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介入干预处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评估结果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介入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介入治疗组26例,药物治疗组24例。介入治疗组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介入处理方案,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提高颅内灌注,增加侧支循环、抗血小板、神经保护、改善微循环等,采用NI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精神状态,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介入治疗组患者其神经功能、精神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积极行介入干预治疗,解除病因,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精神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介入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8-165-03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BWI)是指脑内两条临近的主要动脉供血区域内的交界处即边缘地带所发生的缺血性损害[1],临床上发病亦不少见,约占整个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2],发病机制与血栓形成,栓塞等其他脑梗死机制不同,常见病因是各种原因致颅内低灌注,使远端的边缘区供血不足所造成,最常见病因为主干责任血管狭窄[3]。CBWI出现的症状、体征与责任血管的部位、狭窄程度有关,轻者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出现偏瘫或者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可好转反复,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既往传统的治疗方法与其他脑梗死基本相同,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联合介入治疗等手段治疗分水岭脑梗死逐渐得到神经内科同道的认可。我院自2006年1月~2014年1月治疗50例分水岭脑梗死,部分病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了介入干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58~85岁,平均(66.7±6.9)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精神障碍等临床表现,经影像学及血管评估,包括头颅CT+CTA、MRI+MRA、DSA等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4]。梗死部位:前分水岭脑梗死21例、后分水岭脑梗死12例、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15例,基底核分水岭脑梗死2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排除责任血管病变、责任血管狭窄在70%以下或者因各种因素未能行介入治疗者归入药物治疗组(24例),经脑血管造影提示合并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且临床及影像学提示低灌注者归入介入治疗组(26例),均进行介入治疗。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差异、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介入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效果如下。

1.2.1 介入治疗组 施行单侧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有13例,占50%;施行一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者5例,占19%;实行单纯球囊扩张术者3例,占11%;施行基底动脉植入术者3例,占11%;施行综合血管内治疗(球囊扩张术、支架取栓,支架植入)处理者2例,占7%。

1.2.2 药物治疗组 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案,在急性期保证患者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于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给予肠内或者肠外营养;积极抗血小板,增加侧支循环,神经保护等药物;部分患者给予患者抗凝治疗;调控血压、血糖等相关指标;根据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部分患者给予降纤酶注射剂及提高脑灌注、解痉等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采用NI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5],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精神状态[6],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2.2 两组MMSE、SSS评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脑部的供血主要依靠颅内的动脉,每一条大动脉供应相应的区域,而两条相邻大血管的交接地带同属于血管的远心端,供血较为薄弱,一旦因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血压降低、血管痉挛微血栓脱落时,非常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急性供血不足[7-8],引起相应部位的梗死,这就是分水岭脑梗死。

分水岭脑梗死平均发病年龄大约在70岁左右,其主要的症状、体征与发生损害的部位及程度有关,发生在大脑皮层的分水岭脑梗死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中发现;发生于大脑浅动脉、中动脉之间的前分水岭脑梗死则有一侧肢体反复发作乏力、麻木等表现;发生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之间的后分水岭脑梗死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深浅支之间的皮层下分水岭脑梗死可出现偏身感觉缺失;发生于基底节的分水岭脑梗死,除了有感觉及偏身运动障碍外还可发生中枢性面瘫[9-11]。

对于CBWI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症状,MRI较CT显示更加清晰,皮质下型表现为半卵圆中心部位及放射冠出现串珠样、条索状多发梗死;皮质型表现为符合各个部位动脉皮层分布的靠近各动脉间的条索状梗死[12];混合型可在MRI观察到具有上述两种特征。

神经内科临床上对于CBWI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内科保守治疗,二是药物治疗联合介入治疗。内科保守治疗虽然能够控制病情的发展,但是责任血管病因未除,无法纠正、挽救尚处在缺血区域的脑组织[13];介入治疗是介于内、外科治疗方法中间的新兴治疗方法,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其凭借创伤小、风险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治疗周期短、安全性高等优点,逐渐在临床上应用[14]。

对于临床上经头颅CT或MRI确定为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在内科药物治疗前提下,尽快完成血管评估,金标准为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责任血管,在排除介入治疗禁忌证的情况下,采用多模式血管内治疗手段,对发生急性闭塞主干血管行局部动脉溶栓、拉栓、抽吸术等处理;对主干责任血管狭窄,通过支架植入术或单纯球囊扩张术等,恢复血流,提高颅内灌注,改善症状。本研究介入治疗组患者经联合介入干预治疗,显著改善颅内低灌注,其肢体运动功能、精神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联合介入干预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稳定患者的精神状态,既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减轻了痛苦,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介入干预治疗作为分水岭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式,值得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侯传伟,郑黎明,赵雷.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12(18):526-527.

[2] 崔丽娟,范爱华,邓小勇.阿托伐他汀钙联合羟乙基淀粉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15(15):325-326.

[3] 谭红,周颖,余孝君.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血管影像及发病高危因素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16):623-624.

[4] 许凡勇,刘志勤,肖家和,等.慢性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分水岭脑梗死的CT灌注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2010,29(17):325-326.

[5] Jacobs JM,Bemhand MR,Delgado A,et a1.Screening fororganic mental syndromes NIHSS in the medically ill[J].Ann int Med,1997,86(11):40.

[6] Folstein MF,Folstein SE.McHigh PR Mini Mental State:MMSE and SSS 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D].J Psychiatr IRes,1975,12(3):189-198.

[7] 崔建楠.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27):113-114.

[8] 周勇.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2,22(1):50-51.

[9] 肖海.分水岭脑梗死48例脑管造影和临床特点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3):118-119.

[10] 孙远航.分水岭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178.

[11] Yong SW,Bang OY,Lee PH,et al.Internal and cortical border zone infarction:clinical and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features[J].Stroke,2006,37(3):8412-8461.

[12] 杨咏波,那世杰,李海燕,等.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9,11(20):362-363.

[13] Momjian-Mayor I,Bar on JC.The pathophysi ol ogy of watershed infarction i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ease:review of cerebral perfusi on studies[J].Stroke,2005,36(3):567-577.

[14] 戴建宁,张丽华,杨潮萍,等.老年性心力衰竭合并脑分水岭梗死14例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13(6):461.

(收稿日期:2014-06-17)

推荐访问:分水岭 疗效 临床 观察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