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服务对促进新型社区医疗体系建设的意义

摘 要:远程医疗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十分迅速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将推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本文探索在综合性医院与基层社区医疗中心之间建立远程医学系统,搭建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探讨远程医疗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基本医疗救护等方面的运行模式和建设策略,使社区医疗中心不受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方便快捷地获得综合性医院医疗资源的支持,有效降低了百姓的医疗成本,有利于区域医疗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建设思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这一目标。

关键词:远程医疗;社区医疗;综合性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324

由于我国在人均医疗资源上相对欧美发达国家缺少和分布十分不平衡的现象。大型医疗设备、有经验的医务人员等优质医疗资源又基本集中在城市三级医院,基层社区的医疗资源不仅在设备上,更在人员等软件资源上与大医院差距甚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间的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最优整合和最大协同效应。远程医疗的开展可以方便就医,很大程度上降低病人就医的成本;改变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医疗现状和提升医疗水平,使得医疗资源的分布更加合理化。此外,远程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在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处理时,及时调配医疗资源,指导伤员救治。作为城市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点等),是“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和前沿。随着医疗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不断深入,其职能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在健康保障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应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运用远程医疗系统,本文将进行初步的探讨。

1 远程医疗及对社区医疗服务的影响作用

1.1 社区医疗服务特点和我国现状

社区医疗是指一般的医疗保健,也是病人首先求医之处,即病人到医院前的一些医疗,是以人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也是为需要治疗的慢性病病人、老年病人及需家庭护理和姑息疗法的病人提供连续医疗服务之处。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社区医疗的主体主要是全科医生或儿科、妇科等特定专科。

我国社区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还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这样就造成病人集中到大医院,社区就诊率低的局面。同时老年病、慢性病发病率、老年化程度逐年增长,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部分地区政府已经有较严格的分级就诊转院的流程规定,但并没有严格转院标准,患者更愿意选择实力强的大医院就诊,造成目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普遍想象,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医疗效用。社区、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的卫生机构因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而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使本来并不充足的卫生资源又被闲置而效益发挥不好。周而复始既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又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影响医患和谐[1]。

1.2 当前远程医疗发展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职责之一是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护保障。其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其工作比重占一半以上。目前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为受到医疗条件和医护人员水平的限制,这就造成社区就诊率低,病人集中到大医院就诊的局面,使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医疗效用没有发挥到最大。国内外资料证明,远程医疗是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医疗作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之一[2]。

我国很多的工作仅仅是在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应用项目,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国内医疗体制的限制,以及全面技术状况和基础设施水平(主要是网络传输速率)的欠缺,因此目前我国的远程医疗网络在有些方面尚不十分成熟,还有待逐步进行改造、完善与提高[3]。但随着我国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各个医疗机构的相互之间的光纤接入也正被提到日程中来了,这就为各个医疗机构之间能进行大数据量的信息交互,尤其是高清晰度的音视频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3 远程医疗对社区医疗的影响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它可以实现患者不在现场的医疗服务。一方面节约患者往返大医院的时间和金钱;另一方面促进不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患者间以及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在为边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疑难病患者的诊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4]。

除了远程医疗,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需要不断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计算机通信、音视频技术、影像技术及医疗设备的支撑,远程教学和培训可以与远程医疗集成,形成完整的一套远程医学体系。不仅能提高医院知名度,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有人称其为2l世纪7大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

2 建立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支撑远程医疗服务实践经验

早在2011年,我院联手国内通讯运营商和国内远程医疗设备提供商,在我院率先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标准化、数字化、一体化的远程医学综合服务平台。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医学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其巨大的硬件投入和高昂的运行费用使许多基层医疗机构望而却步。为了突破远程医学网点硬件建设投入大、专线接入费用高等发展瓶颈,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大对远程医学服务网络的建设力度,建立了专网双接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会诊,以及有远程多中心专家联合会诊。此外,还能开展远程挂号、双向转诊等服务。同时开展针对基层医院的医生的远程教育,包括国家级、省级、院级继续教育项目直播、医院专业学术会议直转播、远程手术示教和特邀专家讲座等学习和培训资源。通过多年实际的运行和管理,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为大医院和基层社区医疗之间实现远程医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

2.1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一体化管理

我院投稿远程信息WEB平台对各个远程站点实现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远程医学服务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医疗信息,这些都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宝贵资源,通过充分开发这些数据资资源,可以为区域医疗管理、规划提供可靠保证,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2.2 实现跨院、跨区域的远程信息共享

在我院通过远程医学服务平台将社区居民各种健康档案汇总交换共享并上报卫生部。传统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因各自为政、相互隔离,从而导致大量的医疗卫生数据和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对患者重复检查、重复用药无法实时有效监管,造成人民群众医疗支出一年比一年高。为有效解决居民诊疗信息孤岛问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整合各医疗卫生业务应用系统,最终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业务协同网络,方便相关数据调用和资源管理,同时转变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居民健康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2.3 实现方便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

患者可通过远程医学服务平台,共享平台建立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体系,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上下级对口关系。在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支持下促进大中型医院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实现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探索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在充分共享患者健康信息的基础上,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为双向转诊的有效进行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化运作平台。

2.4 实现社区远程家庭监护系统

社区远程家庭监护系统作为远程医疗系统中的一部分,是将采集到被监护者的生理参数与视频、音频以及影像等资料通过通讯网络实时传送到社区监护中心,用于动态跟踪病态发展,以保障及时诊治[5]。远程医疗和健康保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随着通讯、网络在家庭中的普及可以迅速拓展到家庭、个人。远程心电监护、远程慢病家庭管理、远程助产护理、远程医疗随访等服务是今后社区人口健康保障重要内容。

3 结束语

远程社区医疗作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充分发挥社区医疗作用的有效途径。使得有效地缓解医疗资源的供求矛盾。我院的远程医学服务平台是对大型综合性医院帮扶基层社区的一种新的探索。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医疗设备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服务平台也将提供越来越多的医疗应用服务。

远程医疗在中国的起步较国外晚,在符合国家的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模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方便快捷的为基层社区医疗中心提供多种模式的优质医疗服务帮助和指导已经体现出强大的社会效益,也必将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面向城市社区的远程医疗和面向家庭、个人的远程健康监护;在应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性事件方面,这种远程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将发挥重要意义。探讨社区远程医疗运行的新型模式和建设策略,将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新型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梅奎,马毅,周丽,苏金环.远程医疗在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建设策略与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0):1281-1282.

[2]Teleradiology and Telemedicine Radiologic Clinice of North.America.1996(03):45-49.

[3]刘翔,朱士俊,李信春.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2004(06):8-11.

[4]程顺达,邢茂林,阎鹏飞.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01):126-127.

[5]邓蕊.依托宽带信息网络家庭疾病监护系统的初步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3(03):138-140.

作者简介:李霞(1982.11-),女,广西柳州人,科员,工程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作者单位: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柳州 545005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医疗服务 意义 医疗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