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

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6篇

【篇一】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

加强党史学习研究党课讲稿

加强党史学习研究党课讲稿

教学对象: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广大党员明确新时期党员、干部加强党史学习研究,对于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注重从党的历史和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史工作都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党史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党先后作出两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同一全党思想、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开创新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专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式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党史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披览前踪,鉴往开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许多问题涉及党的历史,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形象、党的生命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更要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谱写新的篇章。

(一)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党员素质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大多数在职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许多人没有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也没有直接参与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没有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曲折缺乏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很需要组织和引导他们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整个历史,接受生动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使命源于信仰。党的历史不仅同党的过去相联系,也同党的现在和未来相联系。只有对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的新使命。因此,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章、发挥模范作用、履行权利义务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

鉴往益于开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党员、干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史、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史还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经验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
一些党员、干部对党史中的一些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这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党性原则、理想信念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党员是党的历史人物的具体实践者,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的历史人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于执政党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而言,只有铭记党的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这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
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现实需要;
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

(二)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党员能力的需要

加强党史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关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因此,要总结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构成。党的执政能力的主体是由党的干部、广大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三个部门构成的,相应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体现为这三个主体的能力的提高。

第一,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能力。历史经验表明,对于执政党而言,领导干部是构成党的整体要素之一,是党的政治权力的直接承担者,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整体能力的关键。因此,考察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考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控制和行使国家权力的能力,考察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明确要求,核心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素质和执政本领。

第二,提高广大党员的能力。历史经验证明,人民群众评判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要看执政者运用权力为人民办事的本领,而且要通过身边党员的言行来评价整个执政党。因此,不直接掌握国家权力的广大党员的能力,同样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各种能力,通过他们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关注的重

要方面。第三,提高党的各级组织的能力。历史经验表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并非各级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在实践中存在这种情况,我们配备到各级重要岗位上的干部,其个体素质和能力都很强,但一旦组成一个班子,就可能出现许多矛盾,不仅影响执政效果,而且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其中当然有个人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制度和体制的因素。要研究整体的各个部分与各个要素的科学配置与有效组合,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制和机制,才能从整体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是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历史经验证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加强党史的研究宣传和学习教育,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总结经验,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不断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一是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形式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借鉴历史经验,结合新任务和新要求,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全社会。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在各类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二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要借鉴党的成功经验,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准确把握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时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结合行业和地区特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三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历史经验表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要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为重点,不断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
要坚持积极稳妥、注重实效,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保证公开的时效性和经常性,防止形式主义;
要坚持统筹兼顾、改革创新,把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办事公开有机结合、协调运转。二、全面把握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的主要任务20xx年7月21日,党中央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史研究宣传和学习的主要任务;
一是深化党史研究,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
二是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三是扩大党史宣传,普及党史知识。(一)准确把握党史学习和研究的主题与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中共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中共党史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成果的历史,是党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是中共党史的主流和本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加强党史的研究和教育,要把党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的学习和研究与中国近代史的教育和研究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与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光辉成就;
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党史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和政治责任。探索规律,深化认识。加强党史的研究和教育,要认识和把握党史发展与党史研究教育的规律,这是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基点。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才能从党的活动中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的规律。中共党史既体现了世界政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符合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特殊规律。把世界政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特殊规律进行比较分析,既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共党史、世界政党史的规律性认识,又有利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二)科学把握党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与关键党史研究是党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坚持事实就是,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是开展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基础;
科学总结经验,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是推进党史学习和教育的关键所在。一要学习研究和总结运用党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历史经验,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充分发挥党史研究宣传与学习教育在深入认识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学习研究和总结运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和长期执政的实践经验,及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为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充分发挥党史研究宣传和学习教育在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三要学习研究和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时代主题与国际环境形势变化,制定和坚持正确的国际战略方针的历史经验,为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充分发挥党史研究宣传和学习教育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准且把握时代主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系统把握以党史学习推动思想建设的任务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是党的成功经验之一。开展党史的学习和教育是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要把党史的学习和教育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相结合,以各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党史的学习和教育。党史宣传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同意规划,明确要求,创新方式,深入持久有效地推动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第一,各级党组织要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任务。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自觉学习党史、带头学习党史,通过系统培训、中心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经验,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把党史作为重要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党史教研部门和党史教育基地,加强党史人才队伍建设。第二,要组织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学习党的历史。党员要通过党史学习,着力加深对党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史的学习培训,使他们着力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第三,各级各类学校、大专院校要开展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对应的党史教育。把党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教育。高等学校要积极发挥党史研究和教育的重要阵地作用,重视开设党史专业。科学整合教研力量,加强党史学科建设,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动党史的研究和教育。三、落实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任务的基本要求我们党的历史是宝贵的政治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和智慧。新形式下的党史学习与研究,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地区工作大局,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落实中央对党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四个服务”。深入落实中央对党史学习和研究的要求,必须坚持“四个服务”:党史学习和研究要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服务,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群众基础;
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坚定信念与实际行动;
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科学推进我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第二,坚持“四个结合”。一是把党史学习和研究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相结合,为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二是把党史学习和研究与加强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教育相结合,帮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深对党的历史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
三是把党史学习和研究与探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规律相结合,从中汲取有益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经验教训;
四是把党史学习和研究与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相结合,为实现国家和本地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依据。第三,把握“三个坚持”。“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史,要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重视和解决偏离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问题,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深入分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治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
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史,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永远铭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从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打开缺口的历史教训,用事实予以批驳。加强党史研究宣传和学习教育,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党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篇二】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

改革开放史专题党课讲稿素材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转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意义作怎样的好评与赞颂都不为过,今日和思思走进改革开放篇中,让我们一起感受蓬勃进展的四十年改革之路吧!
一、改革开放——必由之路 (一)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月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进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二)国内环境
1.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转变。“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峻的局面:生产力进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整个经济状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进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使得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峻挫折。面对严峻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加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气活力,解放和进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中国需要其次次革命。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仿照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体制,已严峻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进展。中国需要其次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篇三】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

同志们:
时代在进步,学习无止境。农耕时代读几年书就可以应付一辈子,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书能管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要一辈子读书、用一生时间学习。今天我和大家谈一谈党员,从学习出发,与同志们讨论,和大家共勉。
学习是为了“武装〞还是为了“包装〞,其实是态度问题,不是方法问题。大家作为青年干部,更重要的是通过扎实学习武装自己,而不是流于空谈、浮于外表,追求文凭、包装自己。
1.渴求真知,不断探索。一切科学知识都源于人们的好奇。党员干部都应当有渴求真知的欲望,用“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抓学习。一方面要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参加培训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有学习兴趣和热情。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反复研究,由此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因此要对“理所当然〞的事情多问为什么,这样才能了解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疑而贵进。学贵知疑,疑那么有进;
进在善学,学在图新。五六十年代,地质学界普遍流行“中国贫油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敢于大胆质疑,正是这种大胆质疑、科学求真、勤勉拼搏的精神,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江汉等油田,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一举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2.自知无知,谦虚谨慎。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
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成。青年干部一定要谦虚谨慎、虚心好学。如果不加强读
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一代伟人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毛主席的床铺特别宽大,半边堆书,半边休息。所以,学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得好〞才能“干得好〞。

3.心无旁骛,坚持不懈。现在有不少党员干部不注重学习,理由是忙于工作、应酬,没有时间。大家工作忙、应酬多是客观事实,但是再忙、再累都应该坚持学习。雷锋讲过学习要发扬“钉子精神〞,时间是挤出来的。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周集中学习一次,每月进行一次闭卷考试,每个季度写一篇思考性文章,每个干部每年在市委党校或部机关讲一次课。今年以来,已经集中学习了33次。
学历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相比学历而言,要更看重学习,要不比学历比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自觉行为。
1.博览群书。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主持人王利芬有一次在搬家的时候搬了许多书,累了坐在书上休息,她突然发现这些书与她做主持人没有多大关系。但她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这些书籍给了她一个成功的平台,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没有这些书本知识的积累,她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由此可见,要勤于学习、博览群书,不仅要做专才,还要做“杂家〞。一是多读文学经典,以养才气,丰富文学知识;
二是多读史学经典,以养底气,增强史学知识;
三是多读哲学经典,以养大气,丰富哲学知识;
四是多读伦理经典,以养正气,丰富伦理知识。

2.研究问题。学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要带着问题学习,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学什么。大家到党校培训,就是要提高能力,提升境界,包括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要选择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深入思考,确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3.融会贯穿。毛主席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大家要把这次学习的过程当作提升自我、推进工作的过程,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只有通过提高思想境界、提升工作能力、提升理论水平、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党员干部,不讲提拔不现实,只讲提拔不正确。提拔必须以提高为根底,提高要表达在能力上。具体是三个方面。
1.赢在执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执行重在到位一书中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执行不到位等于不执行,执行不到位不如不执行〞。没有执行力,落实就是空话,务实就是口号。要转变观念抓执行。很多事情不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态度。我们去检查工作,有些干部宁愿花精力、花时间、花金钱应付检查,不愿意花精力、花时间、花金钱把工作做扎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态度。要从转变观念入手,重视根底工作,把时间花在平时,把精力花在平时,把金钱花在平时,把工作做扎实。要杜绝借口抓执行。有些干部对布置的任务,一是拖,一拖十天半月,
拖到忘记就过关;
二是推,找种种借口推辞工作、推卸责任;
三是抗,软磨硬泡,顶着不办。这都不利于工作,不利于成长,不利于提高。美国西点军校有句名言:“没有任何借口〞。这是西点军校200年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那么,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秉承这一理念,200多年来西点军校为美国培养了3位总统、5位五星级上将、3700名将军。要强化细节抓执行。“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漂浮,就是因为鱼雷挂钩生锈断裂,导致鱼雷坠地爆炸,结果毁掉了价值昂贵的核潜艇和无法用价值衡量的100多名艇员的生命。俄罗斯人对此的评价是“可以悲哀,但不可原谅〞。在执行中必须强化“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切实把琐事做好,把小事做精,把细事做亮。
2.重在创新。创新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青年干部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某种意义上讲,经验有多丰富,思维就有多僵化。要推进新开展,开创新局面,就必须把思想从过时的条条框框和经验主义中解放出来,多尝试用新理念研究问题、新思路分析问题、新方法解决问题。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未成名前,他的小说无人问津,在穷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用自己最后一点钱,在报纸上登了一那么醒目的征婚启事:“本人是个年轻有为的百万富翁,喜好音乐和运动,现征求和毛姆小说中女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共结连理〞。广告登出之后,书店里的毛姆小说被一抢而空,一时之间“洛阳纸贵〞,从此毛姆的小说销售一帆风顺。正是这一独特思路,改变了毛姆的命运,使毛姆成为著名的小说家。正所谓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创新需要胆识。从哲学角度讲,它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伴有阻力和风险。1977年4月,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给中央写信,指出“两个但凡〞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揭开了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序幕和1979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大家要有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就是这个道理。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改头换面不是创新,创新要解决问题,要推动开展。20xx年以来,市委组织部大胆突破传统选人用人方式,连续举办了四期青年干部综合素质训练班,集中开展专题讲座、理论测试、才艺展示、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模拟面试等活动,既对广阔青年干部进行综合素质集中强化训练,又发现和选用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先后选拔了1名团市委副书记、6名党外副镇长、10名市直单位机关干部,在选人用人方式和干部培训理念上实现了新突破。
3.成在团结。团结出效能,和谐出干部。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优点与缺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总看别人的缺点,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别人得到提拔自己没被提拔,就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要客观对待优点和缺点,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二是主角与配角。要摆正位置,找准角色。当好今天的配角,就是为了当好明天的主角;
今天做不好配角的人,明天很难当好主角。三是捧台与拆台。“众人拾柴火焰高〞。同事与同事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团结与自己不同意见的人,做到相互捧台、好戏连台,不要相互拆台、
一起垮台。
读书修身,从政立德。组织部门管“帽子〞,但更重“脑子〞。只有重视“脑子发育〞,坚持把读书学习“内化为一种信念,外化为一种追求〞,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真谛、实现人生追求。
一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理想是翱翔的翅膀,责任是奋进的动力。知识和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责任。理想信念有如身体的脊柱和大厦的支柱。没有脊柱,人就不能直立;
没有支柱,大厦就会坍塌。实践证明,理想越是高远,信念越是坚决,越能干出不同凡响的业绩。去年在市委党校,我讲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其中讲了四个问题:“环境的好与差、工作的难与易、个人的得与失、人生的苦与乐〞。青年干部一定要有蓬勃向上的精神,有实现抱负的远大理想,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
二是千磨万击还坚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青年干部一定要自觉加强锻炼和磨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士兵突击里的主人公许三多,他不是最优秀的,个人素质也不是最好,但他凭着“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心和精神,从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优秀特种兵,在逆境中脱颖而出。当然,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坚持不懈的追求,没有经年累月的耕耘,肯定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是只顾攀登不问高。山高人为峰。大家要珍惜人生和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潜心静气,埋头苦干,真正把心思和智慧用到本职工作上来,在艰苦环境中砥砺品质、提升能力,在生动实践中挥洒汗水、
创造辉煌。
机关条件好、平台高,很多党员干部都愿意到机关。但“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大凡成大事者都来自基层,党员干部到机关更应该到基层。
1.基层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基层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大有作为。党员干部要以最大的热情投身基层,用业绩表达自我价值,实现人生追求。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培养锻炼引资能力、谈判技巧;
要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大显身手,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特色养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要在和谐社会建设最前沿施展才华,积极建言献策,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2.基层是干部成长的阶梯。“但凡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都是在基层锻炼出来的,基层既是青年干部提升工作阅历的必修课,又是锻炼自己的大舞台。这一次招考乡镇工作人员,许多市直单位工作人员和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就说明大家愿意到基层锻炼自己。要变被选派到基层为主动下基层,通过自己的努力向组织证明自己,让组织发现自己。
3.基层是锻炼作风的熔炉。党员干部要立志做大事,克服急躁情绪和“镀金〞思想,走出“攀高结贵、寻找门路〞的误区,走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误区,走出“思想消沉、见异思迁〞的误区,走出“广交朋友、潇洒人生〞的误区,牢固树立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
从最根底干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吃得了苦,受得了挫折,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真正表达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一个不学习的干部是没有希望的干部。党和人民给了我们“位子〞,为大家施展才华、发挥才干提供了平台。“有位〞更要“有为〞。希望大家珍惜难得的学习机遇,从学习出发,不断提高综合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进而在人生舞台上演绎精彩!

【篇四】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

党史学习专题党课讲稿
党史学习专题党课讲稿
在学习党史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从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已风风雨雨100年,在这100年里,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发展壮大成有着九千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大党,非常不容易。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很强的大国,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在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有众多仁人志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党和国家的各个发展阶段奋勇拼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很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几年前,曾看过根据著名作家麦家长篇小说《解密》改编的电视剧:在我国解放之初,一群年轻人因国家利益和事业需要而怀着崇高信仰,在隐蔽战线不怕牺牲、默默奉献、勇于担当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容金珍是有着特殊数学天赋的“傻瓜天才”,面对_国派出的代号为“觉醒者”的特务组织对我国国防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

从最初的胆怯、懦弱到最后的成熟、稳重,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破解了“紫密”和“黑密”,为解放之初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信仰一词是《解密》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因为有信仰,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每次出征任务都给最亲的人留下遗书,不怕牺牲,奋勇直前;

因为有信仰,每个人内心都对自己的工作秘密守口如瓶,即使最好的朋友也不透露半个字;

因为有信仰,“呆头呆脑”的主人公容金珍面对自己老师约翰.李的收买,说出了“我有自己的立场,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这句朴实却伟大的话语。
2月19日,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去年在中印边境线上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卫国戍边英雄”官兵,他们的英雄事迹感染着数以亿计的网民,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正是众多有信仰、有毅力、有目标的解放军指战员在祖国蓝天、在万里海疆、在边陲哨卡、在维和营地坚守着,我们的国家才能山河无恙、蒸蒸日上,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坚守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不论时代怎样发展,这样的信念与准则都不能变。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让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学习党史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锤炼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史学习专题党课讲稿
第一,要把笃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补足理想信念之钙的“压舱石”,始终做到初心不改、使命不移。
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我认为,只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真信笃行、知行合一,才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支撑住、坚守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今后,将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修枝剪叶,补钙壮骨,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同时,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不断丰富中心组学习、读书班学习、研讨交流学习、党校培训学习等载体,做到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矢志不渝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第二,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把稳正确政治方向、保持战略定力的“航标灯”,坚定不移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开花结果。
“两个维护”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革命、建设年代,毛主席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方向;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方向,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方向,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方向。从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实践也可以看出,只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办,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干,就没有爬不过的山、迈不过的坎。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更需要我们把坚定不移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上。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主心骨”“定盘星”,将新发展理念一体坚持、

统筹推进,保持战略定力,按照既定目标坚定前行,确保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生动实践。
第三,要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主阵地”,当好引领率先实现经济社会有力发展的“施工队长”“突击队员”。
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再次“响鼓重锤”地强调干部担当作为,我认为是有着深刻用意的。当前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经济增速连续十多个季度稳定在__%至__%之间,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__个月保持高速增长,已经在地区建设发展中率先突围,形成了先发优势。同时也要看到,越是接近山顶,越是艰难时候;越是胜利在望,越看担当作为。前期,我们召开了全会,明确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审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一步,我们将拿出“守土有责”的真担当和“守土有方”的真本领,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新优势,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决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决胜战。

第四,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高质量发展成效的“试金石”,在新长征路上奋力跑出属于我们这一棒的最好成绩。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通篇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我们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前期,在减税降费减少地方财力的情况下,我们在民生领域的投入有增不减,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下一步,我们将制定出台更加精准、更切合实际的民生举措,加快推进各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亮点更多,在新长征路上,跑出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成绩。
党史学习专题党课讲稿
大家好!
初心如磐,以史为鉴。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迎着2021“牛年”的东风,“十四五”开局起步,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以全面从严治党擎起朗朗乾坤。

“党史学习教育”已“蓄势待发”,以史为鉴,重温史诗,红色教育“生根发芽”。
追溯历史,倾听回响。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高度关注党史学习教育,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好、学深,把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程,汲取宝贵经验助力新时代新发展,并在多次考察谈话和重大会议上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把中国革命历史作为的营养剂,修好党史教育这门必修课,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增添正能量,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党史学习教育”承“华诞献礼”,以学为基,传承经典,初心使命“落地开花”。
行程万里,初心如一。2021年,站在诸多历史交汇点上,“十四五”开局起步与党的“百年华诞”交相辉映,更凸显历史感和责任感。各基层党组织要全面加强组织建设,通过多形式、全渠道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等学习教育和活动编排,切实做好“党史学习教育”落地生根;
坚持把政治过硬摆在首位,进一步优化干部任选用机制,突出抓好社区(村)“两委”换届工作,确保干部德配其位、才配其位,切实抓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胆识人

用人,充分发挥好在基层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机制,锤炼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铁军”。
“党史学习教育”呈“主题常态”,向史而新,谱写华章,播种星火“进千万家”。
鉴往知来,百炼成钢。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华章”,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拓前进,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人间正道。作为党员干部新时代必修课,“党史学习教育”是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守初心、担使命的有力抓手,是以史为鉴催生政治智慧的有效路径,是各领域党组织开展落实工作的根本遵循。各领域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上下细、下足功夫,广泛动员、大力宣传,带领大家接受一次思想政治洗礼,让“党史”进万家,让“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生活化。
谢谢大家!


【篇五】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演讲稿:

同志们:
按照区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的安排,区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在联系点带头讲“七一”专题党课。__乡是我的“七一”专题党课联系点,我与__乡的党员干部群众也是比较熟悉的。近年来__乡的党员领导干部提拔的不少,可见党组织对__乡的工作是高度认可的。今年换届让__乡的主要领导干部更加年轻化,党组织也寄予一定厚望。__乡(村)一直是政协主席、办公室的包村增收扶贫工作联系点,所以政协和__乡是有更加密切联系的。今后这种联系还将更加密切,政协愿以本次“脱贫攻坚”为契机,积极献计出力,推动__乡脱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党章》是这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下面我就围绕“党章的新内涵和新特点”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给大家上一堂党课。
一、学习贯彻党章,首要的是把握党章的新内涵和新特点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它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简单来讲,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上第 1 页 共 10 页

下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宪法”。20__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出发,着眼于完成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新任务,对党章作了重要修改,实现了党章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次党章修改,共有30处的修正,它吸收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是全党意志的反映和全党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党章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我们学习党章,不仅要对党章的基本内容进行掌握,更应该了解十八大对党章都作了哪些修改,了解文字修改背后的重大意义,牢牢地把握其新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学习,我总结归纳出六个“新”:
1.确立了新的指导思想。新党章首次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体现了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必将对全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
2.体现了新的基本理论。新党章增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党章中完整表述。这样的修第 2 页 共 10 页

改,有利于全党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此之前的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也有社会其它阶层人士提出,希望让非公经济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原来的党章规定共产党必须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非公经济可能有剥削成分,给大家造成了一些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而修改后的党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阐述中提出,包括非公经济在内,都是国家建设的主体,共产党有这个包容心把非公经济人士吸纳进先锋队,彻底地帮我们解决了之前的一些模糊认识。
3.明确了新的总体布局。修改后的党章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我们原来强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而且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指导原则和主要着力点,是顺应民生的具体体现,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和让中华儿女骄傲的业绩,但是在发展初期,由于我们对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方面认识第 3 页 共 10 页

水平不高,出现了水土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未来发展。党中央与时俱进,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经济持续、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制订了新的战略部署。修改后的党章对经济建设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增写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表述。同时吸收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的新进展、新经验、新认识。新党章还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这有利于全党更加深刻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30年来的发展成果,正是得益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的改革开放战略。我们从相关媒体报道中,也可以了解到我们邻国朝鲜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基本上还处于我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发展水平,连民众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对比之下,应该说,中国通过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不仅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在生活上逐步走向富裕,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中国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对世界来说,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提出了新的总体要求。新党章增写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第 4 页 共 10 页

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内容。这些新内容有利于全党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执政100年来,从小到大,从_初期5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万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政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近30年来,党员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党员队伍中也确实出现了极少数干部贪腐、少数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所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对于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规律,加强自我净化、提升执政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赋予了新的基本规范。新党章将积极创先争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增写了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党重视监督干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原则,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内容,这些都是新党章加入进去的新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每一个基层组织、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
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章不断完善,但都规定了党员的权力和义务;
不同的历史阶段,入党誓词不一样,但都有“不怕牺第 5 页 共 10 页

牲”方面的内容。如今的入党誓词就提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年代不同,环境不一样,但共产党员敢于牺牲的精神没有变,正是一代代敢于牺牲的共产党人,甘于奉献,确保了我党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立于不败之地。历史启示未来,今天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党员干部面临的生命危险已然减少,但诱惑却骤然增加。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党面临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我们党员干部要坚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新入党的同志要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自觉把学习党章同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__和系列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党章,经常问一问,入党为什么,入党以后干什么,身后留什么?通过学习党章,经常想一想,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通过学习党章,经常比一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更深一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在乡镇像共产党员吗?我的言行举止是否像共产党员?对周边的群众是否有言传身教的正面带动作用?真正做到对党章的基本观点、基本规定、基本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 6 页 共 10 页

二、农村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用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特别是在当前我们党的执政条件、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实现基层组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就必须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寻找新规律,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这既是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建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借这次学习党章的机会,我为大家讲一下农村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级党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在团结带领农民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战略目标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实践证明:“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群众富的快,全凭支部带”。为了实现党第 7 页 共 10 页

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从农村党建工作入手。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职责
1.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2.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3.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委员会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4.按照从严治党的方针,抓好党组织自身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5.负责村、组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6.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维护本村的社会稳定。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
第 8 页 共 10 页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要求为“五个好”:
一是领导班子好
(1)班子党性原则强,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表率作用发挥好,能自觉践行“三个代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3)班子整体功能强,领导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分工明确,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党员干部队伍好
(1)全体党员在工作中模范带头,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2)推行机构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明,办事效率高,群众满意。
(3)党员干部素质高,宗旨观念强,模范遵守党纪政纪,作风正,形象好。
(4)党员队伍分布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廉政建设好。
三是工作机制好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和落实党组织议事规则、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第 9 页 共 10 页

农村基层党组织上述职责任务及目标要求,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具备了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条件。
希望新一届__乡领导班子能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发展、群众信赖的优秀基层干部。
谢谢大家!

第 10 页 共 10 页

【篇六】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

党史学习微党课讲稿:工匠精神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匠精神形成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工匠精神有着特殊的时代“印记”。我国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提高产品的品质,侧重于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即完成产品从“有”到“优”的过程。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工匠的任务侧重于首先打造出产品,工匠精神主要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展现出来。那么,这个时期的工匠精神,处于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之中,主要完成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保家卫国的任务。探索该时期的工匠精神,对于我们补充完整工匠精神的历史发展图谱以及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四重转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是一个崭新的工业建设时期,在这个阶段我国进行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改造工业和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加速推进工业化、追赶世界新工业革命的“脚步”等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工匠群体自身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匠精神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工人阶级执政提升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从被压迫、被剥削者变成了国家的主人,相应地,作为工人阶级主体力量的工匠也完成了从旧社会被迫劳动到积极建设新社会姿态的转变。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封建专制的政治、经济制度造成工匠社会地位低下,“工”排在“农”之后,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古代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手工业获得发展,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现在广为赞扬的古代工匠精神主要彰显于官营手工业创造的成果。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者一般是被官府控制的匠人,身份地位低于平民;
民间手工业者不仅要为生计劳作,还要缴纳赋税,政治地位低下,这种情况决定了古代的工匠不能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进行自由的生产劳动。在近现代,机器大工业极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手工业,工匠则成为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被具有不可抗拒力量的轮子碾压着①,成为为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毫无经济和政治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工人阶级一跃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政治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作为独立的生产者存在,而是兼具生产者和建设者两种身份。相应地,工匠群体也充满了精神力量,各行各业的工匠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建设国家而奋斗。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生产资料变成公有制,工匠的劳动成果不再被私有制下的个人剥削,而是由联合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劳动
是为造福国家和人民,这就大大激发了工匠们无私奉献的热情。工匠的政治经济地位和社会心态的转变让该时期的工匠精神“脱胎换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风貌。
(二)传统手工业转为现代工业改变了工匠的身份
从整个世界工业进程看,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是与世界各国发展方向基本一致的过程,这种转变在国家间的区别只在于速度的快慢,以及有无出现曲折和倒退。由于现代工匠群体强烈依附于工业的生产方式,因此,这种转变使工匠的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旧中国并没有大规模的机器工业,而“手工业生产门类极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社会商品生产的主要形式,构成了传统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②,“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手工业仍然是中国社会商品生产的主干”③。这就造就了数量庞大的传统手工业工匠群体,他们的劳动方式以手工生产为主。二三十年代之后,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逐渐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方式大大压缩了手工业生产的比例,机械化生产者代替了手工生产者,传统手工工匠也逐渐变成能使用和操作现代化机器的工人。工匠身份的转变也改变了传统工匠精神的一些内涵。传统手工业主要使用人力或畜力,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工匠生产十分依赖自然且分工比较简单,加之许多手工行业都是世代传承,工匠们一生只需
要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这有利于制造出精致、优异的产品,也有利于赋予手工产品以更多的人文意蕴。而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具有规模性和效率性,分工十分复杂,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由生产方式刺激而产生的大规模的社会需求。现代工匠们往往只负责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很少有人能完全掌握整个生产流程,这就容易使他们形成单一的生产意识。另外,现代机器生产所消耗的资料并不都是直接从自然获取的,很多都是其他行业制造出来的产品,这有利于“单一生产意识”集合。因此,不同生产方式下产生不同的工匠,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
(三)体力劳动转向技术劳动改变了工匠的劳动方式
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型工匠的劳动方式几乎都是体力劳动或者是艺术劳动,各行工匠之间的不同之处只存在于体力劳动强度的大小和技艺的高低。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劳动方式的性质有所变化,体力劳动型工匠开始向技术型工匠转变,经验开始为科学技术所代替。然而,这种转变并不是彻底完成了的,而是一种趋势,这恰恰符合了那个时代的背景。新的工业革命突破了以往的工业生产方式,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产生了一批技术人员和高科技研究人员,他们不再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业生产劳动,转而从事脑力劳动。例如,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在航空、原子能和生物技术等领域,我国一大批
优秀的大国工匠“群星闪耀”,为我国打造了众多世界“第一”,相对于一线劳动工人,他们为国家贡献的更重要的是脑力和心血。加之,现代社会生产和管理日益结合在一起,即使还在工业生产一线的工匠,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负责管理一些生产环节,例如,担任生产小组组长,这就需要他们在生产中既要从事体力生产劳动也要从事管理型生产劳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以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为核心的技术革新运动,主攻方向是使手工操作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既做到了紧密结合当前生产,又做到积极地向高级、精密、尖端技术进军①。这项运动使大批的工匠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变了许多部门的生产面貌。工匠劳动方式的转变使工匠精神的内涵得以拓展和深化。

(四)工业化体系逐渐开放拓宽了工匠与外界的交流途径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也影响到了工匠与外界的交流。起初,我国也不是独悬于世界之外发展工业的,而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当的技术引进。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曾4次集中引进国外技术,技术引进被当做填补中国现代产业空白、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一条捷径②。整个50年代,我国先后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引进项目合同。项目与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包含专家人才的引
进,苏联援助中国的时期,大约派遣5400名工业企业部门专家③,同时,我国也成批派出人员到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学习。例如,中苏双方签订156项援建项目,苏联给我们提供贷款和工业援助,项目中多数重要岗位的生产技术人员,如总工程师、车间主任、关键工段长都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就成批被派往苏联对口工厂进行培训④。这种国际间的工人流动创造和改变了工匠与外界的交流途径,也使我国工匠精神和国外工匠精神有了对比和借鉴。在原来纯粹的手工业生产时期,工匠无法也不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有些出于行业竞争的需要还隔绝交流,即使是在需要手工生产合作的行业里,交流也仅限于行业内部,工匠们就只能专心扑在自己的工作上,专注认真,但也缺乏国际视野;
机器工业生产时期,工匠们都是生产环节上的一环,进行最多的是生产过程中的交流,或者是与国内不同地区同行人员的交流。但当与外界接触之后,我国的一些工匠看到了国外工匠的劳动方式,从而体验到他们的工匠精神以取长补短;
看到了自己所在行业在国家乃至世界工业体系中的位置,从而磨炼出一种国际视野、国家情怀;
看到了我国在工业上的落后,从而激发了发奋图强的决心。

二、技艺与境界相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
精神是有传承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匠精神继承了
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并在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增添了新的内涵,包括爱国、担当、合作、精制、创新精神,其中,爱国、担当、合作是工匠的精神境界,精制、创新是工匠的价值追求,这些精神互为条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爱国敬业、服务人民的工匠爱国精神
爱国敬业、服务人民的工匠爱国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主题,这一精神贯穿在工匠担当、合作、精制、创新精神之中。工匠的爱国精神并不是一种对工匠技艺的要求,而是工匠的一种精神境界。因为,其一,每个工匠都是属于某个国家的,作为一个国家的成员,爱国是工匠的自发情感;
其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要动员全体劳动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必然要求工匠们爱国家、爱社会主义,而工匠们也只有具有爱国精神,才能全心投入生产,立足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努力地壮大国家力量。另外,爱国敬业和服务人民又是统一的。一般工匠们从事一份劳动,往往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报酬,满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需要;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些工匠看似取得了耀眼的成果,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物质回报,在精神境界上很难谈得上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杰出工匠则有所不同,但凡取得杰出成就的工匠,都有大情怀、大格局和大担当,都怀着一颗报国心,立志为祖
国争光,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果发挥最大的社会作用,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无论是我们所熟知的“xx精神”“螺丝钉精神”“铁人精神”,还是“红县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精神,都浸润着我国优秀工匠们爱国家、爱人民的政治本色和忠于职守、坚守岗位的职业操守,彰显着我国优秀工匠们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工匠担当精神
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工匠担当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动力源泉,成为激励我国工匠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本来是“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后来这种优良传统得以继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在工匠身上,自力更生、发奋图强集中体现的是一种担当精神,它能促使工匠们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劳动不仅是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手段,而且还是和国家、民族利益密切相关的,从而产生为国家、民族付出的冲动,形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干劲。自力更生是奋斗的逻辑起点,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工业比较落后,尤其是在苏联撤走所有专家之后,剩下的“摊子”需要我国独立撑起。这种情况下,我国工匠勇担大任,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我国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等等。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填补了诸
多“中国空白”“世界空白”,而大桥开始建设之前,苏联撤走专家,在最困难的日子里,筑桥工匠们白手起家靠肩扛手挑,完成了这座“争气桥”①。“两弹一星”是我国工匠精神的重要表现,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为保家卫国,广大科研工匠培育和发扬崇高的担当精神,“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华儿女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信心。

(三)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工匠合作精神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工匠合作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从传统手工工匠的劳动过程来看,互相学习和帮助的行为似乎集中存在于学徒和师傅身上,我们很难看到同行业之间工匠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反而相互封锁、以邻为壑。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就改变了传统的工匠的交往方式,他们开始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虽然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旨在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工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但是它强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②。在一个部门中,总是存在着技艺比较先进的工匠,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但是他们秉持共同提高的原则,帮助后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匠学会他们的技术,原来属于个人的先进生产力就快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就能极大促进整个社会的生产水平。例如,我国工匠的典范———马恒昌工作小组,从
1950年至1978年,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靠的就是互相帮助的精神③。这个小组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妨碍提高生产的行会观念,全组成员在生产上互相帮助,亲密团结,把高度的劳动热情和钻研技术相结合,改进生产工具和劳动组织,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成为全国先进生产小组的县帜①。这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工匠合作精神,充分发挥了工匠们的劳动主动性,最大地发挥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激励了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出丰功伟绩。直至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环境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匠的这种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仍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制精神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制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从工匠精神的图谱来看,不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工匠精神还是西方社会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始终都是工匠精神的最根本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匠精神也具有这项基本属性。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内含着敬业乐业、专注专一的品质,主要是指工匠在制造产品时的一种追求完美的态度和责任心,通过不断打磨细节,使之更加完美②。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匠身份和劳动方式的转变,这种精致精神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它不仅通过工匠造物的方式表现出来,更通过技术型工匠的技术生产表现出来;
它不仅要求打造出精
美物品,更要求技术臻于完美。例如,王启民从王进喜手里接过xx油田的“接力棒”后,“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么开发好xx油田”③。为了使油田持续稳产高产,他力求完善油田开发方法和配套的工艺技术,为了画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他收集了近一万个数据,花了10年时间实验。后来,他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为xx油田实现持续高产高效开发做出重要贡献。又如纺织女工郝建秀,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摸索出“细纱工作法”,经全国推广后大大提高了我国纺织工人的工作效率;
建筑工匠小组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始终坚持用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取得超额完成建筑生产任务的成绩,13年间,平均工作效率达到国家定额的%,优质品率达到%,并为国家节约钢材60多吨④;
等等。精致精神以一种激励工匠不断超越自身的激励因素,促使工匠不断取得进步,并为工匠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五)刻苦钻研、技术革新的工匠创新精神
刻苦钻研、技术革新的工匠创新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创新是工匠精神核心内容的一部分,杰出工匠制造出的产品之所以价值较高,一个重要因素是工匠的创新能力使它具有差异性、独特性和独创性。当个人或群体的生产技术达到社会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时,质量层面无法创造出差异空间,那么创新品质
就成为必然要求;
当现有工具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时,生产需求却仍得不到满足,那么创新工具就成为必然要求,等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新精神就在我国工匠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当时,我国发展工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生产资源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率;
二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经验,需要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我国就在各个行业开展技术革新、技术运动和先进生产者运动,一大批优秀的工匠涌现,他们爱国敬业、刻苦钻研,积极从事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例如,王崇伦研制出“万能工具胎”,将车床加工功效提升6至7倍;
倪志福创造了“倪志福钻头”,大大提高了钻头的使用性能和切削寿命,在国内外切削界引起重大反响;
马学礼研制出高速“套料刀”,效率比原来的苏式工具提高6倍;
苏广铭、孙茂松、盛利、傅海泉发明出新刀具,提高了我国金属切削能力;
黄荣昌、王全禄创造的木工机械的推广,推动了我国木工机械化的进程等等⑤。这些优秀的工匠不满足于现状,刻苦钻研,以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我国在工业领域的某些方面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贡献了力量。
三、精神与物质的“互动”:工匠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先进的社会精神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工匠精神代表了工匠文化的精华,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不管是在促进物质生产上还是在发挥精神引领作用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为保卫新中国的和平与安全创造了物质基础
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在保家卫国上,物质力量始终是最基本的“硬实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工匠精神为保卫新中国的安全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迫切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然而,仍有国民党残余势力与新生的人民政权对抗,从事破坏活动;
国际上有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国,它坚持与中国为敌,对新中国政治上进行孤立、军事上进行战略包围,甚至直接参与对新中国的军事行动。中苏关系破裂后,我国还受到苏联的军事威胁,期间还要应对与周边国家的冲突。这些都对我们的人民民主政权和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也严重危害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政治孤立和核威胁。核武器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威慑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曾多次受到美苏的核威胁,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和平发展进程。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工匠勇担大任,不仅研制成功了导弹、坦克等常规武器,更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等战略武器,将我国的军事影响力提高到
了世界级水平。军事工业的进步也带动了煤炭、石油、交通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工匠怀抱爱国担当和创新精神,实现了众多产品和技术创新,使一些行业的生产效率超过国外的先进水平,他们为我国打造了众多个“第一”,显著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和稳定的环境。

(二)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程,从1953年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完成了四个五年计划。虽然中间有国内政治、国际形势等因素干扰,我国的工业发展经历波折,但工业产值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尤其是我们完成了成果丰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取得这些成就的精神力量主要可归结为政治领导力量和精神动员力量,而工匠精神就是一股庞大的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工匠精神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力量的中介就是工匠的实践活动。首先,工匠的爱国和担当精神撑起了我国社会主义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精神“脊梁”。他们肩负着国家、民族的重任和时代使命,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打造出优秀产品,为国家摆脱一贫如洗的状况不懈努力。其次,工匠的合作精神让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具有协调性和融合性。合作本来是内
含着包容性,也高于竞争。当我国在接受苏联援助时,在引进外国设备、技术时,我国工匠都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又能在生产中互帮互助,这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生产技术的作用。最后,工匠的精制和创新精神让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跳跃向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工匠身上的“不服输”、不甘落后的精神,激励着他们不断创新,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缩小了我国与国外的技术水平差距,甚至还让我们在某些领域超越了它们,这使我国的工业建设跨步向前。

(三)塑造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就指出,劳动模范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①。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对先进模范的评价非常高,将他们放在代表先进生产力、连接党和人民的重要位置。当时的劳动模范群体的范围非常广,包含很多行业,产业工人群体也在其中,自然而然,工匠群体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代表,工匠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时局复杂,有战争,有改革,有自然灾害等。在这种复杂的情势下,要稳定全国劳动人民的心态,并使其凝聚起来共同进行建设,需要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工
匠精神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优秀工匠往往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一个优秀工匠能够激励一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劳动者奋斗。例如,建国初期的孟泰和赵占魁等工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匠担当精神,就促使愈来愈多的工人抛弃旧的劳动习惯,鼓舞了广大群众以当家作主的姿态和饱满的政治热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
在国民经济遭遇困难时期,王进喜发挥“铁人精神”,展现了中国石油工人的硬骨头,不怕困难、钻研创新,结束了我国石油靠进口的历史,增强了人们的信心①;
即使是在“文革”时期,“四人帮”在思想上造成混乱的情况下,依然出现了像王启民、高金颖等优秀工匠②,他们身上展现的工匠精神为那个时期的劳动群众树立了一面坚定的精神县帜,稳定了人们的心态,指引着劳动群众坚定走正确道路。

四、结语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匠精神是该时期工人劳动的一种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它与古代的工匠精神相比具有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它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工匠精神相比具有更先进的特性。工匠精神兼具有职业素养和社会政治意识两种属性,从后者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匠精神的生长土壤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这决定了我国工匠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生产产品的分配方式与私有制下的不同,因而,由此产生的工匠意识也是不同的。所以,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工匠精神放在社会意识形态的视野中考察是应有之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我国一种新的工匠精神形态的形成时期,考察该时期的工匠精神形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对于科学准确地剖析该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产生的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匠精神对新时代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并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到新时代,工人的政治地位没有变,工匠的身份、劳动方式和与外界的交流方式也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那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匠精神产生的种种影响和作用在新时代依然有其价值。在新时代,我们要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发挥其引领形成劳动光荣的风尚和精益求精的风气的作用,为打造“制造强国”贡献精神力量。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党史 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 党史学习教育党课讲稿