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乳品案背后的三大悬疑

zoޛ)j馝^iM<iMxMy]^iy4v^xMy]人物“刘某”实为上海嘉外前法人代表、董事刘明刚。刘明刚直至今年4月13日还在出任上述职务,而办案机关查处案件时间为3月22日,表明案发时刘明刚仍在掌控上海嘉外。

10月25日,上海嘉外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段经理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在草根知本控股期间,刘明刚实际职务为上海嘉外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管理工作,其出售乳制品的行为并未超出职责范围。而公司是在今年6月份执法部门进行调查时才知晓刘明刚的违法行为,在此之前刘已主动请辞。

对于过期乳制品的日常监管,段经理回应称,公司会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进行销毁,但由于公司刚成立不久,还未出现过期乳制品。至于上海食药监局通报的刘某“为减少损失”而进行违法行为,段经理称是减少其个人损失,与公司无关,公司此前也无人知晓刘的行为。

然而根据上海嘉外发布的公告,“公司将过期产品作为饲料原料处理给南通华源饲料公司,是按照正当程序进行的,是合法合规、符合市场监管和行业监管的”,表明这276吨过期乳制品很可能为公司货品,且上海嘉外并非全然不知。

目前,草根知本已全面接管上海嘉外,并表示将对日后公司的经营管理承担全部责任。

悬疑二

恒天然“躺枪”很冤吗?

八年卷入三起大案 恒天然业务需反思

对于产品卷入该案,恒天然中国10月25日回应笔者称,“恒天然始终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并对合作伙伴及客户也有同样的要求。我们相信这是一起刑事个案,支持上海市食药监部门和公安机关的执法行动。”

日前,恒天然发言人MareeWilson在接受新西兰当地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被捕的人员与恒天然没有任何关联。恒天然在向客户销售产品时会说明如何处理过期产品,因此问题似乎更多出现在供应链上,而非其直接客户,但目前公司也在进行内部审查。

对此,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教授SiahHweeAng在接受当地采访时认为,恒天然过去发生过很多事件,此次案件则引发了一个问题,即恒天然在中国投入了多少管控措施和努力。“如果只知道出口产品却不关心消费者,是不对的。恒天然的中国业务需要反思和调整。”

笔者梳理发现,2008年至今,恒天然在中国已先后卷入3起食品安全大案。2008年,恒天然参股的三鹿集团引发三聚氰胺事件;2013年,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事件致使达能、娃哈哈、可口可乐、雅培等多家企业受牵连。如今,恒天然再次卷入过期烘焙乳品案。

乳业专家宋亮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恒天然在此次案件中没有直接问题,但其对进口到中国后的产品流向也无法控制。

针对目前恒天然中国展开了哪些自查、公司对过期产品如何管控,截至笔者发稿时,恒天然方面并未做出回应。

悬疑三

临期过期乳品可能流向哪里?

烘焙、餐饮渠道存监管空白

此案中已经分销的166.8吨过期乳品流向也引发关注。据新华社披露的案情,榕顺等公司将过期乳品分装为500克的小包装,通过伪造生产日期,绝大多数销售给了小作坊用于烘焙。此外,犯罪嫌疑人还通过熟人介绍,整包销售给代理商或蛋糕店,其中不乏一些连锁蛋糕店。

宋亮表示,临期或过期乳品可能存在三种流通途径:一是低价卖作动物饲料,售价为产品原价的5%~10%;二是流向餐饮、烘焙等企业,尤其是二三四线城市蛋糕房,售价约为原价1/3;三是企业通常会销毁过期乳品,但也个别存在换装再销售的现象。

笔者在电商平台搜索“临期奶油”“临期奶粉”等关键词发现,一些商品同时出现“临期”“烘焙”“动物饲料”等字样。不过多数商家均明确表示,临期乳品可用作烘焙,但过期乳品不建议人食用。

一位乳企研发负责人告诉笔者,有能力的乳企往往在产品保质期过了2/3时开始促销,因此过期产品的库存很少。下游食品企业为了维护品牌也对乳品原料保质期有具体要求,以免影响产品口感和品质,但不排除小企业有违法行为。

宋亮透露,过期乳制品流通的话语权掌握在代理商和渠道商手里,国外也会把临期产品以相对很低的价格处理给国内代理商。目前对乳品“过期”的界定模棱两可,比如在快到过期时添加到其他产品,保质期如何计算属于监管空白。“2014年、2015年的乳品留货已经开始过期,其流向需要关注。”

推荐访问:三大 乳品 悬疑 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