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信息化:助解中国能源之困的必由之路

一、严峻的能源形势

1.石油资源 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由于需求持续大幅提高而产量增速有限,能源专家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都将达到55.8%~62.1%。

2.煤炭资源 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占能源资源总量的75.2%。据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 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

3.电力资源 目前,中国人均用电仅为世界平均用电的1/3。据国家电监会的监测,在正常年份,全国供电缺口基本在800亿千瓦时左右,而在高峰期全国电力缺口大概在2 500万千瓦时左右。

二、突出的能源问题

1.能源消费结构单一,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尽管其它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附属地位。

2.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进口依赖严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也是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我国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6年石油进口达1.4亿吨,进口依存度高达45%。

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初步统计,我国能源利用总效率约为3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以上,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国家的16.8%、日本的10.3%。冶金、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

4.油价飞涨。受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我国的油价近年来也不断上涨,短短两三年内,经过数次调价,从过去的每升不足3元到现在几乎翻了一倍。就在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再次提高了国内成品油价格,从2007年11月1日起,汽、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500元,93号汽油价格已经突破了每升5元大关。

三、能源信息化在缓解能源危机中的作用

1.提升能源管理的监控体系。信息技术革命给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能源数据的采集、统计和节能监测工作带来了便利,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时采集和监控能量质量指标,提高能源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节能咨询与服务,促进与指导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是节能管理的发展趋势。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一,信息化将显著提高能源资源的配置效率。信息化对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在于,合理组织的信息流将驾驭经济体系中的能量流进行高效和合理的流动,以及信息流中的反馈信息将科学地调节传统能量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从而显著提高能源服务质量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第二,信息化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而达到节能效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高投入,将引导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朝着非能源和实物资源密集型、信息密集型方向深入进行,从而带来比工业时代更显著的结构节能效果。第三,信息化以促进技术进步而达到节能效困,从能源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将推动能源技术体系向前发展,使整个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能源技术基础焕然一新,从而产生广泛的技术节能效果。第四,信息化以促进管理效率提高而达到节能效果,信息时代的经济管理效率将有显著提高,从能源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管理节能在信息时代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将使能源事务处理,特别是大量能源、经济数值信息处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具有巨大的管理节能效益。第五,确保能源的生产安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内容。采用信息通信技术建立的各种安全保障系统,能够确保煤矿、电站和油气田安全生产,确保电网和油气管网安全运行,防范各种安全事故。

3.节能降耗,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资源的节约还推动了环境的保护,信息通信可以广泛利用在环境监控和综合控制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支撑体系,开发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环境保护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环境管理政务和业务,建立环境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实现环境政务及业务管理信息化;通过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整合、集成、加工各类环境信息资源,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4.挖掘新能源,为未来续航。能源危机的现实压力令全世界都开始关注传统能源的替代品——永续、安全、干净的新能源。从目前世界的情况看,人们所掌握和开发应用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燃气能、燃料电池、生物能、核能等。这些新能源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各国还没有取得技术上的全面突破,至今还没有一种能源能取代现在普遍使用的化石能源,只能作为现有能源的补充。因此,在不同的能源系统间切换以及不同的运作模式都将带来管理以及运行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信息技术从中协调,实现新旧能源间的协调使用。

四、我国能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能源行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能源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过程自动化,另一部分是管理信息化。目前我国能源行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应用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而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比较低。由于能源是稀缺资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大多数能源生产企业主要关注的还是如何提高产量,而较少去考虑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

2.基础硬件投入偏多,软件投入相对不足。目前,我国很多能源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误区,倾向于买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电力信息化为例,2005年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整体投入大约在100亿左右,其中硬件投入占到总投入的73%,软件服务仅占11%。没有软件系统的支持,硬件系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因此,在能源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坚决摒弃“信息化建设就是买设备”的想法,做到统筹规划,避免信息化资源的盲目投入和浪费。

3.缺乏信息的整合和交互。一方面各能源企业的信息资源处于分散孤立状态,另一方面同一企业内部也存在各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信息分散孤立的状况,制约了企业间、部门间信息的交流。加之能源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和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不统一,使得能源企业无论是对内部的生产管理,还是对外部的市场供需,都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决策反应滞后是直接导致能源生产利用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4.缺乏业务和信息技术兼具的复合型人才。能源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能力要求很高。尽管能源系统内部拥有各类技术人员,但是缺少既懂能源生产、管理,又精通信息网络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五、我国能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树立大能源观念。我国现在的能源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所有的能源应用基本上都独立在自身封闭的系统内,如电力、石油、煤炭等,行业的优化都局限在自身的狭小空间中,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行业壁垒。事实上,无论是电能、热能、风能还是核能,各种能源都是彼此关联,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必须从全盘考虑整个大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能源监控体系。化解能源危机,仅仅依靠企业是无法实现的。尽管当前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开始关注自身的企业使命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实际上企业的本质依然是追求最高的商业利益。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大部分企业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节约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浪费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与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寄希望于企业自身觉悟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能源监控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在对能源生产开发和使用的监管过程中,一是能源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二是能源生产安全的监督调控。政府既要发挥推动作用,又不要大包大揽,而应将以往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束方式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形成“节约资源者受益”的市场机制,使企业和公众自觉加入到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来。

3.加强能源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没有地域、体制的束缚,我们完全可以,也有条件进行交流与合作,可是标准化问题是我国能源企业信息化中很重要也很困难的问题。只有做到了数据元素定义、数据分类编码、业务流程等的标准化,才能真正消除“信息孤岛”,形成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真正能够为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平台,保证系统的集成应用、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以及不同部门、不同流程之间的协同运作。

4.建立人才联合机制,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优秀的信息系统也需要优秀人才的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作用,企业要创造条件,积极培养出一大批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企业营销管理,同时又能够把两者很好结合起来的专业人才。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刻不容缓。▲

推荐访问:必由之路 信息化 中国能源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