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孝”文化教育缺失研究

摘要: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行为规范之首。随着“中国梦”的提出,传统的“孝”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它不仅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我国的文化特点,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本文将从“孝”文化的发展历程出发,再结合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孝”文化教育缺失现象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加强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传承其精华,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孝”文化;精神;教育

“孝”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进程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一、“孝”文化溯源

中国的孝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在原始社会,殷商和西周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时期,也是传统孝文化的形成和确立时期。“孝”字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殷人把祖先视为令人惧怕的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崇拜,却没有更多的理论内涵

[1]。

到了封建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孝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伴随着充实的同时也存在有异化的行为。秦代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严惩不孝”作风,立法严厉;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道思想的朝代,实施仁政,孝治天下之,除此之外,还把《孝经》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在这一时期,孝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魏晋至隋唐五代十国七百多年间,孝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弱视和强化的阶段,但各朝代的统治者仍会坚持孝道精神,为后世之所用。宋元明清时代,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与此同时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一定约束性和绝对性的影响,孝道进一步沦为统治者的实施独裁政治的工具,逐渐失去了其最初的含义。

近代社会,尤其是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人民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认识不断增强,一等人文学家又开始站在人性的角度上重新审视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总之,孝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尽管依然存在一些异化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在促进国家、社会、家庭和谐等方面固然发挥着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孝”文化教育缺失现状及弘扬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而促使我们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传承。针对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我们的目标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逐步提高其世界影响力。而青少年作为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必须要全面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之“孝”文化的内容及其精神内涵。

(一)青少年“孝”文化教育缺失现状

青少年作为个人性格、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各个层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才能形成正确的人格素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依然存在着很多与社会常理不符合的行为,“孝”文化缺失现象更为严重。

1、青少年缺乏“孝”道意识

中国自古以来对礼仪都十分重视,所谓“百善孝为先”,孩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违背常理的现象。当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关爱,容易在思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尊敬不关心父母,不理解父母的艰辛,甚至嫌弃自己贫穷的父母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最主要的就是青少年的思想认识问题,理所当然的享受父母的给予却不知回报;对父母的付出不能抱着感恩的心态,正是心中缺乏“孝”道思想才导致了他们缺乏责任感的行为。

2、青少年缺乏“孝”道行为

人类有思想,而思想就要转化为行动,才是思想存在的主要目的。曾有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0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无记名投票,进80%的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目的是要钱;22%的人从来甚至很少在佳节之际打电话问候父母;甚至还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3]。在生活中,有多少人经常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多少人帮助父母端过洗脸水?有又多少人会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等等这些现象都体现了在青少年在生活中缺乏对父母实施孝道的行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又何谈的服务社会和国家呢?

(二)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的伦理观念维系着家庭的稳定,国家的和谐和稳定又建立在家庭和谐的伦理基础之上,而维持着家庭伦理观念的纽带正是“孝”字。

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变得越来越频繁,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多级且复杂的阶段。而青少年的思想尚不成熟,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缺乏判断力,所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向心力,作为“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更是不可缺位。学习孝文化孝亲立身、仁爱关怀、感恩谦虚的精神,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在中国特有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氛围里,这种以血缘宗法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主流文化对于弘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孝”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培养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增强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但是,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内容编排的系统性不够完善;学生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脱节,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等等问题,都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和谐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撑[4]。

对于传统孝道,我们应该继承什么,放弃什么,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审查,了解它的具体内容思想内涵,再把它放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去估量它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实在在将孝文化运用到实际中去[5];结合当代国情从更客观、更理性的角度思考如何将孝道文化放入“中国梦”的建设中,如何将孝道文化转化为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三、青少年“孝”文化教育对策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科技竞争的时代,是发展教育的时代。国家根据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提出了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既要重视个体的素质教育,又要重视群体的教育,还要致力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更需要将作为民族传统美德的孝文化的融入到现代教育中去。

(一)增强社会孝文化传播

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社会的功利化让人们渐渐失去了道德的底线,为了扭转这种现象,就需要扩大“孝”文化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在传统的儒家孝道文化影响下,人们往往从人性伦理的视角出发,赡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市场经济的驱动导致利益渐渐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在这种大环境下,主流意识不免受到负面影响,造成个人情感意识的淡薄,社会的孝道伦理观念正在逐渐退化。

中国正在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而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面向全体教育的同时,旨在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因此,社会应积极扩大对孝道文化的宣传,把对孝道伦理教育的认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孝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行为习惯。

(二)加强学校孝文化教育

学校是学生除家庭教育之外接受教育的第二场所。在学校,学生所要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机制下,学校往往更加重视学生智育教育,而容易忽略了德育教育,学生很难得到全面发展。虽然在课堂里也会涉及到孝道教育,但是仅仅体现在口头上,学生却因为缺乏实践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对青少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要务,适当地在教材中增加与“孝”文化相关的内容,结合校园的博物馆、图书馆、校史馆等,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在实现学生道德美化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开展“孝”文化的实践活动,还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去,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发展关乎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学校教育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受教育的平台,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拥有健康、高尚的人格,只有拥有着感恩之心和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可能做出一番成就。

(三)重视家庭孝文化传承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首先要身体力行,为子女树立一个榜样,做到尊老爱幼、感恩怀德。在家庭中,父母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孝”的重要意义,尊敬爱护自己的父母,多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老人,久而久之,在充满孝文化的家庭氛围中,他们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知恩图报的好习惯。同时,家长对孩子理智的爱也是孩子形成“孝”道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凡事都要适可而止,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孩子就容易养成自私任性的性格,孩子向父母请教不懂得地方,父母应耐心解答;孩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父母应及时指出,要严慈并济,才能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多的是要给予他们信任和尊重,这种尊重与信任正是孩子学习“孝”文化的力量源泉,是孩子懂得感恩的真实表现。

(四)提高个人孝文化认识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传统“孝”文化的道路上,只有抓住了“自己”这个内因,再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外因作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等都是广为推崇的诵本。在呼应“中国梦”的前提下,青少年应多多诵读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让儒家孝文化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在当今物质生活较为充足的环境下,我们也应该积极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伴随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一颗感恩之心,才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力量源泉。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一些与现代文化不太适应的地方,因此我们对待孝文化要批判式的继承,对于糟粕,要勇于舍弃;对于精华,要发扬光大。同时,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更是少不了传统孝文化的指导作用,需要把各个层面的力量团结起来,把孝文化的精神动力内化为个体行动,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推动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李翔.试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价值[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10,19(5):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3-26.

[3]安明霞.和谐社会呼唤大学孝道教育[EB/OL]. http:///xwzt/2010zt/xgxy/xwhlw/201008/t1402275.shtml,2010-08-31.

[4]陈思敏.和谐社会背景下理性解读和传承“孝”文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358-360.

[5]范松.浅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J].理论与当代.2014(6):34.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缺失 青少年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