在自己的尾巴上,它的尾巴被称作“第三只脚”,尾巴和它的两只脚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然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再找到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课堂最后,我出示了一组三角形的图片,内容有:鸟巢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会场,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320多米,有12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法国的罗浮宫是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距今已有800多年。胡夫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高136.5米,相当于40层摩天大厦高,塔身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总重量约为684万吨,是埃及国家的象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以及三角形的魅力,他们由衷地感受到三角形功不可没!

  4.善用评价,鼓励学生。

  课前我请所有来听课的家长每人用心制作了一颗精美的小星星,精心设计了评选表现之星的环节,受这个活动的带动,所有的学生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尤其王小易的妈妈更为有心,她给每一个孩子发放了一颗小星星,奖励所有孩子的表现,对学生是个莫大地鼓励,这一环节使孩子们倍受鼓舞。

  二、努力之处

  1.增加画图示范环节。

  在教学画高这一环节虽然学生尝试画高,课件也进行了演示,但是我也应该再亲自示范来画高时,完整地演示高的画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科学把控教学时间。在小组展示汇报时我应更好地把控时间,这样可以有时间对习题中的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画高的方法进行训练。

  弗赖登塔尔说:“学一个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做”,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充分体验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6

  学生对三角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从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开始,并提问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用到三角形?从而激发了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探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资源并互动升华推进教学促进生成。在对三角形稳定性研究中让学生先猜想为什么要在那些地方用三角形,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与四边形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对椅子腿的加固路边的小树固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很多地方自己觉得不足,值得反思。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这样效果势必会更好。在教学中生生互动做得也不到位。在互动升华的过程中点拨回应还不够有力。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7

  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执教了《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在准备这节课是我也是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在教学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完善学习方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了比较深刻的体验。课后我通过和听课老师和家长的课后交流,他们认为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努力之处

  1.歌曲和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我精心收集了不少有关《三角形》内容的歌曲,最终通过筛选我加入了《三角形的故事》这首歌曲,它不仅歌词精彩,画面生动而且符合数学的知识性,学生根据音乐的内容很自然地猜出课堂要研究的内容。同时三角形视频的加入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和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其它图形一起装点着美丽的世界,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三角形的研究。

  2.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特性。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操作探究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努力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活动一:动手制作三角形。

  小组准备了制作三角形的材料,有:三角板、彩色卡纸、剪刀、小棒(或吸管)、细绳等,鼓励他们合作动手做三角形,学生进行了许多精彩巧妙的方法展示,比如:

  a.用纸折或剪;

  b.用小棒摆;

  c.用绳子围;

  d.用身体围等

  尤其是林文轩想到的用绳子将吸管串起来形成的三角形和巩镓慧、王辛泽用脚摆出的三角形让我印象深刻,我看到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闪光。

  活动二:动手画三角形。

  在画三角形中学生进行大胆地尝试和不同方法地展示,然后课件中电脑小博士又进行了展示,接着我也在黑板上展示了不同的方法:先在不同方向点3个点,再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连起来,一个三角形就画好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了画三角形的不同方法,获得对三角形深刻的认识。

  活动三:探究三角形的高。

  我创设以下情境引出高:小松鼠和长颈鹿很喜欢三角形,它们住在正面是三角形的房子里,请猜一猜,长颈鹿住的是几号房?说说你的理由。请学生上前来指一指并说一说,他们很自然的就正确找到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然后尝试画高,并请学生讲解画高时要注意的问题:高要画成虚线,同时加上垂直符号,再标出底和高。

  活动四: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稳定性是在抽象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在探究特性中,“比比谁的力气大”男生和女生的拉框架的比赛吸引了孩子们的思考,他们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仅仅这样,探究仅停留在表面,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请学生用牙签摆一摆:a.你能摆出几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b.你能摆出几种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最终他们发现:用同样的三根小棒,无论怎样摆,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所以三角形有稳定性;而用同样的四根小棒,可以摆出很多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所以四边形容易变形,这样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3.置身生活,感悟价值。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我们要善于为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生活氛围中积累活动经验。课堂中当学生用实验证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时我出示大量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利用这一特性例子,向学生展示了衣架、自行车、篮球架、太阳能热水器、电线杆、双人漫步机它们都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时告诉他们其实有关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仅仅我们人类善于利用,有些动物似乎也懂得三角形的好处,袋鼠休息的时候坐在自己的尾巴上,它的尾巴被称作“第三只脚”,尾巴和它的两只脚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面。然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再找到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课堂最后,我出示了一组三角形的图片,内容有:鸟巢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会场,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320多米,有12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法国的罗浮宫是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距今已有800多年。胡夫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高136.5米,相当于40层摩天大厦高,塔身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总重量约为684万吨,是埃及国家的象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以及三角形的魅力,他们由衷地感受到三角形功不可没!

  4.善用评价,鼓励学生。

  课前我请所有来听课的家长每人用心制作了一颗精美的小星星,精心设计了评选表现之星的环节,受这个活动的带动,所有的学生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尤其王小易的妈妈更为有心,她给每一个孩子发放了一颗小星星,奖励所有孩子的表现,对学生是个莫大地鼓励,这一环节使孩子们倍受鼓舞。

  二、努力之处

  1.增加画图示范环节。

  在教学画高这一环节虽然学生尝试画高,课件也进行了演示,但是我也应该再亲自示范来画高时,完整地演示高的画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科学把控教学时间。在小组展示汇报时我应更好地把控时间,这样可以有时间对习题中的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画高的方法进行训练。

  弗赖登塔尔说:“学一个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做”,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充分体验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8

  首先感谢各级领导专家给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交流的*台,我是带着向两位前辈学习的态度来上这节课的。今天我也是借班上课。下面就我所上的这堂课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三角形特性P59-60的内容.学生通过以前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及其特性。为后面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课主要采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自主推导出定义,建立学习成就感,信心。

  根据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安康夜景三桥图与金字塔图请学生欣赏,通过观察找共同点(三角形)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感受三角形来源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精神,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兴趣。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课堂中心环节,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1、特点:(1)通过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指一指,让学生感受在玩中学,学中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和交流,从中活跃课堂气氛。

  2、定义:(2)通过“火眼金睛辩一辩”的开展,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在学生不同说法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老师适时用反例引导纠错),为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做好铺垫。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较好体现。让学生在主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字母表示法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看展示的那么多三角形不易区分,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并以此为契机引出下一个环节比高矮。

  4、高的教学

  通过“比一比,两个三角形”给三角形比高矮,生动形象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激发学习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1):上台找高共同小结定义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的之间联系,学以致用,便于更好利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

  (2):自主学习,验成果,通过学生试画,教师直观演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认知冲突、自省中提升认识,体会高的依存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和掌握高的画法,有效突破三角形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五)、练习:加深巩固画高,探索直角、三角形的高。

  (六)、找一找,拉一拉

  通过让学生两次拉的亲身体验感受四边形和三角形不同的特性,在操作实验中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七)、全课小结:帮助系统梳理知识,回忆强化所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本节课上课的效果还不错,但是我让学生试着找高完成后,学习画高后没有更正,这是一点不足之处,应该让学生及时订正。

  一、是三角形有三条高,高不是唯一性的,两个三角形在那里比高矮这个情境设计有问题,如果设计成某动物住房子能住下吗?的情境就会好一些,这是这节课的硬伤。以后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知识的严谨性。

  二、有的老师下来提出需要把特点和概念的教学进行颠倒一下,我觉得就学生的认知而言,他就是先去关注事物的特征的,在逐步细化找出概念,有所分歧,我觉得值得探讨一下。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9

  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照“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个思路来教学的。

  一开始就用课件出示生活中多个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如:红领巾、桌球架、路标等,从这些生活中常见物体中引入三角形,激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尝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互相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几条边,再集体交流。再根据这些特点,判断课件出示的几个图形,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一定是三条线段围起来的图形,然后课件出示三条线段,问学生怎么变成一个三角形,学生自然想到将三条线段移动一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动态演示了三角形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这样学生自然地想到三角形的含义,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既然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角形,就会想到如何区分的问题,一个三角形有边、角、顶点。为了方便,一般用英文字母表示,如三角形ABc,每条边,每个角,每个顶点就都可以用字母表示出来了,同时说出每个角的对边是什么,每条边对应的角是什么,培养了学生用符号表示的思想。

  接着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物体,如:单车、电线杆上的支架等。这时不急着下结论,而是运用学具,每个学生拼一个四边形拉一拉,再拼一个三角形,也拉一拉,让学生亲身体检到三角形是不容易拉动的,也就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特性的含义,知道了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三角形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后,马上出示一把摇摇晃晃的椅子和木条,问学生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用木条钉到椅子的脚上,并构成三角形,这样更加稳固。这就把所学的知识马上运用到了生活中。

  接着课件出示两个含有三角形结构,但高低又不同的房子,问哪里是松鼠的家?哪里是长颈鹿的家?学生马上会想到房子高的是长颈鹿的家,矮的是松鼠的家,也就是三角形高的是长颈鹿的家,三角形矮的是松鼠的家。从这个生活实例中引出三角形的高。马上就出示三种表示房子的高即表示三角形的高,要求学生分小组交流,看哪一种能正确反映三角形的高,讨论后,不急着下结论,而是叫一名学生上台,老师用各种不正确的方法量这个学生的身高,学生看了后自然想到这是不对的量法,那怎样量呢?叫一名学生上来量。从这个生活实例中,学生想到量身高必须是从头顶量到脚底,这时马上引导学生想到量三角形的高,必须也从最高点即顶点量到最低点即这个顶点的对边,而且必须是垂直于底边的一条线段,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三角形的高的真正含义。既然三角形有高,那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这时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要求学生打开书自学,然后全班交流,一字一句地读、理解,从高的含义中引导学生想到,三角形有三条高,每条高都是一条垂直的线段。

  理解了高的含义,肯定就会想到如何画高呢?首先让学生尝试画高,在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内画一条指定底边上的高,画好后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的能力探究能力。将部分学生画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讲评,最后总结出画三角形高的基本方法。

  掌握了画高的方法后,再练习画高,画好后又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画法。同时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大家一起讲评,并纠正错误的画法,接着出示几种画高时,放三角板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哪种才是正确的放法,加深学生对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节课内容多,知识量大,新的数学述语多,但学生参与面大,人人动了手,都亲身体验了画高的方法。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从生活中来,又回到了生活中去,做到学数学,又用数学,充分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特点,学生快快乐乐地,情绪激昂的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效果明显。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0

  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其知识基础是四上“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掌握的都不错,但事实上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尤其是画高,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理解总是不到位,错误率很高,主要表现在:

  1、没有找着顶点的就画的(三角形的高线要经过相应的顶点);

  2、不够垂直的;

  3、画完没有作垂直记号的;

  4、最严重的错误是钝角三角形的钝角边上的高(学生不知道把边延长)。

  即使在当天的作业订正过程中又反复强调,学生掌握情况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从教材出发,书上对高的定义是“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对边叫做底。就定义而言,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一是学生对“对边”的概念不太理解,要弄清“高”先得搞清楚“对边”是怎么一回事;还有向对边做垂线,如何作垂线?用直角三角尺画的话,直角如何放?这里联系到教学原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相关内容。另外教材中规定,两条线相交是指这两条线所在的直线相交。学生理解的如何也影响了画直线的垂线的正确性。那么,到底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已以上内容呢?

  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先要把三角形的高的定义讲解透彻,抓住定义的要点,当时讲本节课,我先让孩子说说对高定义的理解,比如哪是顶点,哪是顶点的对边,什么是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边,底边是相对什么来定义的等等……

  接着就转向画高,先让孩子说说怎样画高,孩子根据课本知道过顶点相对边做垂线,可是课本上没有说怎样用三角板画高,这也是一个难点,好多孩子能找到顶点,知道往对边引垂线,已经突破一个难点,用三角板画高,往往讲多次还有孩子拿着三角板不知道如何利用,会利用的又是把三角板做直尺用,所以我让孩子讨论画高时我们应该借助什么?为什么?让孩子们讨论后得出用直角三角板比较好,并说出原因,接着大家共同得出用直角三角板化高方法,这是第二个难点的突破。

  练习时,对于教材中做一做1中的题目,学生也能应付自如,基本没有错误,然而,在做“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时,错误就多了,尤其是底边在上面或斜着的,错的学生更多,而且错误类型也很多,有的没有从对应顶点出发,有的没有画指定对边的高,更多的是没有垂直却还好好的画着直角标记,气人!还想着把知识点拓展一下,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看来,难!!找来几个画错的学生,让他当面订正,却发现学生手拿着三角尺不停的转动,就是不知道怎么摆,“画哪条底边上的高?”学生很快的指了一下。“那就画啊,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靠在指定底边上,从对应顶点开始,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学生转动着三角尺,紧张的摆弄着,还是不对,不是找错对应顶角,就是没有和指定底边垂直。“应该和这条底边垂直!”我禁不住提高了声音,抓起手边的直尺指向指定底边,还是不行,没办法,我一边帮他把直尺放到指定底边上,一边让他把三角尺的直角边靠上来,就这样,一摆,一移,一画,一条漂亮的“高”画成了。“再画这条边上的高。”我一边把尺塞到孩子手里,一边教他,“直尺放到指定底边上,再把三角尺的直角边靠上来,移动到对应顶点后画。”很快的,一条高又画好了。

  原来如此,学生看到了指定“底边”,却没有真正感受到,而只有把直尺放到了指定底边上,直尺与三角尺直角边真正的“亲密接触”了,学生才真正的感受到了。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扩展3)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3篇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

  1、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些生活中的资源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本节课从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入,利用这个生活资源弥补课程资源的不足,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在画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后,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高”的意义没有理解,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因此,先利用三角形帮助学生找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分散三角形“高”定义中的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不同的高及相应的底。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2

  老师们,又一届秋实杯晒课,因匡老师女儿马上面临高考,所以我被迫冲到前线。当初因为时间的不确定,所以只有把内容尽量选在后面,且不会与其他内容发生太大冲突。当真正准备完这节课的时候才发现,这节课概念多,知识零碎,不容易讲好。这一课,知识目标比较清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内部的高”。当时展课后雪梅就在说这节课的容量太大,可能要上完内容很难,下来后我也在思考,究竟怎样取舍才合适,不过最后的结果却是哪一块都没有省略,似乎省略了哪一块课就不够完整。这与我的个人性格有关,一遇到选择性的问题,我就有些障碍。所以最后这节课还是没能上完,遗憾!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我做到了:

  (一)组织有效“活动”,促进学生理解。

  (二)“探究”式学习方式。

  课的开始,我出示了一些世界上有名的建筑,一些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建都有三角形,或者整体造型近似于三角形。一反面激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从而顺势揭示课题。

  对于“三角形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其机械的记忆,而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且在画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接着观察自己的三角形有哪几部分组成?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就是三角形?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前两个三角形的判断得出三角形是封闭图形,所以“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通过第3、4个图形总结出三角形必须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里重点强调,“三条线段”“围成”。这时,孩子们就在自然而然的观察中自己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下一步,“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的理解及画法”,首先给三角形取名字,然后学习“顶点和它对应的边”。对于高的理解,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在四年级上册时,已经认识了*行四边和梯形的高,所以本课学生对于高的认识是有基础。

  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判断哪幢别墅是长颈鹿的家,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接着,为了让学生清晰的展现原先思考中对高的表象,我出现了三幅三角形ABC不同的高的画法。在对比判断中使有点模糊的高的表象清晰起来。然后再让学生看看书中对高与底的解释,使文字与图结合起来理解。但这些还不够,由于学生之间阅读理解的差异性,我又以最直观的方法——电脑演示画高,达到使所有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如何画高这一目的.。最后,让学生在自己刚上课时画的三角形上画高,运用一人画,一人看的方式,让同桌的同学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对于“三角形的特性”这一部分知识,我再次设计了一个大力士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至于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想不是这节课的内容,安排了作为课后研究。最后,让大家欣赏一些生活中带有三角形的物体,与课的开头照应,说明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是否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留意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科学。课前设想得再好,一到课堂上就不是那么事了。本节课遗憾之处:在探讨什么是三角形一环节,节奏不够紧凑,稍显拖沓,造成了第二个遗憾,课堂作业未能处理完。同时也发现学生的基础差,思维差,遗忘性较大,学习自觉性不够。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认真完成。这些也是造成未能完成本课的原因。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3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课标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第二次,画三角形的高。事实上,这两次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许多同仁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毛瑟顿开,我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思考一:什么情况需要小组合作?

  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安排小组合作学*结概念显得有些多余。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认识简单的图形,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三角形的图形印象,能辨别出三角形,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有的仅仅是一些模糊的认识。由于学生认知水*达不到,很难将概念表述清楚,即使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也难以达到教师想要的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显得十分牵强。作为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认识过程。对于学生的要求适中,不能操之过急。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主要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发挥作用,实现1+1>2的效果,使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思考二:小组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虽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垂直与*行、*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积累了画高的感性经验,但是三角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仍然是教学的难点。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十分必要。从实际情况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而是学生在辨析中把握画高的正确方法,使思维不断得到修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能量无限,就看我们如何去开发、去利用。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扩展4)

——《三角形特性》教学反思3篇

《三角形特性》教学反思1

  三角形在*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上过这节课后有如下的一些反思:

  一、导入。

  导入时我采用亲切自然的交谈与共同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使学生产生继续研究三角形的兴趣和需求。本课在导入时学生的兴趣高涨,很多学生都纷纷说出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三角形,达到了理想效果,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足之处就是,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有一个是三角形的饼干图片不太清楚,学生看后没有马上看清楚是什么东西。

  二、教授知识过程。

  在新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获得新知的方法,首先通过画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从“画一个三角形”到“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思考抽象的空间。依学生的表述呈现反例图形,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这些表述(说法)不准确。由此,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深入,激起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强烈欲望。接着在“画画、想想”的基础上,借助彩笔娃娃画的三条线段让学生再次经历三角形的形成过程,从而比较准确的表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项活动生动有趣,进一步的观察、讨论切实升华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通过图形判断,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三个关键词,学习巩固三角形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知识比较牢固。借助判断题中的三角形作为直观支撑,让学生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抽象概括三角形的基础特征。学生亲历抽象概括三角形特征的过程,尝运用比较、分析、总结概括的方法提高了比较、分析、总结和概括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用A、B、C表示三角形时先由教师示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作引导,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活动过程细腻、扎实、学生不但掌握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还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用字母表示的方法,之后,请学生“也用三个字母,表示出自己所画的三角开”,提供了让学生运用字母表示的空间。巩固学生对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方法掌握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最后一个环节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本环节分为三个层次。“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探究做好准备;“活动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通过“拉一拉”发现只有三角形拉不动,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实践应用”首先让学生借助图片回忆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进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老师放稳相框等,学生经历了以已有经验作起点——运用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整节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每项活动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领悟数学的价值。

  三、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精心备课,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还是遇到了难点:在给三角形下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已经充分的理解了概念,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这时没有必要再多次重复三角形的概念了。

  由此看出,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高质量教学。

《三角形特性》教学反思2

  这节课概念多,知识零碎,不容易讲好。这一课,知识目标比较清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内部的高”。

  课的开始,我出示了一些世界上有名的建筑,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建筑上都有三角形,或者整体造型近似于三角形。然后出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对于三角形自己都有哪些知识储备,然后引入课题——继续深入认识三角形。对于“三角形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其机械的记忆,而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且在画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接着观察自己的三角形有哪几部分组成?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就是三角形?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前两个三角形的判断得出三角形是封闭图形,所以“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通过第3、4个图形总结出三角形必须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里重点强调,“三条线段”“围成”。这时,孩子们就在自然而然的观察中自己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下一步,“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的理解及画法”,首先给三角形取名字,然后学习“顶点和它对应的边”。对于高的理解,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在四年级上册时,已经认识了*行四边和梯形的高,所以本课学生对于高的认识是有基础。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顶点A如果想到它的对边去,有没有一条最近的路?”引导孩子们回忆出“垂直线段最短”,同时回顾“过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几条垂线?”勾起学生联想到四边形时的高的含义,以及三角形和*行四边形高的区别,这些理解都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接着,为了让学生清晰的展现原先思考中对高的表象,我出现了三幅三角形ABC不同的高的画法。在对比判断中使有点模糊的高的表象清晰起来。然后再让学生看看书中对高与底的解释,使文字与图结合起来理解。但这些还不够,由于学生之间阅读理解的差异性,我又以最直观的方法——电脑演示画高,达到使所有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如何画高这一目的。最后,让学生在自己刚上课时画的三角形上画高,同时发现一些孩子由于开始画的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就不知道该怎么画高了。于是,我利用孩子们提出的这一问题,先引导孩子们观察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用画高的方法让他们看出两条边就是其余的两条高,再用电脑演示出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告诉学生钝角三角形其余需要延长边画高的方法不要求掌握,只是让他们了解即可。

  最后,给大家抛下一个思考的问题,“我们刚才已经总结出三角形有三条边,那么这三条边又有什么特点?是不是任意长度的三条边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

  由于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叫顶点对应的边”以及“如何画高”的时候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所以讲完画高时就已经下课了,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临时加上的……由于板书时,我只写了“三角形”(原本打算等讲到“特性”时再把课题补充完整的`),所以这样收尾大家也没感觉到课没讲完,以为这节课我只是让大家学习初步“认识三角形”呢!

  接下来就是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了,这部分知识本来在四一班试讲的时候,讲出了,但是真正到四二班的时候,却没时间了……郁闷……

  对于“三角形的特性”这一部分知识,我原本的设计是发给学生每人三根小棒(大家一样),然后我手里也拿三根和他们一样的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个和我不一样的三角形,或者小组内摆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动手尝试和比较,大家发现不管怎么所有摆出的三角形都是一样的,同时想一想如果是四根小棒可以摆成什么形状?接着通过拉一拉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不管怎么拉都拉不动,也拉不成其他的形状,而*行四边形可以拉成长方形,通过比较得出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而*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从这两个试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稳定性不应该仅仅是因为学具中两种图形在拉的过程中有无变形,三角形稳定是因为它的三条边长度固定,所以三角形的形状也固定,不可能再围成另外一个形状的三角形,但四边形是可以围成不同形状的四边形的。从这点上考虑,我就在突破三角性具有稳定性这个重点时,加上一个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环节,结合学具和摆出的三角形更深一层次的体会三角形为什么会稳定性,会不易变形。

  最后,让大家欣赏一些生活中带有三角形的物体,与课的开头照应,说明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是否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留意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后作业是一个如何修理椅子和如何固定小树,这两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其实,这节课除了在本班没有讲完有些遗憾外,课后还感觉有些不太妥当的地方:

  1、在引导学生比赛画三角形这一环节,我觉得可以带领学生拿小棒去拼一拼、摆一摆,那样会使他们更加明确三角形由三条边围组成。学生在画完并剪下三角形以后,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去摸一摸三角形,去深刻感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也许那样会更好一些。

  2、在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三角形时,比如篮球架、书桌的什么地方有三角形构架呢?是不是应该引导学生说的再具体一些?避免给个别学生造成混淆?”

  3、上册“画高”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说明上学期这一部分教师讲的不够扎实。

  不管准备的多充分,预设的效果有多好,试课的时候有多成功,可真正的让老师们看到的是一节没讲完的课,最起码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所以这节课还是失败的。没关系,只要看到了这次绊脚的石头,下次才会想出更好的办法除掉它,才不会再次忽略它。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扩展5)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

  此次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团队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三角形的认识》,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较好的实现了课前的预设。现在由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全体同学都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同学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在想象与猜想中发现解决问题,在悬念与比较观察中总结特征,在激励与创造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在评价与交流中学会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是本节课中的"闪光之处,当然,课堂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和遗憾,学生的思维有时过于活跃,在创造和操作中耽误过多时间等。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注个性差异,感悟数学的课堂魅力。

  二、教师的教学机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遇到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发挥教学机智,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节课中,老师……

  三、对本次三位一体活动的反思

  三位一体活动营建了一种和谐融洽的讨论氛围。大家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在这种既宽松*等,又理性严谨的研究氛围中,大家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见地和心得,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互相交流、启发,讨论受益匪浅,同时获取了宝贵而实用的教学技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

  因为把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从三角形的认识中分离出来,今天的课堂任务也就轻松了很多的.首先,我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很会就地取材的.有用钉子板的,有用铅笔的,有用小棒的.还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个量角器拼出了一个三角形.他们觉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有了这一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也就很轻松.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采用杨桃老师的方法,让学生一一列举出选择小棒的情况,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种一种地试过去.这样就避免了操作的杂乱无章,也有利于接下来分析小棒围成三角形的各种情况,进而总结出结论.有学生作了预习,所以很容易就说出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真正懂了,因为要把这个现成的概念背出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实践操作中,经过不断地练习和理解,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倒是另一个学生说出了: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一定比那条长的边长,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书本上的这句话更精确一些.

  在练习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是各位老师说的那一题,已知两边长度求第三边,一开始做的时候,学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举,然后再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一验证.结果只有两位学生把9种结果全部写完.值得表扬.

  今天教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中有一环节,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原先备课时,我想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与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发现。上课前备课时我又思考,要不要让他们思考、讨论、先交流出小棒的选择种类,再让他们一一去围,不至于学生漏选或重复围。这样一者可以节省时间,二者学生可以让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可又怕太过规范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再一细想,我们的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这些过程并学习到知识,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义的。于是在课中,我还是按原先的教学流程安排,在学生独立操作后集体交流时,我故意让漏掉一种选择形式的同学先汇报,再让其他同学补充,并提问,怎样能不漏选,也不多选。学生介绍在围之前先把在组合种类都写出来,然后再一一围,这样又对又快,也不会漏选或重复。有了实际体验,学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对大家的影响也大。教师课前的几分钟或几秒钟的思考,有时会有大的收获,所以我喜欢在上课前的这种思考,对我的成长也是一种帮助。

  今天教学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课,当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后,学生在判断三条线断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条边都加一次,看它们的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有些学生认为这样很麻烦。那有没有简单的判断方法呢?学生讨论片刻马上有学生想到:我们只要看最短的两条边,如果最短的两条边相加大于第三边的话,那这三条线段肯定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最短的两条线段相加小于或等于第三边的话,则不能围成三角形。把我想说的.话说的特别完整。看来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一定会给你惊喜。

  当然,教学中也有遗憾。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学具,我让学生自制学具,有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误差,就导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围了,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虽然在课上说明这是误差所导致,但以后如果再让学生自制教具,还是要注意这些问题。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3

  通源小学刘燕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

  2、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但是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习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因一个玩笑而被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

  说实在的,这个设计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4

  今天我上了两节《认识三角形》,为了这一节课,我们已经准备了近一周的时间,找资料、同科研究讨论、在进行修改备课,同时还准备了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小棒。

  三角形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角,线段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一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一、认识三角形,制作三角形;二、探索三角形边的秘密:三、引入生活,拓展。

  一、认识三角形。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上第一节课时,介绍三角形的特征时直接板书了: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从图形中直接抽象出了图形的特征,没有照顾到学生接受知识所需要的一个过程。虽然学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可是在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想到这一条被抽离出来的特征吗?值得怀疑。

  下午又上了一遍《三角形的认识》,这一次对于这一个问题我重新处理了一下:首先在学生画三角形后,我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在观察三角形后得出三角形的特征时,我没有像上午一样另外列出三角形的特征,而是直接在图上标出三角形的特征。并强调了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三条线段,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巩固练习: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起到过渡的作用。

  二、探索三角形的秘密

  通过实验活动验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学生每两至三人一组,每一组有四根长短不同的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任取三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做好试验结果表。并讨论“是不是任意的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是这一节课的关键。但是上午我在这一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来讨论,以至于后面的巩固练习显得有些仓促,有一个题目甚至还没有讲完,只讲了一下方法让学生下课后按照这一个方法来做。学生一时推导不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时,我应该适时的提醒,可当时我只提醒了几组同学,也一时不察,时间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每一个知识告一段落设计一个小练习以便学生巩固:小小判官(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三、引入生活,拓展

  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在这儿设计一个路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继续抽象知识,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间去。并能找出理由。最后的拓展题是为了使学生能下意识地找出最短的两条线段相加。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5

  案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拿出我们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看着能否围成三角形。

  生:操作实践。

  师:你们都围成了三角形了吗?怎么围的?

  生:演示。

  师:围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你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根据实验,说出三条边的关系。

  师:(小结)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反思:

  通过动手实践,自己探索,比较交流等活动,主动地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中,注意教具的四根小棒的粗细,尽量都细一些,防止操练中出现误差,早成影响,对于学生的探索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6

  前几天,在校内上了"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当我选定这一课之后,如何备课,如何上出新意,几天都困扰着我。手中的教材是浙教版的,这一课时安排的内容是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进行分类,并画三类按角分的三角形,而第二课时是认识等腰,等边的三角形,学习画三角形的高。当我着手备课时,我总是想着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考虑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别在将三角形进行分类时,我想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自己的观察,按照不同的标准来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而学生必然会出现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来分类,那我岂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教材进行处理,将三角形按角、按边分类的内容都在本节课完成呢?主意打定之后,经过两三天的思考,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教案出炉了!

  在本节课中,第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三角形,来理解并试着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而且着重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围成";让学生举生活中三角形的例子,从中抽象*面图形的三角形,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征,从而了解三角形的的各部分名称。第二环节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拉动三角形、*行四边形的学具,来体会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并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进而解决"凳子的腿摇晃了,该怎样修理"的问题。第三环节就是分类的环节,实践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都在自己的预设之中,学生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边的长短进行了分类,因此教学效果是挺不错的"!

  在本节课中,某些细节之处处理得还欠到位,比如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分类中,对不等边的这一类的特点强调不够些等等。

  总之,一堂公开课,让我收获了不少!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7

  今天我上了两节《认识三角形》,为了这一节课,我们已经准备了近一周的时间,找资料、同科研究讨论、在进行修改备课,同时还准备了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小棒。

  三角形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角,线段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一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一、认识三角形,制作三角形;二、探索三角形边的秘密:三、引入生活,拓展。

  一、认识三角形。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上第一节课时,介绍三角形的特征时直接板书了: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从图形中直接抽象出了图形的特征,没有照顾到学生接受知识所需要的一个过程。虽然学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可是在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想到这一条被抽离出来的特征吗?值得怀疑。

  下午又上了一遍《三角形的认识》,这一次对于这一个问题我重新处理了一下:首先在学生画三角形后,我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在观察三角形后得出三角形的特征时,我没有像上午一样另外列出三角形的特征,而是直接在图上标出三角形的特征。并强调了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三条线段,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巩固练习: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起到过渡的作用。

  二、探索三角形的秘密

  通过实验活动验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学生每两至三人一组,每一组有四根长短不同的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任取三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做好试验结果表。并讨论“是不是任意的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这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是这一节课的关键。但是上午我在这一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来讨论,以至于后面的巩固练习显得有些仓促,有一个题目甚至还没有讲完,只讲了一下方法让学生下课后按照这一个方法来做。学生一时推导不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时,我应该适时的提醒,可当时我只提醒了几组同学,也一时不察,时间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每一个知识告一段落设计一个小练习以便学生巩固:小小判官(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三、引入生活,拓展

  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在这儿设计一个路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继续抽象知识,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间去。并能找出理由。最后的拓展题是为了使学生能下意识地找出最短的两条线段相加。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本节课安排在完成整册新授任务后,通过师生的合作,将本册中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整合,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相应的情境,始终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教学。

  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因为美术课堂轻松无压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本节课时,力争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课堂上教师带动学生诵吟古诗、欣赏美图、拼摆图案、动手构图,所有的这一切既遵循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原则,也让学生在老师创始的情境中达到轻松复习的目的。

  2、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特点。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轻松的复习氛围,而且所有的知识均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并加以练习应用。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不再感到压力,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3、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以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设计中将知识的复习中穿插入语文的故事诵读、美术的绘图欣赏等等,使各个学科自然的贯穿在一起。另外知识的各复习环节,均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体验到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内涵。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9

  三角形的分类既作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实验方法,分小组完成。既可以利用手头已有的三角形,也可以用小棒摆其他的三角形,认识到三角形是无限多的,观察记录每个三角形角的情况,进而将三角形按角分三类。进而让学生比较三类三角形的异同点,使教学向深层次推进,促进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本课安排了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三角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重点放在只露出一个锐角来猜三角形上,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等能力。

  在前面判断三角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练习由浅入深,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习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因为把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从三角形的认识中分离出来,今天的课堂任务也就轻松了很多的.首先,我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很会就地取材的.有用钉子板的,有用铅笔的,有用小棒的.还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个量角器拼出了一个三角形.他们觉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有了这一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也就很轻松.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采用杨桃老师的方法,让学生一一列举出选择小棒的情况,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种一种地试过去.这样就避免了操作的杂乱无章,也有利于接下来分析小棒围成三角形的各种情况,进而总结出结论.有学生作了预习,所以很容易就说出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真正懂了,因为要把这个现成的概念背出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实践操作中,经过不断地练习和理解,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倒是另一个学生说出了: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一定比那条长的边长,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书本上的这句话更精确一些.

  在练习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是各位老师说的那一题,已知两边长度求第三边,一开始做的时候,学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举,然后再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一验证.结果只有两位学生把9种结果全部写完.值得表扬.

  今天教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中有一环节,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原先备课时,我想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与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发现。上课前备课时我又思考,要不要让他们思考、讨论、先交流出小棒的选择种类,再让他们一一去围,不至于学生漏选或重复围。这样一者可以节省时间,二者学生可以让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可又怕太过规范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再一细想,我们的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这些过程并学习到知识,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义的。于是在课中,我还是按原先的教学流程安排,在学生独立操作后集体交流时,我故意让漏掉一种选择形式的同学先汇报,再让其他同学补充,并提问,怎样能不漏选,也不多选。学生介绍在围之前先把在组合种类都写出来,然后再一一围,这样又对又快,也不会漏选或重复。有了实际体验,学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对大家的影响也大。教师课前的几分钟或几秒钟的思考,有时会有大的收获,所以我喜欢在上课前的这种思考,对我的成长也是一种帮助。

  今天教学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课,当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后,学生在判断三条线断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条边都加一次,看它们的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有些学生认为这样很麻烦。那有没有简单的判断方法呢?学生讨论片刻马上有学生想到:我们只要看最短的两条边,如果最短的两条边相加大于第三边的"话,那这三条线段肯定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最短的两条线段相加小于或等于第三边的话,则不能围成三角形。把我想说的话说的特别完整。看来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一定会给你惊喜。

  当然,教学中也有遗憾。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学具,我让学生自制学具,有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误差,就导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围了,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虽然在课上说明这是误差所导致,但以后如果再让学生自制教具,还是要注意这些问题。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扩展6)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5篇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1

  比例线段在*面几何计算和证明中,应用十分广泛,相对于已学的两条线段相等关系而言,四条线段成比例关系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解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在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一章后,我们及时组织了两节复习课,第一节课着重复习比例线段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第二节课则采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这节课的过程描述及课后反思。

  设计意图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补充,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本案例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课前学生自己对比例线段的运用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反思、总结,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挖掘题目资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形异实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三次恰到好处的电脑演示,向学生展示了电脑的省时、高效以及对数学实验的巨大帮助,推荐给他们运用电脑技术的学习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

  3 提升学生课堂关注点

  学生在体验了“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学习过程后,从单纯地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复习变为有意识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领悟。如在原问题的取点中教师小结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生在探究矩形的比值时就能意识地把解决特殊问题的策略、方法迁移到解决一般问题中去。在课堂小结中,学生也谈到了这点体会,而且还感悟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数学学习方法。

  两点思考

  “探究式教学”意在通过给学生创设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改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创新精神。结合二期课改要求本案例的尝试也引发了一些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1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贯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探究性学习作必要的补充”的原则?

  本案例是在前面的新课学习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课的复习中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必要的补充。就本课而言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由此反思:在*时的新课学习中如何落实两者的主辅关系呢?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如何照顾到班级学生参差不齐的各个层面,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呢?对此我们还应该作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2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合作交流”?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2

  《相似三角形》,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自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三角形相似的第一个简单的识别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感受较好:

  一、这一节课通过情景创设,引入新知较恰当,切合实际。教师用4分钟回顾提高后,教师用教学用的三角板提出要学生举起看起来与老师的这块相似的一块学生用三角板。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测、变量、计算和比较得出两块三角板相似的结论。这样引入能很好的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能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这节课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机会。不论是回顾旧知,还是探究新知,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比如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这些设计都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理念。

  三、教师在这节课中,通过设计问题和启发、引导,让学生悟出学习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比例对特殊三角形,教师提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对任意两个三角形,老师请学生量一量、算一算,结果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判断得出。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

  这节课感到遗憾的是有些学生操作计算速度慢,没有时间等待他们探索出给论。这样他们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不能更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3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以问题导入,循序渐近,由浅入深,从单一到综合,以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另外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亮点:教学过程中始终穿插一条主线:“基本图形”的巧妙应用,一条副线:培养学生学会看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另外,图形不同的变化形式也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习题的设计选用了近几年的中考题,拉近了教学与中考的距离。

  在这一堂课中,我觉得有几点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一、以多种形式(组合条件、添加条件、作相似三角形、练习等)强化学生对三角形相似判定的理解,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真正关注到中等偏下的学生,课堂中设计的问题有三分之二是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并在课堂中也正是让他们表现的。

  三、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一些*时从不发言的同学也在课堂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一、题量过大,课堂时间安排较紧,有些问题落实的还不够深入。

  二、出示了几道中考题,虽然学生做了,教师讲了,但没有从题目本身往深处挖掘,对中考命题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仅是为做题而做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入在研究《考纲》和学生,使复习课的效率更加的理想。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课前学生自己对比例线段的运用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反思、总结,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挖掘题目资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形异实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教师与学生*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

  3 提升学生课堂关注点

  学生在体验了“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学习过程后,从单纯地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复习变为有意识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领悟。如在原问题的取点中教师小结了从特殊到一

  般的归纳,学生在探究矩形的比值时就能意识地把解决特殊问题的策略、方法迁移到解决一般问题中去。在课堂小结中,学生也谈到了这点体会,而且还感悟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数学学习方法。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主要介绍了三种方法以及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从上下来的结果来看,不是很 理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定理的应用不是很熟练,特别对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不能灵活运用,夹角也不能准确找到.我想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图形的认知不深,对定理的理解不透,一味死记结论.不能理解每个量所表示的含义.我想在下一阶段中应培养他们认识图形的能力,合情推理的能力,争取这方面有所提高。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5

  我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时,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中线、对应角*分线、对应高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根据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诱导学生们在类比中,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抢着猜,大多数同学猜对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中线、角*分线、高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可对面积的比有争议,有的说等于相似比,有的说等于相似比的*方。我又及时诱导:猜想并不能代替证明,它只是一个推理,一个假设,你们应该再进一步深入,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去证明,看到底是谁的对,让它更有说服力,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马上开始证明,这一节课掌握的很好。而且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是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得到的正确结论。这一节课中,引导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诱”的过程,让学生利用这个思维惯性去“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就是“思”的过程。

  这个“猜想”不是凭空瞎猜,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思维的延伸、拓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扩展7)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图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数方格的方法是求三角形面积的一种方法,但不是最普通适用的方法,为了引起学生对探索三角形面积产生强烈的欲望,在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我有意出示一块很大很大的草地,问学生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从而激发学生初步探究。

  引导学生结合复习环节中的*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想到把三角形转变成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前我请学生准备了一些三角形,课中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用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探索,在学生展示出各种转化图形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经历探索之后的获得的成功,是另人快乐的,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是美好的,这正是我们教师的期待,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五(5)班学生总体来说思维活跃、个性较强,我针对这一实际,对教学进行了这样的安排:在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两次操作:第一次,把三角形拼成以前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并从拼摆中使学生明白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行四边形;第二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拼好的图形,自己推导出三角形和所拼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最后让学生把得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应用到练习中。

  本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在课的开始,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借助长方形的面积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初步感到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有一定的联系。课中,通过两次的实践操作,学生更加明白了其实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在课的结尾,我再适时进行了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就知识。这样,“转化”思想贯穿于课的始终。

  二、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拼摆,再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黑板上的图形做及时的补充;在小组合作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也尽量让学生对其他各组的推导过程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许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靠大家的力量,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同时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三、重视数学的应用性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西湖的同时,解决园林工人遇到的问题:把一块长方形花坛*均分成两半,你认为应该怎样分开呢?如果*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那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课中,我又让学生求红领巾的面积、算出标志牌的大小。这些都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性。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一、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方式太过单一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只让学生进行了拼摆,其实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他完全有可能想出如割补、折叠的方法。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强,就没有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二、课堂设计不够开放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回答、操作都在我的预想中进行。仔细想想,这节课其实是有很多地方能够让学生冒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有创造性的发现的,而我却把学生框在了自己设计的教案中。因此,这节课完全可以设计得更开放些,让学生课前先寻找需要实验的素材,自行确定其研究方案,真正实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三、 对于课件的使用还没做到恰到好处。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三角形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及*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前让学生回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到过程,先沿着*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剪),然后*移到另一侧(移),拼成一个长方形(拼);再回想三个问题:

  1.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

  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长方形的宽与*行四边形高有什么关系?让学体会转化的方法,为下面探究为三角形面积的做了方法上的铺垫。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而红领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关于它的面积是多少,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本着生活中产生数学,又作用于数学的理念。所以我以求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来导入新课,这样会比较自然。然后让学生猜测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1:沿着三角形的高剪开,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对于这一错误想法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这种方法不可取。

  生2: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用邻边相乘。对于这位学生的错误想法我让她演示。该生拿着自己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演示,的确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我问:“邻边相乘求的是三角形的面积吗?”该生恍然大悟马上更正说:“应该再除以2”。这时我出示了任意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拼组,让生观察能否拼成正方形。通过观察验证这些方法都不可取。

  生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根据该生的回答下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结合图形启发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之间的关系。采用指名说、同桌互说、齐说等方法加深学生对过程的理解。提醒学生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什么要除以2?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红领巾面积,求安全警示牌面积,每个环节都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不但互动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做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剪一剪,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我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的同学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二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三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四组每人剪一对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2.拼一拼,将剪好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能否拼成一个*行四边形。3.观察,拼成的*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4.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

  课的开始,我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提问: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你是怎知道的?多数学生脸上一片茫然,于是带着疑问,学生走进了课堂。

  课堂中,我开展了学生动手活动,活动一:我让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剪拼的图形,一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二组同学也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三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四组同学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或正方形。通过学生展示,不难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属于特殊的*行四边形),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而且,其中的一个三角形和拼成的*行四边形是等底等高的,因此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接着我进行第二个活动:我让一组和三组,二组和四组的同学,每人交换自己手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看看,交换后的两个三角形能否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学生很快发现,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原因很简单,两个形状不同三角形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也就是说,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最后我进行第三活动:我让一组的同学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二组的同学拼成的*行四边形作比较,三组的同学拿出你的一个三角形和四组同学拼成的*行四边形作比较,看看你的三角形面积是不是他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很快做出正确判断,不是。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学生很纳闷,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共同探讨,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就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我的三角形和他那个*行四边形不是等底等高的,所以我的三角形的面积不是他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于是,同学们得出结论:等底等高(或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强调:等底等高。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我教的很轻松,学生学的很愉快。回顾整个堂课,我发觉学生真正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猛然间,我意识到这样的精彩课堂来源于我将课前预习落到了实处,学生从课前预学到参与课堂活动,他们经历了对新知识的发现,对问题的思考,对结论的概括。同时,教师精心指导,生生交流,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中适时点拨,梳理学生预学中的的盲点。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课堂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学生课前预学至关重要,课前预学为落实学生成为课堂的的主人提供了保障。学生课前预学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参与课前预学不但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带着疑惑走进课堂。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何乐而不为?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1、学生的潜力是不可小视的,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孩子们会回给老师很多的惊喜。但是,这个“放”却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前期大量能力培养前提下,才能适度放手的。也就是说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要停留在本课,而是要看到学生的未来,一堂课的收获不该只是一时的,而是有延续性的。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只是以外的能力。

  2、教材、课堂、教学方法都只是载体,真正的目标在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因材施教,不该只是一句空话,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适度的修改教材的内容和顺序,或许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3、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基础是“读懂”。教师要读懂学生,也要培养学生读懂别人的本领。学会表达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倾听。

  4、我认为本课的亮点在学生自主探究和汇报的环节,没有太多的要求和约束,孩子们都能自发的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探究。孩子汇报的内容都是自己刚刚亲身经历的,虽然有些语言有待完善,但是真实*实。旁听的同学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汇报的同学加以“提问”和“质问”,在这种类似“论文答辩”的为氛围中,汇报的学生在一点一点完善自己的结论,旁听的学生也在学着倾听和读懂他人。

  5、轻松和谐共同探究的学习氛围会是一个高效的课堂。任何一堂课,无论“设计”得再完美,再完善,都不可避免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前备课,甚至可以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每一句话。但是,孩子们却无法提前准备,他们表现都是“即兴”的。所以,我觉得课堂不该是一场“彩排”得万无一失让人赏心悦目的“大晚会”,那样的课堂华而不实。如果老师能与孩子们共同呈现一场主题鲜明的“脱口秀”,是否会更有时效性呢?当然,这场“脱口秀”看似随意简单,实则需要教师对知识点有深刻的分析,对授课内容有清晰的思路,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准确的评价,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自身的能力,以及*时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昨天,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并让他们完成书上试一试两道求三角形面积的题目。

  今天,尝试了预习后的数学课的上法。

  “你们都预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谁来说一说三角形面积怎么算?”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了。

  知道的学生不多。可能出现的原因有:一是学生没有把预习当成作业;二是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没完成;三是学生预习时记住了,隔了一夜忘了……原因不同,该如何了解真正的情况,再进行完善?

  我抽了上等生来进行回答,目的是想在课始就给学生一个正迁移。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让孩子们读了一遍,追问:“怎么得到这个公式的?”

  孩子们愣了一下,马上有几个学生举手。

  我没有马上抽学生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如果直接抽学生回答,那些已经忘得差不多或根本没预习过的同学可能会更听不明白,或者他们的学习准备还没到位。经过同桌互说,他们已经有的经验能产生“共鸣”。

  “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面积就是*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

  “谁听明白了?”我又追问。

  我相信很多学生还是没听明白,拿出自制的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演示了一遍。边演示边明白如下几个问题:

  一.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与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何关系?(这两个问题好像有点乱,怎样组织一个问题来引领?就提“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学生能一点一点的说出来吗?我觉得这里需要明白这几层意思,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三角形面积的两倍,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用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自己说说都感觉有些糊涂,学生能清楚吗?)

  有两位学生纠结于是不是所有三角形都可以,我用一个大三角尺与学具一比较,好在对比强烈,学生能看明白。

  “老师,不拼可以吗?”

  “可以,把三角形割补成*行四边形”。前者应该是没预习或没有把书上的推导图看明白的学生。后者一定是看明白了。

  我利用画在黑板上的三角形,先介绍找出高,边的中点,连接这两个中点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再拿出课前折的上半个三角形,一旋转,就成一个*行四边形了。很直观形象,比课件好用多了。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一些“潜规则”,比如,怎么把那两个中点一连,高也就是一半了?旋转之后,怎样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一个*行四边形。(虽然不用证明,但数学应该是严格的吧。)

  练习的设计,大致按照书上的一二三进行。第一题是给出底和高,求面积的表格练习。做的时候再次强调了怎么填表格,什么时候要写单位,什么时候不写。第二题是计算发现题。引导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对于高标在外面的方式有些学生不理解。在学习高的那一课应该强化一下钝角三角形的高。这一题还进行了改编,让学生再画一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第三题是量底和高,算面积。

  明天学习“梯形的面积”了,如果还是按照这个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入一点?(今天上课的感觉很好,为什么写出来这么没意思?)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数学的探索活动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但也有很多的缺点:

  首先是创设情景方面有点欠缺。我没有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点超之过急。

  二是教学语言不够简练。重复的太多,简明扼要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语言。三是不能大胆放开学生。在本节课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我提出来的,并不是学生通过交流,思维的碰撞产生的,因而,实际上我在课堂上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围着我的思路转。传统的教学观念再我的脑里还没有解脱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使我的教学水*更上一层楼。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数学的探索活动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首先是创设情景。我没有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点超之过急。

  二是教学语言不够简练。重复的太多,简明扼要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语言。三是不能大胆放开学生。在本节课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我提出来的,并不是学生通过交流,思维的碰撞产生的,因而,实际上我在课堂上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围着我的思路转。传统的教学观念再我的脑里还没有解脱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使我的教学水*更上一层楼。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是建立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的,重点是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依据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所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在操作中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忆*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将手中的一个*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使其成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三角形的面积是真的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三角形与*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小组操作,并让学生在操作中解决相关的问题:

  (1)任意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吗?

  (2)拼成的*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s= a × h ÷ 2来计算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度过,在这个过程里,学生明白了并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而必须是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才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是等底等高的,面积刚好相差一半,也就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在操作中深切的体会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猜测到操作,从操作中发现并验证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愉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近一步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从猜测到验证的良好学习习惯。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总结

  中我应该点出:这样的思考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认为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比如渗透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动手操作 尝试转化。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并没有直接让孩子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而是给了它们一个装有不同的三角形的学具袋,让其选择材料尝试转化,目的是看学生能否想到不同的转化方法,去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调动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汇报关系。

  转化成学过的会求面积的图形,这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发现转化后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关系,才能使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出现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所以,在这个环节,我给了他们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小组交流的时间。

  三、得出结论,总结公式。

  如果学生能在第二个学习活动中把功课做足的话,自己总结写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不是有没有理解透的,所以我又追问三个问题:“为什么除以2”“除以2之前算的是什么?”“对于这个公式还有疑问吗?”包括让孩子回头想并口述整个推导过程,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环节,我感觉虽然学生动手操作了,但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意思,没有更多的猜想和创造。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没有思考。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和对知识的建构。

  基于以上思考,我想再教学这一内容时,能不能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看看能否有多种新颖的、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出现。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发现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他们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将会非常深刻。这种不依靠教师暗示、授意的探究,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这种真正意义的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究。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习了*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旧引新,衔接自如。

  充分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纵观本节课,处处都充满了“做”。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应该完全被动的吸收课本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做数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两个环节,时时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数学”,而教师也真正起到了一个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索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意识。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应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探索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后,我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前进行汇报并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在练习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2

  本节课内容是在*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学活动”转化成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学得本节课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联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积极性高,个个都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氛围。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如:“求交通标志的面积和红领巾的面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四、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练习题应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还应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

  2、小组合作时间的时间过短,没有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的作用。

  3、引到不够到位,教学方式不足。例如学生在回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3

  今天是教师节,孩子们的心思都乱了,都沉浸在过节的氛围中。早上的第一节,还是按预定的安排完成了《三角形的面积》教学。

  我的主要思路先是复习,通过复习*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炼转化思想,在例4的处理上略施技巧,让学生自主构建想要把三角形变成我们学过的*行四边形,只是在为什么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处理还是显得仓促,应该提供素材让孩子动手摆一摆,虽然我们提出两个面积一样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有孩子提出面积相等,可能形状不同,此处也结合多媒体,估计基础差的同学可能理解不了。

  在操作和填写表格的时候,指导还不充分,有的同学拼出*行四边形但是高不是整格子,不好确定,需要换一个角度来摆。在探讨和推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同学理解得很清晰,由于我的反复练说,孩子们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很透彻,尤其是为什么要除以2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学中,注意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关系,这样,在完成练一练的两题就特别顺畅,尤其是一些基础差的孩子也能很快解决出来。

  昨天在备《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中就有老师提出,也可以利用“剪拼”和“拼组”两种方式实现三角形到*行四边形的转化,本节课为了想一课时完成,所以我准备再上一课时,引导孩子们用“剪拼”的方式来探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4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

  1、符合新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发展,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以前的教学只是注重学生的双基训练,不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而这节课的所有设计都围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整节课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放的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这节课设计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不断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不同的办法,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自行总结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效果很好。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本节课老师赋予了学生很多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拓宽了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

  这个案例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实施新课改,最根本的还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不断形成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讨论和思考更有价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质,以设计出更好的教学环节,让师生共同成长!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5

  《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行四边形、三角形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移、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使学生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掌握本节知识,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是这样构思的。

  一、导入环节

  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行四边形入手,通过复习*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为探究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直接引出本节的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三角形图,先让学生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形状、底和高各是多少?讨论“图中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厘米?”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说出自己不同的方法,在此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出猜想:图中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又根据三角形的底等于*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行四边形的高,*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除以2,从而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渗透了“*移”、 “转化”思想。经历探究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合作探究的兴趣。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在这个练习中,主要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乐趣

推荐访问:角形 反思 特性 三角形特性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人教版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一等奖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